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与噪声污染防治

时间:2022-04-03 09:05:38

建筑设计与噪声污染防治

【摘要】噪声是影响居住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防治噪声污染,实现居住环境的安静是居住区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实际调查表明,目前约有40%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环境之中。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噪声污染呈加剧的趋势。研究科学的防止噪声的方法与措施,推进城市规划环境改善进程,已经成为规划设计的重任。

关键字 城市噪声 污染 噪声分类 防治 规划设计

引言:近年来,随着对城市的综合整治,噪声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人身健康。城市噪声主要是指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其噪声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日益扩大,对市民的生活环境影响极大,成为引人注目的城市环境问题之一。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做出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改善环境质量。

一、建筑设计中的噪声分析及防噪声的建筑规划

1、道路交通噪声

在各类噪声中,道路交通噪声对城镇居民的干扰居首位。据统计,全国城镇人口中约有 16%居住在交通干线两侧,交通干道本身的噪声水平又比较高,80%的交通干线噪声超过标准限值。 随着机动车辆的激增,情况更趋严重,约5 0%左右的区段超标,站、段、场边界处的铁路噪声昼夜均在70分贝以上 ,与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相关标准中的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四类区域噪声标准比较,绝大多数道路交通噪声超标。

道路交通噪声对两侧住宅区居住环境影响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包括路面材料,车流量,行车速度与车辆类型等等。而从城市规划角度分析,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街区内道路承担了与其自身性质与等级不相符的交通。

第二, 继续在交通干道两侧,甚至沿铁路线两侧不适当距离内建住宅且缺乏防噪声措施。

第三, 建筑群体的规划布局不利于噪声的有效防治。

第四, 住宅区内静止交通的组织与布局不合理。

第五, 规划外的“非正常建筑建设”是缺乏监管和惩罚制度

基于上述分析,为防止道路交通噪声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建议在建筑规划中采取如下措施:

( 1) 选址。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筑项目开发前,在规划区选址及场地设计中使建筑规划组群远离交通繁忙 、繁华的道路,这是最根本的措施。

( 2)声环境评价与预测。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测量分析周边道路交通噪声对住宅区的影响程度,作出声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噪声随距离衰减规律,使小区声环境系统符合相关标准。

( 3) 建筑布置上采取措施。由于城市用地紧张,一味要求住宅远离城市道路是不现实的,况且已经有大量住宅沿城市干道而建。另外,居民出行方便是居住区规划的一项基本要求 ,按此要求,居民距最近公交站点距离以不超过500米为宜,往往需将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交通噪声的影响在所难免。解决矛盾的办法,只有从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地块内部建筑空间位置上的合理安排,并适当采用人工降噪措施 。

① 住宅平行于城市道路,应综合考虑住宅朝向,使道路两侧住宅不等距后退道路红线。 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 住宅建筑以南向为主,住宅户内布置通常将主要使用空间,如起居室、主卧室和书房等置于南侧,而将次卧室、厨房、卫生间、贮藏间等置于北侧 。这样,位于东西向道路的临街住宅, 居民日常生活和休息受交通噪声影响就很大,而对于道路南侧住宅的影响相对小得多。根据有关测量结果分析,背向 噪声源一侧的房间 ,噪声级可降30分贝左右,完全可以达到安静的噪声标准。所以这种情况下,道路两侧住宅 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应作不同的规定。可以考虑将路边住宅后退道路红线距离适当加大,或者前排做成低层建筑。如果是低层住宅,其与道路之间可以用绿化、隔离墙等隔离措施,如果是对噪声不敏感的的商业类设施,其本身就是后面住宅的“声屏障”,可不必设置专门的隔离带。住宅群体平行于城市道路的布局,对于整个小区来说,由于前排建筑的遮挡,绝大部分噪声不会传人住宅小区深处 。

② 住宅建筑群体垂直于道路,即山墙面街。山墙面街的住宅比正面面街住宅受噪声影响相对都小,但对于整个住宅区来说 ,噪声经住宅楼墙面反复反射形成声走廊,并无障碍地直接传播到小区每个角落。为防治噪声,可在临街住宅山墙间以隔声墙或二三层门市连接作为声 障,并可结合适当结构的绿化隔离带降低噪声。住宅群体平面布置采取混合式,或山墙错落、单元错接等灵活的布局方式,避免声走廊的形成。也可以将山墙适当后退道路红线,其与红线之间的空地作居民休憩活动场地,配以假山、树丛或高篱等作为声障。

③ 避免在城市干道两侧建连续对峙的高层建筑:

( 4)建筑区内部道路交通的合理组织与布局。首先,城市交通不穿越住宅小区:其次,小区内尽量做到人、车分流。小区静态交通以地下车库为主,辅少量地上停车位,使进入小区的居民小汽车尽量在行驶和地下停驶。对于道路两侧已建住宅 ,也可以从建筑本身采取一些补救技术措施。如临街住宅阳台设不同的隔声护栏 、遮阳板 、隔声窗等都能起到一定的噪声防护作用。

2、生活噪声

住宅区内部居住外环境生活噪声, 主要是由于规划中对居住区公共服务与公共活动设施的布局不合理造成。由于许多城市居住区建设缺乏专业的规划指导,规划中对普遍采用的 “居住小区规划模式”的理解上有偏差,以及对居民现实生活需求缺乏深入调查研究与预测。有些小区规划,简单的将商业服务设施、托幼等布置在小区的几何中心,小学紧邻住宅楼,每个小区都设置一个中心小游园,每个规划区都有中心绿地,但绿地缺乏精心设计,使之仅成 为应付指标的摆设。从总平面图上看,这些设施处于小区几何中心位置,满足服务半径要求,但却忽视了由此吸引而来的活动人群所产生的噪声对其周边住宅楼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

避免住宅区内部生活噪声对居住环境影响的措施,主要是住宅区各类公共设施的合理规划布局。住宅区规划应从不同层次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与“社区”理念的角度出发,既为社会各阶层提供需要的各类型生活空间.使他们各得其所.又要使这些空间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合理分布,既联系方便又互不干扰。

二、防噪声的建筑布局

防噪声的建筑布局包括在各个分区内布置各类建筑物和小区道路,以及在每个建筑物的设计中配置各种房间。

住宅区内的主要噪声源是中小学(如表[中小学中的噪声源])、幼儿园、商店、小手工业作坊和流动商贩。中小学和幼儿园应同住宅和商店隔离。这样,学校的教学便不会受校外噪声的干扰;学校内从运动场、音乐教室、劳作教室、礼堂等处发生的声音,也不会影响居民区的安静。

在城市建筑规划中,既要使商店和住宅之间有较短的服务半径,又要防止商店的噪声侵入住宅,这一问题应通过建筑物内部房间的合理配置加以解决。例如,将住宅内的厨房、浴室、厕所和贮藏室等房间朝向吵闹的一侧。在沿着干道布置住宅建筑时,也可采取这种方法。例如,沿街“周边式”布置住宅在朝向街道的一侧配置不需要安静的房间或走廊,而把卧室布置在朝向庭院的一侧,可避免或减轻街道交通噪声对卧室的干扰,同时也可使小区内的噪声干扰区压缩到最小程度。相反,沿街“行列式”布置住宅群,则使住宅小区内所有房间,都暴露在交通噪声中,并且使小区内的噪声干扰区增加到最大程度。

三、结束语

建筑声环境规划设计是防治居住环境噪声的首要环节,应作为衡量建筑规划设计方案优劣的一项重要评定指标。在规划方案设计中,应依据对建筑区不同噪声来源和传播途径的充分分析预测,与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配合完成与鉴定,制定出更趋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朱颖心.《建筑环境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方修睦.《建筑环境测试枝术》(第二版).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秦佑国,王炳麟.《建筑声环境》(第二版).1999

[4]刘启龙.《交通声屏障设计纲要.噪声与振动控制》,1995,3:41~48.

[5]罗桂环.《绿色的期望:漫谈环境保护》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10.

上一篇:广西广告学区域特色人才培养实践探究 下一篇:钢筋砼悬挑结构的破坏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