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俊秀化屋基

时间:2022-04-04 01:52:42

悬崖峭壁隐桃源

没有想象中的波浪壮阔,静谧中,南源三岔河与北源六冲河在此汇聚,称鸭池河,鸭池河日夜向东,至乌江渡后称乌江,再奔流向东,汇入长江。

鸭池河大峡谷拉开了乌江源百里画廊的序幕。

鸭池河大峡谷虽然比不上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绵亘延长,但短短的35公里峡谷却奇秀妩媚、景观叠出:“八仙戏水”、“楼兰姑娘”、“水西坐佛”、“龛壁借光”……一系列自然景观,恰如一幅精致隽永的手卷。

峡谷两岸,是的悬崖峭壁,峭壁仿佛由石块堆积而成,那弯弯曲曲、纵横交错的水纹线,让人感受到天摇地动的洪荒地壳大裂变,不得不使人对大自然产生虔诚的敬畏之心。

在鸭池河上游鸭甸河、六圭河交界的三岔河畔,岩如刀削,山如春笋,怪石嶙峋。其间,有一石柱拔地而起,直插蓝天,颇为壮观。当地人叫它天竹峰,因其犹如破土而出的竹笋,又叫笋子岩。这是鸭池河大峡谷的首席景观,也是居住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性格的象征。

笋子岩下是一片神奇而贫瘠的土地,这就是苗族重要分支之一的歪梳人居住的地方——化屋基,此为苗族释音,意为“岩脚的屋基”。歪梳人为逃避战乱,来到这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这里三面临水,后靠刀劈斧削、耸入云天的峭壁悬崖,只有一架掩映在灌木丛中被称为天梯的“手扒岩”通往外界。只有青壮年扒着岩石才能进出化屋基,多少人一辈子也没离开过这里。

太平旧歌记衷情

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挥师黔西北,于1862年8月19日围攻黔西城后,看中化屋基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在此地作过短暂的休整,与歪梳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化屋基苗族同胞对太平军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义举十分敬佩。石达开到达化屋基那天,苗族同胞用最隆重的礼节欢迎太平军的到来。三道寨门披红挂彩,牛角声声,鼓声阵阵,唢呐成排,芦笙成林。石达开连饮九杯牛角酒,闯过苗家三道迎宾门,太平军成了苗族同胞的好朋友。太平军将士与苗族同胞跳起了欢快的苗族群舞。石达开看着眼前欢快的场面,听着滚滚东流的江水之声,不由得激情满怀、思绪万千、浮想联翩,随即吟唱出《太平军过三岔河》诗一首:

英雄曲折为江山,率师万里征途难。

三军易越鹅颈岭,二水攻克湖臂滩。

伐木成伐破浪急,持杆代篙逐波翻。

清廷乌鸟终却让,义师胜利到黔南。

化屋基休整,是石达开率军以来少有的宁静,是他兵败大渡河前最值得留念的日子。当石达开率军离开化屋基时,他慷慨激昂地写下了《太平军驻化屋》一诗:

运筹全在审玄机,四处野山设疑阵。

翼号南巡惊狗鼠,亲征北上止鱼鸡。

壶漿兄弟劳诚待,锦绣山河费转移。

平播威声惊敌胆,焉能渡我水之西。

石达开走进了历史,也走进了化屋基歪梳人的心里。

傍水依山生灵秀

三岔河畔挺拔的岩石,铸造了歪梳人坚韧的性格;贫瘠的土地,磨炼了歪梳人刚强的意志。他们傍岩结寨,繁衍生息,在石旮旯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过着宁静而悠然自乐的生活。

茅檐下、树荫里、花丛中、石头上,妇女们在精心刺绣。刺绣是歪梳妇女的绝活。一套歪梳妇女的服装,要用一年的时间才能绣成,可想而知,这需要付出多大的心血。

服装上刺绣的内容极为丰富。服饰以线条为主,呈环绕状,或象征山川河流,或象征迁徙线路,或象征梯田层土。手臂处有两条宽宽的彩条,象征长江黄河,表明了歪梳人家园的发祥地。前胸后背绣花鸟图案,展示歪梳妇女不同的爱好与个性。一套服装,蕴含了化屋歪梳人对历史的记载、对故乡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服装色彩艳丽、耀眼夺目,配上银器,更是韵味别致、风情万千。

刺绣磨炼人的毅力,刺绣发挥人的想象。刺绣之时,她们想想心事,聊聊家常,情出于心,爱发于思,索性放开歌喉 ,脱口而出,词是自己编的,曲是随意谱的,来得真实,来得自然。早已等待的小伙子们便接口而来,此起彼伏,和声混声,声声紧扣。歌声飘向岩头,飘向流水,飘向远方,弥漫在笋子岩下的山谷之中。

如果说岩石是歪梳人的性格,是歪梳民歌的思想,那么,水就是歪梳人的灵性,是歪梳民歌的灵魂。

化屋基这片土地上的精灵是水。那倒影澄碧的水面,涟漪起伏,荡胸灵气;那飞流直下的瀑布,飞花跌翠,奇特瑰丽,静谧与飞动结合,温柔与刚烈相济,高唱低吟,相得益彰,互为成趣,无不动情。就是这样的水,给化屋基歪梳民歌注入了飞动的灵魂。

岩石与流水对唱,山谷与瀑布和声,人与自然融合。没有伴奏,却韵律和谐;没有规则,却工整动听;没有歌词,却任人发挥。情真意切,发自内心。

神奇的山水孕育了化屋基歪梳人,富有音乐禀赋的歪梳人创造了与这山水相依相存的独特的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有了歌就有了舞,有了舞歌就成了立体的形象,苗家武术随着历史的演变,淡化成了舞蹈动作,苗家传统的笋笙舞融入了新的生活内容,歌舞相映成辉,相得益彰。由此而形成的芦笙舞、板凳拳舞、打鼓舞,少则几人、多则上万人。只要场地容得下,无论男女老少、主人客人,都可参加。动作节奏鲜明、刚柔相济;场面原始古朴、热烈恢弘。特别是被称为“天籁之音”的无伴奏多声部合唱《阳雀声声在呼唤》、《月亮出来月亮黄》多次在部级的比赛中获金奖、银奖,化屋基因此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歌舞之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今天,化屋基修通了柏油路,歪梳人走出了化屋基,走向了广阔的天地,通往化屋基的二十八道拐,不仅成了化屋基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对那些艰难岁月的映射。(作者系黔西县作协主席 责任编辑/姚 远)

上一篇:乌鸦洞:大山深处的航空记忆 下一篇:加快扶贫攻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