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分析与引导探究

时间:2022-04-04 08:11:28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分析与引导探究

[摘 要]受新兴媒体的强有力冲击,大学生阅读行为虽然在阅读目的、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场所等方面展现出多元化、功利性与实用性的新特征,但是大学生阅读行为存在的问题却日益凸显,亟待从大学生自身、高校、图书馆等三个方面对大学生阅读行为进行正确引导,提出合理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图书馆;阅读行为;新兴媒体阅读;引导途径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最重要阶段,是青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阅读又是影响青年学生的主要因素,阅读能使学生明智,使学生善辩,使学生深刻,是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然而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了新兴媒体的强有力冲击,加上大学生自身不成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大学生阅读功利主义、低俗化、实用主义倾向严重,许多不良阅读行为逐渐蔓延,致使大学生的阅读质量下降,理性思考和想象力缺乏,对此新兴媒体和作为大学生阅读主要载体的图书馆对大学生阅读行为进行及时教育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以适应网络环境的全新挑战、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多元化需求。

一、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多方位分析

目前,大学生阅读行为已从文本阅读向超文本阅读、从深阅读向浅阅读开始进行转变,阅读的方式更加多样,阅读的内容更加丰富,阅读的时空更加广阔,阅读环境更加开放,阅读视角进一步扩大,大阅读时代已经到来[1]。在这个时代,大学生阅读行为在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展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一)大学生阅读行为变化分析

1. 阅读目的

不同的阅读目的会形成不同的阅读需求,而阅读目的又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大学生阅读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学习知识、完成学业、扩大视野、科学研究、休闲娱乐、提高修养、求职等方面,他们阅读的目的多样,但相对明确,休闲娱乐需要大于满足学习和发展需要。

2. 阅读时间

由于当前社会开放、竞争激烈,大学生们为了更好的发展,都在疲于应付各种考证和过级,复杂的社会环境又增加了大学生们认知社会、适应社会的时间成本,同时丰富多样的网络信息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精力,数字媒体构建起用户的阅读需求和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之间的桥梁,使用户投入比以往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在线文献的获取和使用[2],由此使得大学生的阅读时间逐渐流失,网络阅读时间增加迅猛。

3. 阅读内容

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多元化,获取的信息内容五花八门,相应的由于大学生尚不够成熟,容易受兴趣、社会潮流的影响,他们阅读的内容多种多样,专业学习类、外语计算机类、综合素质类和休闲娱乐类内容并存,阅读随意性强,而且休闲娱乐类内容受到大学生的追捧,负面信息也会随之而来。

4. 阅读方式

大学生面临纸质媒介、手机、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介的交互环境,他们更加注重互动分享,阅读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包含书本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电视阅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而且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大学生更喜欢浏览、选择性、非线性阅读,而对深度阅读、重点阅读和一次阅读关注度持续降低。

5. 阅读场所

虽然图书馆是学生主要的阅读场所,但由于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教室、宿舍、实验室等场所实现阅读越来越便利,阅读场所对大学生的阅读行为所起作用越来越小。

(二)大学生阅读行为的特点

1. 多元化

在大阅读时代,网络、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为大学生带来了多样的信息、多彩的视觉盛宴、多种便利,无论从阅读目的、阅读内容,还是从阅读方式、阅读场所,大学生阅读行为都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而且随着年级、学历、专业、环境等因素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可以随时随地实现阅读的互动和分享,交流渠道多种多样,阅读选择多元化,阅读效果层次不一。

2. 功利性、实用性

目前,传统阅读受到了电子阅读强有力的挑战和冲击,电子阅读以其便捷、直观、浅白、刺激迎合了大学生的阅读心理,大学生更愿意花较少的时间、采用更便捷的方式了解信息、获取知识;面临着就业、考研压力和竞争压力,有相当多的大学生浏览、选择与应用技能、就业考研、应付考试有关的图书阅读,阅读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实用性;大学生阅读始终紧随时代潮流,阅读浅化,对文学类图书的深爱,对所谓“休闲娱乐消遣”图书的偏爱,对热点、畅销图书的追捧,以及近年来“功利性”阅读的盛行,都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的浮躁心态,阅读的功利性、实用性可见一斑。

二、大学生阅读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大学生自制能力差,容易受不良、负面信息侵害

由于大学生尚处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阶段,其对网络时代的各种信息判断鉴别能力较差,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差,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好奇心重,很容易被他人所利用,被形形的网络所迷惑,导致他们容易阅读一些不良、负面信息而乐在其中,使其心理产生扭曲,同时热衷于网络小说、娱乐休闲读物,阅读品味下降,阅读浅化、层次低,丧失对自身发展、高尚精神生活的追求。

2. 大学生阅读娱乐化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性思考缺失

传统纸质读物对提高大学生想象力、促使其理性思考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读物,泛读可以获取有用信息,精读可以学到深层次的知识,而迅速发展的网络阅读产生大量的信息,大学生在虚拟和自由的世界中随意浏览,不加思考就可以获得答案,轻易享受他人劳动成果,使得许多大学生丧失了想象力,面对问题求助网络,盲目冲动发泄,缺乏深入了解和系统思考,创新思维被扼杀在摇篮中,阅读理性减弱,思考能力出现偏差。

3. 大学生网络阅读盛行,产生网络依赖症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3]。由此可见网络阅读已在我国形成规模,而其中大学生上网人数最多,大学生网络阅读尤为流行。由于大学生自制能力相对较差,网络阅读的感官刺激又比较明显,大学生容易产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持续在网络中游走,长此以往,就产生网络依赖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减少,忽视现实情感,造成人际关系冷漠。

(二)大学生不良阅读行为分析

1. 随意放置图书、期刊

部分大学生在借阅、阅读期刊过程中,不放到指定的位置,随意乱放乱拿图书、期刊,要么随意堆放到书架上,要么混放到其它书架上,要么将自己喜欢的书刊私藏在不易被人发现的书架顶部、底部等角落,给图书馆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 污损图书、期刊

许多大学生出于独自占有、投机侥幸心理与阅读习惯,随意在书刊上进行划线、标注,甚至乱涂乱画,对自己喜欢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私自撕下来,也有学生把不愿摘抄或复印的资料剪掉,据为己有。

3. 盗窃图书、期刊

有些大学生通过撕毁条形码、磁条或把书刊扔出馆外等方式直接盗取书刊,有些大学生则采用偷梁换柱、故意赔书、借用他人图书证借阅书刊等方式变相盗取书刊,投机取巧的把书刊占为己有。

三、对大学生阅读行为进行引导的途径探讨

大学生阅读行为涉及大学生自身、社会环境、高校、家庭多个主体,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业务体系,面临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三重交接,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阅读行为亟待进行正确引导,针对大学生阅读行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路径。

(一)大学生自身加强自律约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自制力较差、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倾向严重,大学生阅读娱乐化、网络化,大学生阅读行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大学生应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正确辨别网络信息,使其为自身所用,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用课外活动、竞赛、学习充实自我,提高阅读技能与方法,逐渐养成文明阅读的习惯。

(二)因时制宜,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针对性指导

针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变化,高校应因时制宜的分析大学生阅读行为变化的影响及结果,在巩固传统阵地(图书馆)的基础上,完善阅读内容,适时推出新阅读媒介,把主流文化、价值观扎根于新阅读媒介中,把对非主流文化的合理解读渗透进新阅读媒介中,同时因地制宜的开展大学生阅读的专题辩论、讲座等活动。对不同年级、学历、专业、性别的学生实行差别化指导,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需求与阅读兴趣,使大学生阅读循序渐进呈梯形发展;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指导,指导学生的阶段性阅读,使大学生深浅阅读结合、重点阅读与浏览选择性阅读结合,阅读习惯趋于合理,阅读实效性强。

(三)改进图书馆功能,切实发挥主渠道作用

1. 加强教育管理工作

从新生入学开始,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介绍图书馆概况、相关规章制度、检索文献的途径和方法等内容,培养他们的爱馆意识;通过宣传栏、展示栏、通报栏向大学生宣传阅读内容;通过优秀读者评选、好书推荐、损坏书刊图片展等方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阅读行为。同时,完善规章制度约束大学生的不良阅读行为,建立诚信等级奖惩制度,为不同诚信等级学生设置不同阅读权限,在借阅期限、数量、预约等方面惩罚不受欢迎的读者,奖励优秀读者。

2. 搭建阅读平台

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图书馆可以逐步实施移动阅读,建立移动数字图书馆,以纸质阅读、手机阅读、视频阅读、电脑阅读等多种形式,使阅读全面走进学生群体当中;也可以通过建设网络社区、视听室,实现阅读在线互动共享。

3. 完善大学生阅读系统

图书馆应逐步建立精品导读系统,既有常用网站的导读、定期读者阅读排行榜,又有借阅频率高的书刊目录、精选书刊目录;既有阅读评价(媒体、专家评价与读者评价),又有阅读推荐。

4. 优化阅读环境与服务

图书馆既要为读者提供宽敞明亮的阅览空间、便捷的上网设备,更要为读者创立舒适的阅读情境,营造文明、现代、高雅的阅读氛围[4]。同时要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掌握一定的阅读沟通技巧,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铁梅.大阅读环境下高校学生阅读行为调查及图书馆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11(4).

[2]黄晓斌,等.数字媒体对大学生阅读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2).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J].,2012-01-16.

[4]朱晓菁.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行为养成之我见[J].图书馆学刊,2010(6).

作者简介:刘一萱(1986-),女,河北石家庄人,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书馆教育。

上一篇:情系农村大舞台 培育文化常青树 下一篇:农业高校产学研模式运行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