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小额信贷比较分析

时间:2022-09-17 06:44:33

国内外小额信贷比较分析

中国国内使用的小额信贷概念,是从英文单词Microcredit翻译过来的,一般只包括信贷业务。国外的小额信贷属于微观金融范畴,英文单词为Microfinance,是指向贫困群体、弱势群体、中低收入者、农户、微小企业提供的参与式金融服务,涵盖储蓄存款、贷款、保险、租赁等其他服务。小额信贷的基本特征是额度较小,服务于贫困人口,无抵押、无担保。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贷款难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1号)中指出,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确保持续加大涉农的信贷投放;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加大对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本文从国内外小额信贷发展历程和小额信贷机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国外已成熟的小额信贷模式,对探索我国国内小额信贷机构,尤其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改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一、 国际小额信贷发展状况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就一直在探索为中低收入者阶层提供信贷服务,试图实现摆脱贫困和促进发展的目标,但是,没有取得成功。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一些向中低收入者群体提供信贷服务的项目和机构,在吸取以往教训的基础上,仍在持之以恒地进行有益的探索。小额信贷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小额信贷。在亚洲,孟加拉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小额信贷最为发达,在拉丁美洲,玻利维亚、墨西哥、秘鲁发展得最为成熟。小额信贷在世界各地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出现了像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农村信贷部(BRI-UD)、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Bacosol)、乌干达的国际社区资助基金会村庄银行(FINCA-VB)、美国富国银行信贷联盟和众多的非政府组织等一批小额信贷项目,他们成功地为大量中低收入者客户提供小额贷款,同时也逐步实现了机构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上掀起了小额信贷的高潮,其中孟加拉乡村银行,又称格莱珉银行的GB模式最为出名,这是被我国商业性金融机构最早引进和普遍应用的模式,也是世界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一种金融扶贫模式。1976年,经济学家·尤努斯(Muhammad Yunus)在孟加拉的Jobra开创小额信贷实验项目,1983年该项目注册为银行。这是理论界普遍认可的全球第一家小额信贷组织,该银行在随后的30多年间,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金融机构。2006年,“为表彰他们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他与孟加拉乡村银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GB模式最初为小组联保模式,1998年以后转变为取消联保和联保基金,直接向借款个人发放小额贷款,贷款方式相应发生转变,形式更加灵活。

与孟加拉乡村银行相比,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是国家商业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负责发放政府贴息贷款,之后逐渐向商业化发展模式改革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制度主义小额信贷的典范。BRI内部设立农村信贷部,由该部门通过开发小额信贷产品,开展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的小额信贷项目,它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允许项目盈利,目标客户群体好于孟加拉乡村银行,更加注重财务和信贷管理上的可持续性。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的小微信贷机构与此相似。

根据CGAP的有关统计数据,目前世界上约7000多家小额信贷机构形成了系统的产业链条、较为成熟的技术和规范的行业标准。

二、国内小额信贷发展状况

中国小额信贷始于新中国成立时期,那时主要是国家银行扶贫小额贷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贷款。我国对小额信贷的研究,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小额信贷项目初期试点阶段(1993年~1996年9月),主要依靠国际捐助和软贷款,重点探索的是孟加拉银行GB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以半官方和民间机构进行探索。二是项目扩展阶段(1996年9月~2000年),在继续借助国际援助的同时,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使用小额信贷服务金融工具,由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实施政策性小额贷款扶贫项目,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认可小额信贷是扶贫到户和缓贫、脱贫的有效手段,要求予以推广。三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全面介入和各类项目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2000年~2005年),正规金融机构借助人民银行再贷款的支持推广小额信用贷款活动,从2002年开始,又针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发放自主创业贷款,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用贷款活动。四是中央管理部门鼓励民营和海外资本进入,试行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活动(2005年至今)。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与财政部、商务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就开展小额贷款组织试点问题多次进行专题政策调研和研讨,并在山西、四川、贵州、内蒙、陕西5省(自治区)进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成立7家小额贷款公司,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设立和运作,2008年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截至2012年年末,已发展到6080家,贷款余额5921亿元。

与国外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状况相比,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小额信贷组织形式按机构分为四类:一是政府(包括具有政府职能的社团组织)开办的小额信贷项目,具有比较明确的社会发展目标,管理粗放,没有独立操作机构。二是依靠国际组织或国内公益组织援助的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强调扶贫的社会目标,管理比较严格,但规模小,没有合法的信贷经营权,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三是正规金融机构开办的小额信贷机构,该类机构可用于投放的信贷资金雄厚,规模大,内控制度健全,人力资源丰富,以盈利为目的,不以贫困人群作为目标客户群体,贷款审批相对复杂。四是专业小额信贷机构,主要是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该类机构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以盈利为目的,遵循小额、分散、灵活的贷款原则,但不能吸收存款。

三、国外小额信贷机构和国内小额贷款公司的区别

国内商业银行都属于国有全资或国有控股、参股性质,业务品种多而全,在银监局核定的业务区域和经营范围内开展业务,接受政府职能部门监管,能够为各类规模的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包括小额信贷服务。本文仅对国外小额信贷机构和国内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国外小额信贷机构与国内的小额贷款公司都能够提供小额贷款,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根本上的差异,所以不能将这两种机构混为一谈。但是国际上的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健全我国金融体系的试点单位,自发展以来受到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虽然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总体顺利,但也存在着不能享受金融机构相关优惠政策、经营风险相对较高、内部治理有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国内的小额贷款公司最终要走向何方,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中国金融体系建设健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还需要积极探讨。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

上一篇:浅析城镇化进程中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盛世的历史密钥:施政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