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产学研模式运行存在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7-26 09:44:46

农业高校产学研模式运行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 要]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有多种,目前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可以通过高校发挥主体作用、加强双方沟通以及发挥政府作用等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农业高校;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业高校与涉农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联系

首先,农业高校人员不熟悉涉农企业的环境,不了解涉农企业的真正需求,闷头研究搞出来的科研成果不符合涉农企业的需要,因而不被涉农企业所认可。其次,目前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导致高校科研人员重纵向、轻横向,重理论、轻应用,重学术水平、轻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和中试工作,农业高校也不例外,导致农业科技成果产出少、成熟度较低,实用性较差,涉农企业与农业高校缺乏紧密合作的基础[2]。

2. 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形式重于内容

目前,农业高校已深刻认识到产学研合作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并积极与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以及农业产业部门展开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3]。但在合作过程中,企业更加注重同学校开展技术合作,对学校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目的,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也知之甚少,加之合作主体各自的责任、职权和利益不够明确,不能建立一个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致使合作一般流于形式,真正实施的不多,实施的效果也不好。

3. 高校现行的评价制度阻碍产学研模式的运行

高校现行的评价制度基本倾向是重论著,轻应用,使高校大部分科研人员仍然热衷于发表科研论文、出版著作、成果报奖等,没有深入思考自己的研究成果对当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可能起到的实际作用,忽视了科研成果在实际中的创新性贡献,结果导致高校创新活动不能很好地贴近市场需求,大量研究成果或不为市场所需,或离产业化距离较远,或技术含量不高,或没有实用性,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4]。

4. 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缺乏制度保障

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在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过程中,高校与合作单位所产生的科研成果的归属权得不到明确,时常发生纷争,使得产生的科研成果无法转化进而推向市场,严重伤害了双方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联合培养人才的有序和有效开展。

二、农业高校产学研模式运行对策

1. 农业高校要充分发挥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作用

分析上面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产学研合作中合作双方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缺乏积极性。因此,农业高校要服务社会就要突出“主动”精神,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在产学研合作中充分发挥主体地位,这是新形势下农业高校的重要职能[5]。

2. 加强双方沟通,维护双方合法权益,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持续性和紧密性

加强农业高校和涉农企业沟通,使高校了解涉农企业的需求,真正做到科技服务社会。建立和完善与产学研合作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制度规范和保障,通过调动产学研合作各方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农科教紧密结合;加强农业高校的校企合作创新平台、校地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机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把产学研合作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鼓励科研人员走出校门,积极同企业和地方开展合作。

3. 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中的作用

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涉及多个不同的参与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归属,在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分歧和矛盾。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人才过程中的推动、协调、监督和管理的综合职能,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激励和规范涉农企业为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参考文献:

[1]孙福全.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J].中国发展观察,2008(10):10~12.

[2]聂娜,谭树华.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7):157~159,164.

[3]霍妍,王幼芳,姜文达.地方高校产学院合作中关键问题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3):16~17.

[4]李玉清,董艳,王凯.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12(2):62~65.

[5]孟令权.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1):91~92,106.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分析与引导探究 下一篇:针对档案利用者的心理特点做好档案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