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觉创新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05 06:51:08

新媒体视觉创新管理论文

[摘要]20世纪末期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不断地挑战并充实着传统的视觉传播形式。视觉传播竞争日趋激烈,以变革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已经成为当今视觉文化发展的一种普遍意识和时代潮流。本文分析了视觉创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它的种种表现形式及其作为视觉符号的本质意义和它独特的审美趣味特征;其中作为其主体的创造性思维在当今张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合的大环境中独放异彩。

[关键词]视觉传播;新媒体;创造性思维;知觉的尖锐化

Abstract:lateof20thcentury,theappearanceofdigitalmediahascontinuouslychallengedandfulfilledthetraditionalvisualcommunicationmodel.Thecompetitionofvisualcommunicationbecomesmoreandmoreseriously.Ithasbecomeacommonsenseanderatrendtosurvive,develop,andadvancewithinnovationinthedevelopmentofvisualculture.Thethesisanalyzedthetimebackgroundofvisualinnovationwhenitproducedasasocialphenomenon,andtalkedaboutitsexpressingform,essentialmeaningasvisualsignalandspecificwordmodelandgrammarregulation.Creativethinkingwhichisthemainbodyofvisualinnovationhasfounditspositioninthebigjointingenvironmentofthenationalandworldculture.

KeyWords:VisualCommunication,NewMedia,CreativeThinking,QuicknessofSense

引言

视觉传播竞争日趋激烈,以变革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已经成为当今视觉文化发展的一种普遍意识和时代潮流。从过去到现在,视觉在人类接受资讯及心智活动上的影响力,并没有因时代推移而有任何减弱的迹象。尤其从目前多元化传播手段不断涌现,色彩化、大量化、数字化印刷及数码图像处理技术不断发展的事实,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是更趋视觉符号化和更有赖于视觉沟通的世界。

视觉传播(VisualCommunication),就是以视觉可以认知的表现形式传递信息的过程[1]。不可否认,我们当今的时代已进入了一个视觉传播的时代: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传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2]视觉传播是以人为起点,通过媒介把信息传达给人为终点的过程。视觉传播是运用视觉符号和符号系统来构成独特的视觉语言,用来传达有效的信息,其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可视性。人们通过视觉的认知,在瞬间便可对信息做出解析。同时,视觉传播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信息传递方法。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学会了用火、岩画、象形文字等可视方式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在当今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社会中,视觉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它以文字、色彩、形象、空间等作为视觉基础元素来进行表现,它力图将一切已经完成、存在的传统文化艺术的语言文字代码和印刷媒介重新熔炼整合,从而实现人类文化艺术全面视觉化的宏伟目标。视觉传播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各种媒介,将特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在现代社会,这种全新的视觉文化在各个领域发展并运用。

一、新兴媒体造就视觉样式的丰富性

随着20世纪末期数字化媒体出现,社会环境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技术、数码艺术设计、数字电影电视、多媒体广告短片等新兴科技不断地挑战并充实着传统的视觉传播形式。与此同时,也使视觉传播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和空间;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媒体语汇极大丰富。

2003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艺术与科学——国际数码艺术交流展暨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互动作品《吹皱一江春水》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互动情境:观众向输入设备吹气,悬挂在墙面上的一幅中国山水画中的水塘便会随气流的长短、强弱泛起阵阵涟漪,观众在与作品的互动中得到了巨大的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理解和创造的愉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展厅门口打了一口“井”,这口“井”把数码艺术展览现场和上海城隍庙连接起来,两边的观众可以通过这口“井”进行面对面的实时对话。[3]新兴媒体的应用不仅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觉感受,在视觉样式的扩展和应用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无止境的可能性,还导致了人们不同于以前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审美意识以及时空观念等。人们把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媒介称为新媒体,而将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称为新媒体艺术,例如三维动态图像、多媒体、数字电影以及其他的视频领域所进行的创作。正如右图是数码艺术家法亚兹·雅弗瑞的一幅作品,他用平面和3D电脑软件为我们创作了一幅奇幻美妙的超现实主义情景。借助电脑强大的图像制作功能,熟练掌握其技术,创造出人类的一种新型的虚拟性的审美体验,带给人们不同以往的视觉感受。

自从1995年皮克斯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部纯三维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以来,几乎每部三维动画影片都是“票房炸弹”。从《玩具总动员》的1.92亿美元,到《怪物史瑞克》的2.67亿美元,再到《海底总动员》的3.39亿美元——三维动画影片的票房可谓节节攀升。《怪物史瑞克》中那浓密的森林、绿油油的草地和《海底总动员》中那奇幻的海底世界,三维动画所带来的惊人的视觉效果,是二维动画无法比拟的。三维动画依赖的CG(computer-generated)技术通过电脑强大的运算能力来模拟现实,需要完成建模、动作、渲染等步骤。除了视觉效果“逼真”之外,与传统的二维动画相比,三维动画还具有许多突出优势:它不受帧数的限制,在模拟动作灯光都设置妥当的前提下,渲染程序可以自动产生足量的画面,使影片看起来如同现实一般流畅自然;在着色方面,三维动画的渲染步骤是一次性的过程,不必再像二维动画那样逐帧着色,大大减少了重复劳动。

矢量绘画在广告中的运用使得设计师们不再依赖图库或者是摄影技术,并且它可以任意倍数的放大或缩小画面且不影响画面品质。同时夸张的色彩组合,恰当营造了时尚、前卫的氛围,很能够吸引目标受众的眼球,既体现出了原创性又有很强的表现力。下方左图是carven2004最新产品的时尚插画设计,这样的设计作品在色彩构成细节处理以及信息的传递方面都给人以时尚的气息;右图是人物插图,凭借数位板加上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制作出有质感和深度的人物图像。

国际著名的设计公司Tomato对于当前的视觉表现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创造一些人们从未见过的东西,并使它独具审美。”他们希望改变传统观念中,例如将品牌这样的一种形态视为静态展示形象的做法,希望通过尖端技术来呈现设计概念,并创作出动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与时代及世界相对应的新形象,他们认为静态的媒体时代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世纪的需求了。而其为Nike、Sony公司设计的推广短片更进一步证明了视觉传播的新走向。

上图是两幅有关Sony的音像产品的平面广告。广告中以卡通式的音符陪着广告人物跑步、林间休息这些非常常见的生活片段来显示Sony的音像产品使随时随地的感受到音乐的韵律,突出了其产品携带方便的优点以及Sony公司注重消费者感受,“消费者第一”的企业经营理念。无处不在的广告为了获得特定的功利而孜孜以求于所谓的“即时结论”,即让人们立即明白刺激的意图,所以须用释放信息的形式来追求视觉刺激的即时效果。

再来看看“大地艺术”的兴起。虽然国内有许多批评家对于张艺谋的电影往往抱有怀疑的态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张艺谋在运用各种手段对艺术的表现上有着独特的天赋。从电影色彩的追求到《图兰朵》现场表演的现场环境运用,他无时无刻不在动用各种元素刺激着人们的视觉神经。屏幕有限、舞台有限,而天地无穷。自从张艺谋找到大地这个巨大的画布后,他一定会对于可调动元素的丰富而沾沾自喜。江水、远山、树林、渔船……都可以作为道具供组合出不同的画面。加之强大的灯光辅助,一切色彩的运用都是那么有条不紊,激动人心。当我们把视线从漓江拉开,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在国内众多的现场活动中开始运用更多的视觉效果塑造独特的大地形态。比如上海APC会议水幕电影开幕,2004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等,其背后都是各种高科技手段的支撑。

二、对视觉传播的的本质特征及规律的再思考

科技的进步,人类审美情趣的多样化,孕育着各种新的视觉样式的形成,视觉表现方式也将更加生动和更具有参与性。怎样造出完美而又不同与以往的视觉样式呢?怎样重构新鲜、实在的视觉阅读方式?怎样应用新手段和新技术条件创造新的符合人们新审美精神的新图像?怎样制造“知觉的尖锐化”,来最终引导人们的行为?这都需要对视觉本身及其传播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视觉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最主要的途径。

人类之于世界的直观面对式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人类与世界的感官联系的必然性,决定了感觉经验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而人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在获取感觉经验方面的作用地位又存在着巨大差异。黑格尔早就指出,在人的所有感官中,惟有视觉和听觉是认识性的感官。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视觉就是听觉,抑或视听同时动用。科学实验表明:视觉获取的信息量占人类获取信息总量的70%,听觉占20%左右,其他感觉器官的获取量仅占10%,视觉在整个感觉器官中显然居于主导和基础地位。这不仅因为“看”的感受和方式是人衡量现有生存环境,寻找新的生存环境的主要标准和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而且人类一切有目的而非盲目的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经验的获得都必须有视觉的指引。

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从认知开始的,没有认知就没有一切。因而认知是决定视觉传播的第一关,也就是说成功的视觉传播必须是首先易于认知的。日本庆应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小谷津孝明指出:人根据感知处理信息的种类和程度,进而左右记忆。也就是说感知决定人接受什么样的信息和接受到什么程度。[4]不同的视觉传播可以得到截然不同的传播效果,它可以强化或减弱对事物的认知度。成功的视觉传播可以使信息快速、准确、完美地被受众接受,取得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任何视觉传播必须以接受者的注意为前提。高信息量的视觉符号会比低信息量的符号更容易引起接受者的注意。低概率的视觉形象比高概率的视觉形象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视觉传播中,如果要获得目标受众的关注,就需要以与外部认知环境相对而言的低概率外观形态来实现这一意图。通常说来,新奇性是信息量大小的标志,它往往与接受者的关注程度成正比。以报纸为例,与文字传播相比,图片在传播中的最大特点是瞬间性和直接性。因为图片可以在一瞬间让读者直接地接受到相对完整的信息。美国韦伯州立大学的希乐·约瑟夫博士,所做的一项关于读者浏览图片时眼球运动轨迹的实验表明,读者在看一个报纸版面时,首先看的是图片,然后是标题,最后才是大块的文章。而且读者浏览一张图片所用的平均时间只有0.71秒。根据图像在传播中的视觉、感觉、知觉三个认知阶段:1.视觉阶段。读者对图片的感受是从眼球开始的。按人的生理规律来说,大的、鲜艳的色彩、线条有纵横感的照片,显然更容易抓住人的眼球。这就是我们选照片时所强调的视觉冲击力。2.感觉阶段。读者的注意力从图片的形式转向内涵,图片的信息量越是丰富,图片中蕴含的具有情绪感染力的人性因素越多,吸引人阅读的时间也就越长,传播效果越好。3.知觉阶段。这也是读图的最高级阶段。在获知图片的内容之后,读者结合自己的文化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对图片展开深度理解。而能够让人过目难忘、再三回味的照片,总是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含有某种象征的意味,拥有一些可以跨越文化差异的、属于人类共性的因素。随着报纸越来越厚,事实上,0.71秒的读图时间也许还将进一步被缩减,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报纸在发表图片时,就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能够在0.71秒内抓住人眼球的图片,否则就是无效的。因此,注意是信息与人脑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视觉信息的信息量与注意程度成正比。

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的视觉形式日益显得麻木,而对于具有高度视觉刺激的表现形式则表现得更为灵敏和易于接受。视觉艺术不再是特权阶层的精神盛宴,也不是传统美学价值观的再现。视觉创新已成为联接理性与非理性、己知与未知的形质各异的桥梁,成为了一种边界更模糊、材料更新颖、手段更综合,在视觉经验上直接挑战极限的实验性生活方式。

三创造性思维主导视觉创新手段的运用

视觉传播在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所赋予的特殊的思想空间,但有一条思想脉络似乎是自古至今一直延续着的,这就是创造性。它在不断变化和渗透交融。形式---反形式;目的---游戏;有意---无意偶然;等级秩序---无序状态;整体化---解构;距离感---参与;选择---组合;形而上学---反讽;确定性---不确定性。每一种都有存在的可能,而其间的正是视觉创新手段的无限空间。好的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5]

创新,体现着创造能力,超越意志和追求变化的愿望。所谓“新”,有着相对于历史的、传统的、过去的不同的和变异的涵义。创新,具体而言是对所要传递信息的主题内容、表达形式所进行的创造性构思,它并非哗众取宠和故弄玄虚,而是将美与实高度凝炼,达到利于视觉传播的目的。因此,创新将显示出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自我更新的活力和视觉传播者个体的智慧才能。在这个意义上说:视觉传播多样化的体现,除了其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打上现代工业文明、信息网络文化烙印的丰富性之外,不同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不同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艺术形式自身在当代的丰富性,三者是重合的。

视觉创新需要整合传统资源,融入当代观念,并把时尚文化贯穿其中。当前,传统文化在视觉表现中运用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特别是书法应用在视觉传播中,从而使整个视觉作品调古朴典雅、含蓄深邃,既具现代感又有浓重的传统文化内涵。与此相应,中国式吉祥图案的运用也获得了大家的视觉好感。传统纹样蕴含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适用于传播现代人的美好愿望。最著名的是北京2008年奥运的标志,运用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形象不仅体现了中国特有的风采,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全新的视觉形象来表达,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也使当代视觉传播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视觉创新,不在于与众不同,因为杂乱无章的与众不同实在没有意义,也不会有好的正面效果,可取的创新意识在于一种能承受某种主题的与众不同。不依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各个可能性,在大量的可能面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可能,提炼、挖掘、深入、完善,找到回答问题的最好答案。高质量的视觉传播形态应该是扎根于社会背景的基础上的适当创新,或者是激发受众的潜意识,提升其审美能力。在广告传播中,当商品具有独到的特点时,更需要依托好的表现形式,由于商品本身已具有竞争上的优势,若创意表现杰出,便能一举成功。例如微软公司的一系列的平面广告,用卡通式的笔触在原来的画面上添加几笔,从而使原来的画面展现出不一样的意境。不仅凸显了微软在电脑上的优势,还表现出微软让你随时随地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让你的能力得到最为充分的发挥。视觉创新以创造性思维为先导,寻求独特、新颖的意念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以独特的阐述方式说明信息内容,引起人们关注、产生兴趣,从而对该视觉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创新,能使我们的视觉形象避免平庸,或与别人类似而不能有效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同时,视觉传播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受到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而更新拓展。视觉创新不仅指观念上有所创新,并且在使用媒介和材料上也有所创新。

在视觉形象的创造过程中,对贯用材料的表现运用上进行思维与观察方法的转换,从而达到对以往熟悉的材料转化到一个陌生新异的视觉理念上来。许多视觉形态开始运用声、光、色、人体等媒介来重新构置自己的创作,以表达目前人类业已存在的焦虑和不安。美籍韩裔艺术家白南准在1993年完成的《电子高速公路:比尔·克林顿偷了我的想法》一共用了313台电视机,使之排成一面墙壁,充分调用的闪烁不定的霓虹灯和管线,充分展示“当代生活图形的数据库,从政客到街景、流水线、时装展示、明星作秀、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甚至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将电视媒介文化的各种碎片无序地编织在一起,似乎作者叙说的不是媒介泛滥的社会现实,而是面临生存的危机和社会灾难”[6]。新媒体的运用所带来的视觉奇观至此已经非常清楚地展露无遗。2003年12月13日、14日两天,台湾著名影舞表演印象团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堂上演了一部新媒体艺术作品《非爱情故事@梦》,它以时空穿插的方式安排剧情,描述人生追梦的过程与必须面对的现实,整场演出以舞蹈和电脑动画影像为主体,并在真实的舞蹈与虚拟的影像飞驰共舞的那虚实相加的超现实背景之下,让舞台下的观众犹如身处梦境;无论是形象的塑造,还是情节的串联都充分凸显了新媒介的作用和角色。再来回顾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的盛况,激光投射的DNA影像和美仑美涣的场景。上述事例虽然远远不能概括新媒体使用所带来视觉感官上的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媒体艺术审美趣味的特征。它往往将众多媒体的艺术元素有机整合,产生每一独立媒体单独所不具有的新的意义。其次,新媒体将不同媒体及其造型及传播机制的应用功能有机整合,产生更为强大的综合艺术功能,例如,将多媒体的虚拟现实功能与互联网的远程传播、实时互动功能有机整合,如远程现场演奏会、互动式展览会、全球化的网络舞蹈等等。再次,新媒体改变了艺术存在的环境模式,并将导致人们审美意识的深刻变革。

此外,越来越多的人们现阶段在关注“城市的视觉创新”这个新话题。而城市视觉的改变也是城市策划的主导因素。从现在城市视觉创新的发展阶段来讲,整体而言,中国现在城市的视觉创新我觉得正是处于一个发展阶段,也算是一个初级阶段。单纯从绿化的角度来衡量城市的视觉并不是一个万全之策,视觉创新的内涵是多样的,视觉的概念也是宽广的。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视觉的范围将更广,更辽阔。

注释:

[1]何洁等著:《广告与视觉传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第120页

[2]引自孟健著:《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一文

[3]参见《美术观察》,2004年第2期,第28页

[4]何洁等著:《广告与视觉传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9页

[5]参见(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第5页

[6]张朝晖著:《西方当代新媒体艺术(三)》,《江苏画刊》,2001年8期,第4页。

上一篇:示范区传销犯罪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下一篇:政府环境审计现实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