国内商业银行激励机制与面临的困境

时间:2022-04-06 06:42:24

国内商业银行激励机制与面临的困境

四大国有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量萎缩

2009年9月份四大银行新增人民币货款为5167亿元,比市场预期的要好。不仅高于7-8月份的3559亿元、4104亿元,更比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此前提到的当月新增贷款3000-4000亿元还要多。至此,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共计8.67万亿元,同比多增5.19万亿元。央行数据显示,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04万亿元,同比增长34.16%,比8月末高0.05%。从分部门情况看,截至9月末,居民户贷款增加1.84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667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7万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6.83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44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30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8803亿元。

从上述数据来看,信贷增长的速度仍然很快,比GDP增长要快20多个百分点。而且从信贷增长的结构来说,增长得最快的是居民户贷款的增长,其增加的部分占比20%以上,甚至是居民户的中长期贷款,其增长的幅度更快,同比要快一倍以上。尽管9月份的信贷增长达到5000亿元以上,但从7-8月份开始,信贷增长开始放慢。第三季度的信贷增长不及1、3、6月每个月的信贷增长额。而且有报道称,四大国有银行9月份的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量将萎缩至约1100亿元人民币,为年内四大行新增贷款总量的单月新低。特别是中行,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只有约30亿元,为年内最低,并居四大行之末。该行8月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入得722亿元,环比减少95.8%。据了解,9月新增信贷投放的主力转变为以往份额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银行。

从9月份信贷增长的情况看,尽管9月份增长好于7-8月,但是与2009年3月及6月前两季度末的银行信贷增长1.89万亿元和1.53万亿元相比,则是明显减少,甚至于不足这两个月的三分之一。再加上7-8月份银行信贷增长突然间下降到3559亿、4104亿元。这些信息都表明,尽管央行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没有改变,但是上半年那种极度宽松的信贷增长已在悄然变化。央行一直在向市场暗示,面对资产价格泡沫,面对未来市场的通货膨胀预期,防范这些风险一定是央行正在考虑的问题。否则,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预见性从何而来?还有,从6月份开始,银监会也推出了一系列信贷资金的管理规则,推出了对商业银行加强贷存比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要求。另一个则是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比如要求商业银行着力提升有效拨备,务必于2009年底将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提高至150%以上,以实现有效拨备。

短期应急政策长期是否有效

对于央行的动向,对于银监会的系列政策,市场会不会认为中国信贷政策又开始收紧了?如果商业银行信贷收紧,会不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紧缺?而且这对未来几个月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什么?其实,这些问题都是表象,其后面有更多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比如,今年上半年国内银行信贷极度过快增长是一种短期应急政策还是一种长期趋势?如果是一种短期应急政策,那么这种短期的时间又有多长?还有,这种短期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为什么会引起今年银行信贷增长巨大的波动?这种波动对经济平稳增长有利还是有害?其原因何在?是不是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如果商业银行信贷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应该如何来检讨与调整?

可以说,面对2008年9月的美国金融海啸,世界各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救市政策,以便恢复金融市场的信心,不要让世界经济踏上1929-1930年的衰退之路。同样,中国政府没有置身度外,也与世界各国政府一样,在金融海啸之后采取不少短期应急政策。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受经济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进出口迅速下降,但中国并没有出现美国那样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尽管2008年中国的股市也出现全面下跌,但是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体系是稳健的,没有出现金融危机。不过,即使中国没有出现金融危机,但中国政府同美国政府一样采取了一系列强大力度的、短期应急的刺激政策。对于这些短期的应急政策,在当时有一定的意义。但是,这些短期的应急政策并不是一种长期趋势。如果我们把这种短期应急政策看成是政府政策的长期趋势,而不在适当的时候退出,那么这不仅会打乱整个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步骤,也可能给中国经济未来持续稳定发展带来许多困难。

特别是,由于中国没有出现金融危机,金融体系稳健,但它有一个其他国家金融体系没有的特征,就是政府对金融体系的过度管制。因此,当政府采取短期应急的政策放松对金融市场管制时,无论是利率下降的价格管制,还是数量规模放开的数量管制,它一定会导致国内商业银行借机以最大限度进行信贷规模的无限扩张,一定会以极端的方式过度地使用作为公共资源的金融市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过度地使用公共的金融资源,其收益可以归少数金融机构所有,其成本则可能让整个社会来承担。这就是今年上半年银行信贷极度增长重要的制度根源。

我们可以看到,当这种短期应急政策一旦实施,国内银行体系的资金就会涌入金融市场,从而造成今年上半年银行信贷的极度快速增长。而且当银行信贷无限快速地扩张时,导致整个资产价格短期内快速飙升,房地产泡沫突然吹大。这种情况出现,不仅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巨大障碍,也让中国社会经济潜藏着巨大危机。而这种房地产泡沫的涌现,正好是不少商业银行突破现有的监管部门政策与法令、银行信贷无限扩张的结果。因此,上半年那种银行信贷无限扩张,不仅是一种短期应急政策突破现有的规则所造成的结果,也是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面对着国内信贷政策的突然放松管制,各商业银行为了争取其最大的市场规模,纷纷采取过度激励奖励政策(比如说,有些银行规定,基层分行每贷款1亿元,就可获得奖金25万元)。在银行的这种激励政策下,国内银行信贷突然间暴涨。因此,这些短期激励政策有很多地方需要检讨改善。从此意义上说,上半年的银行信贷过度增长不仅是不正常的,也是一种不完善的银行激励机制误导的结果。而7月份开始,银行信贷才开始回归常态,国内银行信贷增长放慢并非是央行货币政策收缩,而是通过央行货币政策及银监会监管规则调整让商业银行的信贷恢复到常态。如果说,第四季度能够保持第三季度之态势,信贷增长13000亿元左右,那么,今年国内银行信贷增长也可以达到10万亿元。这个数据已经比经济过热的2006年和2007年信贷增长近3倍。可以说,尽管第四季度的信贷保持在第三季度的水平,但2009年信贷增长仍然是高水平。而上半年信贷增长的情况是不可持续的,下半年甚至于明年上半年银行信贷增长的幅度调整也是必然的。

还有,中国救市政策与美联储救市政策有本质上的不同。美联储是如何向美国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以便恢复市场之信心,激活已崩溃的美国影子银行体系。这些救市政策基本上以市场为主导。但是,美国影子体系崩溃,如果不进行重大的制度改革,仅是注入大量的流动性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美国影子银行的金融体系要想迅速恢复是不可能的。

但是中国的情况则不一样。一是中国没有出现金融体系的危机。2008年国内股市大幅下跌,只不过由于股市泡沫挤出,让国内股市步入常态运行。而银行体系更是受到的冲击小。尽管2008年发生了金融海啸,但国内银行体系是利润最好的一年。尽管国内银行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市场化的程度在提高,但它仍然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政府对银行体系的管制仍然无所不在。央行放开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数量管制,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涌入市场并超常规增长。这里既有政府对银行业的主导管制放开的问题,也有现有的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问题。因为,微观上的完全市场化已经是不争事实,但是实际上不仅政府对银行市场准入、信贷的价格与数量都存在很大程度的管制。商业银行的微观主体如何过度地作用于这种银行体制、如何过度地让信贷无限扩张,而让其收益单位化及个人化,其成本让整个社会来承担。如果再加上这种银行体系在政府管制下利率处于低水平上时,借款人还会过度借银行体系的钱,过度浪费银行体系的资源。

在利率与信贷规模严重管制的中国市场,货币政策要保证投资效率,要有利于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发挥,而不是成为一种财富转移机制。银行利率水平要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而不是人为地压低,这也是目前国内银行信贷过度的关键所在。我们可能看到,当前中国GDP增长如此之快,但是存款利率却处于十分低的水平。这种利率水平是通过管制压低的而不是市场运行的结果。这种情况不仅无法让借款人有效地利用资金,无法让稀缺的资金流向有效率的项目,让整个银行信贷资金低效率地滥用,而且也可能成为一种财富转移机制。比如说,中国的房地产贷款按揭利率比美国还要低,这就明确告诉住房炒作者如何拼命利用银行金融杠杆大力来炒房,如何通过炒房来谋取暴利。在这种情况下,炒房者获得暴利了、房地产开发商暴富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了、银行收益增加了,但存款人的收益受到严重的伤害,购买高价房的消费者面临着沉重的负担。社会财富就在这种低利息的货币政策中一方向另一方转移。可以说,这种现象对中国经济的伤害是十分严重的。

应调整银行体系激励机制

由于当前银行激励机制的不当,在监管部门对信贷规模收紧的同时,国内不少商业银行开始采取其他方式进行信贷扩张。比如,对于要求2009年底将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提高至150%以上。这里就有一个不良贷款的基数问题。如果不良贷款的基数小,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最高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都不会太大。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各银行对如何来做账降低不良贷款率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

随着9月份以来各商业银行的内外部约束条件变得更加严格,国内各商业银行开始采取新的办法来应对各种严格要求。比如,商业加快信贷资产转让业务。一是转向信托贷款类的理财;二是同业之间的信贷资产转让。拨备覆盖率,以实现“有效拨备”等。比如,据统计,前7个月,商业银行发售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约1000多款,但从8月份,尤其是9月份开始出现爆发式的增长。8月份共发售其产品210多款,9月份已经超过300多款,纷纷创下今年的纪录。而2008年该类产品的交易达到3000多亿。

至于信贷资产的转让,它包括回购、买断、双买断。回购型信贷资产转让是指转让双方会根据协议约定在某一日期,以约定的价格转让信贷资产的同时,也会约定在未来的时间点无条件购回该笔信贷资产。其信贷资产并没有移出表外,因此,当前更多的资产转让业务采取的是“双买断”型。“双买断”型资产转让即签订两个条约,一个是当期的“买断”合同,另一个是远期的“回购”合同。它实质上是一笔回购合同,但通过这样一种安排,在会计账务上的体现却截然不同。可见,这些信贷资产转让的交易,其目的就在于如何把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转化为表外业务,从而减少监管部门的监管及资本金要求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一笔真实的信贷就不会出现在央行的信贷统计之中。因此,近几个月的银行信贷到底增长多少应该是不确定的,各商业银行都在采取不同的规避监管的方式。

在当前国内银行的激励机制下,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着极大的风险。这些风险可以表现为:一是上半年银行信贷天量增长,一定会给银行不良贷款快速增长埋下巨大的隐患。尽管天量的贷款增长多是中长期贷款,这些风险不会短期内显现,但如果这些天量贷款是进入商业程度低、投资回报较差的项目时,这些项目的风险总是会暴露出来。二是今年上半年天量信贷的增长,不少是通过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获得的。这些政府的融资平台往往是以地方政府的信用隐性担保从银行获得贷款,因此,其抵押资产质量及产权会面临不少纠纷,特别是当中央政府的政策出现重大的变化,这些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获得的银行信贷将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三是今年上半年天量的信贷增长很大一部分进入房地产市场,特别是不少投资利用银行的金融杠杆大力炒作。这些进入房地产的银行信贷审核通过的前提是假定住房的价格只涨不跌。如果房地产市场周期性的调整,那么这些银行信贷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总之,由于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不足,它已经给国内银行业带来较大的风险。对此,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并非是什么退出的问题,而是如何来保证金融市场有效运作、如何来保证社会分配的公平公正、如何来调整银行体系激励机制问题,而不是通过对银行信贷的价格与数量管制让金融资源处于无效运作上。而且利率水平的高低,并非像传统经济理论所主张的那样,利率水平决定了货币政策宽松,要考虑当前的利率政策是否有利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是否有利社会财富公平公正分配。如果把居民的存款利率压到很低的水平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因此,对于当前的货币政策就得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就得考虑如何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多大作用。这是未来一阶段中国货币政策调整关键所在。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贸易摩擦与争端下的国家利益博弈 下一篇:当前地方融资模式中的风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