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04 15:06:32

建筑设计专业

建筑设计专业范文第1篇

在我国的市政建筑施工中,专业设计与电气专业息息相关。从整体上看,楼宇内部的供电、机械设备运转等都离不开电气专业的配合与支持。在在市政建筑施工前期,同样也与电气专业发生着密切联系。比如当建设项目的平面设计图设计完以后,需要与电气专业进行协商,根据实际的用电需求,从而对建筑内部的整体结构布局进行科学化安排,以此来保证建筑结构内部能够有广阔的空间来满足电力设备的需求。如果特殊情况下,需要设置单独的配电间,需要把电气专业提供的建议和要求作为基础,从而增设具有多种功能性的房间。在对市政建筑进行设计时,如果电气专业与其他专业发生冲突时,尤其是给排水专业,此时需要沟通协商,根据建筑设计的实际情况,各自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提升市政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对于电气专业而言,其所需要的配电间设置,应该严格按照电气专业的有关规定,对门、窗等细节部位进行合理调整,使建筑设计更具科学性。正常情况下,高压配电间门窗的高度具有严格要求,其高度要比室外的底面高出大约1.8m,而在对控制室进行设置时,其地面往往需要安装一些具有抗静电性能的地板,如果配电间需要安装吊顶,此时则应该选用防火吊顶,保证建筑物安全,使其符合建筑施工标准。

二、建筑设计与给排水专业相互协调

在市政建筑施工中,给排水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给排水专业是给排水工程中的关键性工艺专业,不仅对给排水工程产生总要影响,同时也对建筑施工中的成本预算、结算等方面产生影响。在市政项目的建设前期,需要对给排水专业的提出的工艺条条件,对工程建设项目作出初步规划,并要控制建筑施工的高度,准备好相关机械设备。建筑设计与给排水专业相互协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要对市政建筑平面进行合理设计。为了使市政建筑施工设计与给排水专业的协调性更加明显,需要对建筑平面设计给予高度重视。当市政建筑设计专业得到施工工艺的图纸以后,应该对图纸中与建筑设计相关的部分进行认真分析,在图纸预读过程中,要进行仔细观察,如果发现问题,需要及时反馈,并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解决。通过对建筑工艺了图纸进行分析以后,需要对建筑的外部尺寸进行精准确定,并结合实际建筑情况,对功能性房间进行调整与拼接,在此基础上,绘制出建筑施工的平面图。之后,站在建筑设计角度,对轴网间距与隔墙布置等进行再次调整,使其得到完善。其次,要科学选择与布置建筑门窗位置。对建筑门窗的选择与布置也体现出了给排水专业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同样需要对建筑工艺图纸进行认真分析,建筑项目的房门、门窗等一定要满足设计标准要求,长宽高要符合实际应用要求。一般情况下,门外还需要设置一个坡道,以方便机械设备等进入。而对于人行疏散门,则一定要按照防火标准进行设计。窗户的位置则需要进行合理调整,防止屋外建筑挡住窗口的视线。在设计规划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于一些具有功能的房间,则需要进行特殊化处理。例如对于储存高锰酸钾的实验室,由于这种化学物品具有其特殊性,即不可见光性,因而在设计时,要对避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而对于机械生产的鼓风机房间,则需要进行排风窗的设置。总之,在对建筑的门窗设计时,需要对建筑的安全等级进行分析,并根据安全等级,选择合适的门窗,使其防火和防爆功能符合建筑施工要求。最后,要精准确定建筑物的高度。通常强情况下,在对建筑物啊高度进行确定时,需要分两种情况来分析。一种情况是建筑物内部有吊车存在,此时要根据工字钢底部高度来确定,并根据柱网间的跨度来估算出梁柱的高度,进而将整个建筑的高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另外,如果建筑物内部不存在吊车,则需要保证建筑内部工艺设备高度的精准性,满足各个机械设备的工作需求,当估算出整个建筑物的高度以后,进而精准的绘制出市政建筑的平面、立体及剖面图。

三、建筑设计与结构专业相互协调

在对市政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与多个专业进行协调,这样才能保证市政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当市政建筑设计与电气专业、排供水等专业协调好以后,就会将建筑物的平面、立体及剖面图确定了下来,此时就可以把设计图纸提交建筑结构专业的手中。建筑结构专业需要对工艺图纸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进而提出改进意见。市政建筑设计需要对结构专业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对设计工艺图纸进一步进行优化。当建筑设计专业与结构专业的反馈意见达成一致时,就要及时对设计工艺图纸进行完善,对其进行科学化的修改与调整。在正常情况下,此时设计工艺图纸就已可以满足了到施工标准要求,也不会存在较大的问题。为了保正图纸设计工艺的科学性,提高建筑施工质量,需要再次将修改后的图纸反馈给电气与排给水专业,按照实际施工标准要求,他们能够对其进行相应的细化处理,使其更具合理性。最后在专业会签时,应该对各个专业的图纸进行核实对比,保证图纸的准确性。

四、结论与展望

由于市政建筑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在市政建筑设计与施工中,建筑专业不再具有主导性地位,而是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一个过渡性作用,扮演了一个协调者。为了提高市政建筑的整体性能,促进建筑施工顺利进行,需要与多个专业进行协调,体现出全局观念,彰显出合作精神。在与多个专业的协调过程中,及时发现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要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相互协调与沟通,在提高市政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创造经济效益。通过各个专业之间的协调,促使建筑施工设计更加完善,提高建筑施工的准确性,促进市政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市政建筑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而加强市政建筑设计的研究十分重要,我们要认识到建筑设计与电气、给排水及结构专业之间的协调作用,用现代化的施工理念来引领建筑设计,使建筑设计不断到优化,使市政建筑的风格别具一格,为城市建设增添色彩。

建筑设计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综合设计;理实一体;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67-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市场蓬勃发展,急需大量的建筑设计技术人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大量应用型的建筑设计人才,但是随着建筑设计市场对人才的新需求,原有的培养框架和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形势,因此对于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特别是毕业环节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建筑综合设计》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综合能力培养课程,其定位是贯通单项技能的综合能力培养课,也是对接岗位建筑设计能力的关键课程。

二、课程设计理念

根据本专业提出的“信息化、创新型助理建筑师”培养目标的技能内涵分析,其综合技能主要包括方案的“综合制图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综合协作能力”,因此,该课程提出以“模块化+实战化”理实一体为主要特色的课程设计理念,形成“以综合设计能力培养为导向、以模块化的课程单元为主体、以实战化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以全真模拟职业环境为保障”的“四维度”教学设计理念的主体内容。

三、课程框架和内容

《建筑设计三(建筑综合设计)》课程作为综合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环节,在课程设计上强调全程一体化的项目实战训练,通过搭建系统化实战训练平台,强化项目化实战教学主导特征;因此,我们采用了以“模块化课程”为基本单元的课程框架,解决好教学内容的系统化问题。

1.课程框架建构。课程根据方案设计能力的训练要求共设有“项目调研、设计分析与创作、方案沟通与深化、后期制作”等4个“模块化”课程单元,它们针对高职高专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10周总课时的特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适当缩短了公共建筑设计的理论内容,将原有的施工图制作内容放入后期职业资格培训课程中,而这些模块把重点放在以项目分析和创作为主的建筑方案设计部分。

2.课程模块组织。在教学模块的组织上,每个模块的内容既有一定的连贯性,又有相对独立性,各模块单元以实际工程项目的操作流程,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编排,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将每个单元教学数控制在8~16个学时。这种以真实工程项目操作流程为线索组织课程模块的方法,将适应市场需求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引入课程教学,是针对毕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创新思路,保证了教学与建筑设计行业的连贯性。比如在设计分析与创作环节,教学按照实际项目的分析思路、针对基地环境、使用者特征、相关规划要求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而不仅仅只关注美学方面。

3.模块主要特色。由于本课程引入课程模块并进行了整体设计,打破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学,现有的教学题目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上海三益设计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将真实项目引入到模块中,主要包括了“高层办公楼设计”、“轨交站域城市综合体”、“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其次,每个模块的教学按照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导任务―讲知识―学生练―查问题―提技能―评成果,以“导、讲、练、查、提、评”等步骤和流程完成每个教学模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模块内容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本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真题实做”项目主导教学法。“真题实做”项目主导教学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采取“项目化”真题,每个班级的带教老师和企业建筑师一起将“真题”的原有任务书编改写成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任务书,通过真实项目的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其次是把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团队改变为融教师和企业建筑师为一体的“双向专兼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更重要的是把以“校内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企业和市场中心”的真实实践教学,包括流程控制、项目沟通、制图标准等均按照企业要求,让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到未来工作。

2.“驻校工作站”模拟教学法。全真模拟职业环境的“驻校工作站”教学法其精髓突出表现在“教学内容项目化、学习情境职业化、学习过程岗位化、学习成果社会化”等方面。其主体框架是围绕实际项目建立课程内容、教学场所、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全真模拟建筑设计市场“工作站”的场景组织教学,通过“三个模拟”来体现出“驻校工作站”模拟教学法的特色,如图3所示。比如老师、企业建筑师和部分学生作为虚拟甲方,让大家根据角色定位对方案提出问题,这种互动讨论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也能够掌握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互相交流、自我评定和快速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

3.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获得更丰富的信息资源,我们还建立了信息化的理实一体教室,实现毕业实践指导书、实际案例等相关资料信息化,并推荐设计类网站,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平台。比如:采用动画直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建立以“理论+实践+模型+信息”为主要特色的理实一体化教室,提高了教学的真实性;通过建立网络资源,建立QQ群等讨论平台,较好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及时沟通交流。

五、考评体系

本课程坚持贯彻“能力评价为目标,过程考核为手段,多元评定为方法,综合效果为定论”的能力本位考评体系,评价重点从静态评价向动态评价转变,根据课程特点,采用教师、企业工作人员、学生评委团等叠加综合评定学期总成绩,改变原先笼统的计分方式,体现出能力本位、过程主导评价的特点。

六、结语

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以社会和市场适应度评价来体现,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就业市场的检验,所得到的市场反馈是主要评价标准,从学生评价、校内外专家、社会评价等几个方面获得的有效数据,充分体现出《建筑综合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该课程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还连续3年获得由建设部举办的“全国高职院校土建类建筑设计竞赛”的银奖和铜奖。本课程需要继续改进的方向与途径包括:教学总体设计上要继续突出“模块化+实战化”理实一体的实践教学特色,逐步形成国内高职示范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能力本位、学生主体”系统化教学体系。在课程选题和模块内容上要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结合绿色、环保节能技术和BIM系统软件来适应智慧城市、高科技的建筑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编写组.“工作室化教学法”讲义[C].上海: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12.

[2]荀勇,程鹏环,王延树,吴发红.高等工程教育――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建筑设计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协调统一系统工程结构选型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eople and society to building function, modelling and beautiful demand is higher and higher,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design is more and more big. However, civil building design is a systems engineering, only each professional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can let construction project has not only a beautiful appearance, also can economic, safe and applicabl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 practice,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professional design is harmonious and unified experience, for everybody study referenc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harmonious and unified system engineering structure selec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及社会对建筑功能、造型和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但是建筑工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不仅仅包括建筑设计,还包括结构设计、暖通空调设计、给水排水设计、电气专业设计等,这些专业就像是一个机器的各个零件一样,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才能运行起来。由于各个专业都有各个专业的特点,若仅仅考虑建筑工程的造型美观,而忽视了结构专业,这样就导致了建筑工程的外观造型成为一种空中楼阁,难以实现,而若仅仅考虑建筑专业和结构专业而忽视其他相关专业,这样的后果是直接造成了材料的大量浪费,不适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下面根据笔者从事设计行业的经验,总结建筑设计专业与其他各个专业相互配合,相互协作需要采取的各种措施,以供大家参考学习之用。

一、建筑设计与结构专业设计的协调统一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都是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极大的影响着整个建筑的外观造型及结构稳定性。

部分建筑师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认为结构专业就应该服从服务于建筑专业,一切以建筑设计为先导,这一观念分割了建筑工程的完整性,忽略了基本的力学规律,片面地追求建筑美感和最大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给建筑工程带来了安全隐患。

建筑设计方案对结构方案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由于材料、理论及科技发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结构设计的水平,对建筑设计来说,有时候一个看起来很好的设计方案,但是由于结构设计水平的有限,在目前无法实现。所以,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不能设计些海市蜃楼样式的建筑,应根据经济、科技的发展水平,并应了解一定的结构设计知识,与结构专业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只有这样创作出的建筑设计产品才是真正体现时展潮流的。在现实的设计中,对于建筑师来说,不应过于强调创作的美观、新颖、标新立异,强调创作的最大自由度,而应根据业主的要求及对总体造价的控制,尽量运用有限的资源将建筑设计的更加美观漂亮。因为有些确实很漂亮但是很奇特的建筑,在满足人们审美要求的同时,也隐藏着其背后巨大的造价。因为建筑物本身必须承受自重荷载、水平风荷载、地震荷载等,如果建筑设计者在进行平面设计及竖向设计的时候,不依据基本的结构受力原理,也不征询结构工程师的意见,往往会使结构工程师不能有效地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进行结构设计导致结构的不稳定等问题。

结构设计需要从实际出发,需要务实,建筑设计需要创新。但是两者又是缺一不可的,任何一个项目设计都必须要协调好结构设计和建筑设计,只有协调好双方的关系,一个建筑工程设计才能完成,所以说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是协调统一的,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的时候,不能偏向建筑专业亦不能偏向结构专业,要在两个专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用最少的投资设计尽量美观的建筑,能为业主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设计与给排水专业的协调统一

由于有设备和设备基础,像水泵房、消防水泵房、水箱间及水处理间等组成了给排水专用房屋,而且这些房间的荷载远比一般房间大得多,尤其是高水位水箱间需要设在建筑顶部,荷载比较大,这就严重影响了建筑的造型美观。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使用高水位水箱,最好将水泵房设置在地下室或者半地下室。

由于给排水管道的直径粗且数量多,针对这个问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对于管道的竖向布置尽量设置专门的管道井,如果不设置专门的管道井,就应该结合建筑设计,使功能用水的房间尽量保持上下一致,从而达到避免给排水管道在房间内乱设置的目的。另外,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开水平管道,并且结合结构专业设计,使水平管道尽量不要穿过梁以及柱,以免对结构专业造成不利影响。在建筑布置方面,要做到避免管道绕梁绕柱带来的增加水阻力或满足不了水平管道坡降要求的弊端,而应该为管网系统创造有利条件。

在进行建筑设计和给排水设计的同事,要与暖通、电气等其它专业一起考虑管道设置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建筑的合理布局还有利于节约成本。

三、建筑设计与暖通空调专业的协调统一

有空调的建筑物,建筑设计与暖通空调专业的关系就更密切。对于高层建筑的竖向设计中,暖通空调专业与给排水和电气等集中布置在设备层。针对建筑空调设备的以上特点,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核心区以及设备层的楼面荷载大,预留管道附件多,设备层高于标准层层高等特点。目前建筑外墙设置的室外空调板大多数仅仅是为了造型的美观,一旦业主入住装修的时候,空调摆放位置很随意,导致了楼房使用后墙面造型的错落凌乱。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的时候,不应该仅仅考虑造型的美观,更应该考虑到设施的实用性。

四、建筑设计与电气专业的协调统一

电气设备用房包括高、低压变配电房、发电机房、消防控制室、弱电机房等。由于高、低压变配电房、发电机房所占用的面积较大,且对周边的功能用房使用有干扰,所以一般设置于地下一层。建筑专业在布置平面时,在不同的防火分区应分别设置独立的电气竖井,电气设备用房应避免设在卫生间、浴室或其他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且不宜与上述场所相贴邻。选择合理的机房位置,节约设备成本。

建筑层高应考虑电气专业室内敷线的影响,应该尽量避免绕梁、穿梁。当梁上有管道需要通过的时候,为了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对预置梁进行打孔而影响结构强度,就应该在预置梁期间进行孔道的预留,从而合理解决各系统的缆线敷设通道,保证系统安全和缆线的传输性能。

五、建筑设计与各专业设计的协调统一

由以上可以知道,建筑工程设计不是指的某一个专业的设计,其是由多个专业,进行多道程序设计完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参与建筑设计的人员都会体会到,若仅仅力求满足本专业设计的最完美,必将对其它专业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产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建筑设计中,最好的设计不是哪一个专业设计的最好,而是各个专业相互协调,找到一个相对其它专业来说都相对比较合适的一个结合点。比如,一根电缆肯定是直线最短,最省钱,但是若碰见一根梁,在这种情况下,是将梁开洞还是电缆绕过去呢,这就不是一个专业能够解决的事情,需要建筑结构电气等专业相互配合,共同研究找出对于整个土木建筑来说是最合适的一种处理办法。在各专业相互协调的过程中,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优势,这就在各个专业之间产生了矛盾,各专业之间的矛盾如不妥善处理,就无法设计成为一座经济、适用、安全、美观的建筑。所以,对一个房屋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是各个专业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各个专业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过程。而要提高整个房屋的设计质量,不是依靠哪一个专业水平的提高,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专业的相互协调,只是在设计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的设计侧重点,比如,在初步设计阶段,一般以建筑专业进行协调,而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则应以结构设计牵头进行各专业的协调工作。

三、结束语

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了解到,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各个系统又有各自系统的特点,他们之间是一个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关系,不存在哪个重要哪一个不重要的问题,只有各个专业相互配合好,这样才能设计出合格的建筑工程。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建筑设计这个专业,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了解结构设计、暖通设计、给排水设计的知识,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多和大家交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建筑设计师。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设计中的知识管理》季征宇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建筑结构设计原理》李章政等,天津大学出版社

建筑设计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21-0093-01

一、研究背景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2007年开始招收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建筑教育受到“学院派”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实施之初我校在教学中将美学经典的构图法则、各种建筑类型课程设计、建筑表现技法等方面奉为金科玉律。而建筑设计中最为本质的东西,空间组织的逻辑、建造知识与技术常常被忽略。为此,我们用了七年多的时间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研究。

二、研究内容

(一)编写了新的课程体系

建立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我校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总体培养要求和目标,走访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和成果,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制订专业课程体系,调整部分课程的设置,压缩理论课、美术课的量,加强了建筑设计初步课、建筑技术课、专业课、施工图实训等课的分量。学校教育角色发生转变,不再仅仅是培养设计院的“学徒”,而是培养动手能力较强、职业素养较好的专业人才。

(二)改革建筑设计初步课

清华大学田学哲编著的《建筑初步》是现行通用教材。该教材构筑的建筑初步教学体系基本上为全国建筑学专业沿用。该教材存在如下问题:(1)作业内容滞后;(2)分项训练容易造成学生对建筑学整体的漠视;(3)关于设计方法的理论阐述过于贴近生产。而国际上建筑学教育则比较注重建筑的整体综合性,比如,西方从包豪斯开始就非常强调建筑学的整体综合性、建筑设计的原创性以及对建筑的内在规律的体验认识,尤其是造型训练都与对材料和工艺的研究和感悟紧密相关。针对上述问题,我校在研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决定变革《建筑设计初步》课,形成新的教学内容,始终以建筑整体为研究对象。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建筑专业也非常需要建筑结构选型、建造知识、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新技术等建筑技术知识的掌握。因此,我校对原来的建筑技术课进行变革。首先,增加建筑技术课的比重与分量;其次,补充了建筑技术课的内容,增加了建筑结构选型、建筑物理等课程;再次,从传统的建筑教育“重艺轻技”的感性体系转变为“技艺并重”理性体系。通过对建筑技术课的变革加强学生的建筑技术基础,有利于将来工作的持续发展。

(三)改革建筑设计专业课

我校注重对建筑设计课的改革,目前国内代表性的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学期安排两个大的课程设计及一个快速设计。以二年级第一学期为例,往往安排一个小别墅方案设计和一个幼儿园方案设计以及一个快速设计,由于学期时间有限每个课程设计往往完成得不够深入。我校在建筑设计课教学改革中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课题(如小别墅设计),按照设计单位的工作流程从资料收集、前期研究、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各环节详尽地完成设计全过程,与设计院的工作模式保持完全一致。

(四)提出基于项目工作团队的“2+0.5+0.5”培养模式

我们提出了基于项目工作团队的“2+0.5+0.5”培养模式。首先,将整个学习时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年四个学期为基础教育及专业基础教育阶段;第二阶段(第五学期)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时期(建立与实行项目工作团队模式);第三阶段(第六学期)毕业设计与毕业答辩环节(实行项目工作团队模式)。项目工作团队模式首先是专业老师提供某段时间主持的实际或仿真工程项目若干项,按照项目的不同来设置不同规模的工作团队,并将班级所有的学生归入各个工作团队,然后每个团队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自项目。最后,各个项目组把自己的一整套作品展示出来进行互评。实际将一线设计单位常用的工作方法引入教学中来,便于毕业衔接。

三、结束语

由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生,我们通过连续七年的对培养模式的调整与完善,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模式。但是由于时间还比较短,其效果的衡量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修改、完善此培养模式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范文兵.建筑学在当今高校科研体制中的困境与机遇:从建筑教育角度进行的思考与探索[J].建筑学报,2015(8):99-105.

[2]李彦伯.两个建筑学教学实践样本的比照阅读[J].华中建筑,2014(7):180-183.

建筑设计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快题设计;设计方法;应试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在今天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掌握计算机绘图能力已经成为建筑行业从业者的必备条件。然而,手绘快题既是方案快速构思的重要手段,又是建筑师强大设计能力的体现方式。因此在专业课测试和国家注册建筑师考试等职业考试中,都运用了这一表现方式。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设计院所多要求以方案构思快、手绘能力强者为优先,快题设计成为常见的面试手段。

一.快题设计的特点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习惯了每课题6~8周的“慢题”设计,时间短、设计量小、状态慢热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快题要求3~6小时内必须完成建筑设计从文字到图形表达的转化,学生的设计能力可以高下立判。从思维模式与质量标准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慢题”和“快题”的区别:

1、时间要求不同:

课程设计多是6~8周约50学时,专业深造和职业考试是6小时快题,工作面试是3小时快题。同一个地块考商业设计,3小时意味着强化设计重点(轴线、节点等)就可以满足要求,处理轴线方向的建筑形态与细部,做好交通与停车;6小时,不仅意味要有重点轴线、节点,还需要总体风格突出、设计手法多样,中心区建筑应处理到位、细部协调完整。

2、 考试要求不同:

3小时设计的建筑类型比较常见、基地条件相对简单,往往没有过多的“题眼”。而同一个地块做6小时设计时,可能容积率要求较高、设计量大且有限高条件制约,要处理好停车与营造大面积的公共活动空间。“题眼”是地形图中含有命题人设置的限制条件,如城市主干道、保留古树、穿越地块的现状道路等。设计者要在总平面图中做出应对处理,如主次入口位置的选择、与题给限制条件的协调程度、与周边环境建筑的协调、停车位和停车方式的设置等。

因此,建筑快题设计的成果表达更看重理性判断,成果更概括、更整体。

二.快题设计的原则

快题设计的特点就是“快”:快速的理解题意、分析条件、构思要点、表达成果。要想不因为混沌游移浪费时间、钻牛角尖犯错误,就必须在正确的轨道上思维清晰、步步推进、手脑互动,方案才有可能一次成功,快的前提是明确设计原则:

1、整体性:方案设计能充分表达出设计者对设计任务的理解与把握,设计整体性强,图纸表达完整、连贯,并显示出一些特点――排版好坏、配调、设计元素、体块穿插等。

2、准确性:建筑面积、规模、功能安排等要与题目要求相符合,出入不能太大,更不能自由发挥随意添加;尤其是在红线、容积率问题上必须符合任务书规定。严格遵守法规规范的要求,包括防火和无障碍设计规范以及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等,特别是各项强制性条文必须掌握。

必须满足主要功能空间的要求,如老人用房最好在一层,应设缓坡楼梯,要考虑使用轮椅,注意多设坡道;卫生间注意干湿分区、上下对位。另外,考虑到消防问题要有两个疏散方向,所以楼梯至少两部、建筑出入口至少两个。

3、突显性:图纸表达成果适当体现亮点。

立面无特色、建筑形体好的话可做鸟瞰图。立面效果好的话可做透视图,要注意必须透视正确,效果图才会真实协调。如果时间不允许、把握不住的话建议做轴测图。注意图纸“重、亮、灰”协调,“重”是指地面颜色和窗户投影要重,才能强化建筑的体积感和图面的稳定感;“灰”是指远景和场地的灰,以显出画面的景深,赋予空间感,衬托主体建筑的体量;“亮”是指玻璃颜色,一般介于绿蓝之间、饱和度略低,图面色调统一中显出透、亮。

4、完整性:符合题目要求,无漏项、漏写、漏算,交代清楚。

绘制过程中要保持深度统一。首定总图,细化平面,再做立面,对出剖面。先求有无,再论好坏。最后不得已空白的地方一定要补上分析图或是文字说明。

三.快题设计的应试策略

快题面试时,很多学生都会有时间仓促、想不出、画不完的遗憾。因为课程设计老师会指定设计方向、规定设计方法,学生的原创性、灵活性、独立性相对不足,必须恰当选取有效策略进行训练,积累经验,才能想得到、画得出。

1.类型化+模块化。

针对不同的功能类型、建筑性格、地形条件,形成一套“功能整合+基本变形”的处理手法。适当运用墙体、构架、廊道、窗等建筑元素进行活跃。

收集常见尺寸的厕所、楼梯间、门厅备成功能模块,考试时直接套用。大房间要考虑独置以及疏散,注意空间刚度分布均匀(一般大空间在上、小空间在下才合理)。

2.尺度化+尖端化。

建立尺度表:快题比例多为1:200,事先画好大小不同的常用房间平面以及建筑立面高度备用。

工具尖端化:习惯使用平行尺、双线笔、粗头笔、定制模板(含停车位、标高、道路拐弯半径等)。

3、整理一张易错(遗漏)备查表。

总平面中易忘指北针、主入口标识和标层数,宜做出阴影并应与平面图方向一致。

平面中易忘指北针、剖切符号、主次入口、室外台阶、房间名称、地坪标高、上层悬挑和地下部分的投影虚线,在2层以上平面中要将看得见的屋顶同室内空间区分开来。

剖面中易忘画女儿墙、室内外高差、标高、梁线。

4.平时反复进行要素临摹和分拆训练,各个击破。

根据应试要求有意识的单独训练总平面、剖面图、透视图。多做方案,平时训练,单体平面设计控制在2小时以内,3小时快题的构思时间约半小时。

5.准备标题字体和各种配景表现,建立经典构图和分析图的画法,总结出配色体系,注意冷暖区分、宁精勿滥、毋杂毋艳。

快题设计作为迎合了我国国情和行业特点的表达类型,在工程实践、职业考试、专业深造这三个方面都具有了比以往更加现实的意义,也是业内人员非常重要的基本素养。在中国建设强度如此之大、建设速度如此之快的大背景下,掌握这种手段尤为重要。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入职应试的特殊性,有的放矢的训练快速设计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表达手段,使其迈好未来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每一步。

参考资料:

1建筑快题设计与表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 叶荣贵著

2.建筑快题设计100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东南大学 黎志涛著

建筑设计专业范文第6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审美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对于身边事物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于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描作为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才需要,改变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

绘画素描与设计素描的区别与方向

素描起源于西方绘画,后来被传到中国。它的本意是设计,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它独特的绘画特点又被称作素描。素描从表面的意思来理解就是运用单一色彩而绘成的作品。绘画素描是一种以写实为主的绘画方式,而设计素描则是存在于设计者思维中的一种造型活动,它的目的是培养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艺术的设计理念运用到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的过程中,体现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从绘画的角度来看,绘画素描与设计素描存在两点不同。第一,在基础素描中,所要画的物象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绘画者只需要在绘画过程中准确的把握住物象的外形特征和表现的空间感。而设计素描则需要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立体观察事物特征。在写生的过程中,由于对象不固定,所以可以通过移动进行全方位的观察,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有利于设计者提高对观察对象的理解和构造研究。设计素描不仅需要设计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还需要准确的推理,将透视原理运用到设计当中。第二,设计素描主要应用于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当中,它需要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拥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思维能力,因此在构图上与绘画素描有所不同。绘画素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观看者看着顺眼,所以它更加重视物象的布局和大小,而设计素描着重表现物象的结构关系,构图需要体现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所以更加注重设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素描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教学中的表现形式

由于设计素描的应用都是与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专业相结合,所以许多高校都将设计素描从艺术的范畴中分离出来。高校的素描教学正在向着现代化素描艺术的方向发展,发展成为具有多种风格的艺术形式。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素描教学起步较晚,因此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于绘画过程中的明暗、虚实、比例等理论知识都十分了解,在绘图中也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绘制物象,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教师检查,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自主创作和发挥受到了局限,致使学生的素描学习仅仅局限在了技术层面上,而没有真正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这样的教学方式太过传统死板,缺乏生气。

设计素描的关键在于绘制的作品中融入作者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思想感情,素描技巧和样式的学习只是绘画的一种手段,只有融入了精神才能创作出能打动人的作品。素描作品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它是创作者精神的一种表达,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每个创作者对素描对象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例如对于人体的绘制,梵高的作品在朴实中体现了深刻和真诚;鲁本斯利用简单的线条,表现了对象的生命力。虽然他们作画的内容相同,但是风格各具特色,流畅的线条,丰富的思想内涵,给观赏者带来了精神的享受。因此,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将设计素描与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自由设计,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感情融入到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当中。

素描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教学中的实践方式

素描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中实践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对物体造型、颜色、质感在特定环境中的对比关系进行观察分析。从物体的质感、对比、艺术处理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1.改变传统的绘画方式和审美习惯

色彩的冷和暖,线条的粗和细,图形的大和小以及材料表面的粗糙与光滑都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关系。有对比就会形成反差,反差会对人的视觉产生刺激。在素描静物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对比,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情感更加丰富,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2.借鉴和鉴赏大师的作品

不同大师的作品其艺术造型、表现形式和色彩的使用都不相同,应该帮助学生科学的分析大师作品的艺术格调和色彩应用,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灵感和视觉冲击,增加对艺术的理解,避免知识面狭窄和过于死板的绘画方式。

3.加强对物象的组合练习

在素描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对所绘制的物象的理解提升到艺术的层次来鉴赏,通过对点、线、面等造型的运用来表现真实感受,从中发现艺术的形式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结语

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专业在素描的教学中应该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在素描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设计意识。利用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专业训练,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设计理念,这样才能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上取得一定的成绩。

建筑设计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创新能力

0 引言

我国的城市化的进程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已经踏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正是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建筑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各界的关注体现在高校上就是许多高校开设了建筑设计行业,以此来培养建筑设计的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有用社会人。因此,每年社会上都会出现许多从学校走出的建筑设计专业人才,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是数量多不一定质量就好。许多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合才能独自完成建筑设计工作或者说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说明,高校对于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课程和教学的内容无法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对于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力的培养方式做深入的研究。

1 建筑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专业在行外人看来是一项令人羡慕的专业,认为在这个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会有许多有趣的学习经历,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并非如此。下面对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以下分析:

1.1 过分地进行技能训练和方案设计

虽然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同,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但是各学校在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却基本一样,技能训练和方案设计活动反复进行,教学内容单一,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类型也少,各学习科目间的联系不大,以至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力并得不到提升。对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设计原理,学会运用设计方法,这些必须要心领神会,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学到这些。对于大多数学校的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个学期的学习任务就是在设计周过后交一份图纸,一切都靠天赋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许多不能很好完成任务的学生产生的自卑和厌学心理,认为自己学不好这一专业。

1.2 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脱离的工程专业知识

就目前高校的教学情况来看,许多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只注重的艺术设计,而没有从建筑理论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很少涉及到工程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一个建筑设计师不懂得工程建造的原理,又怎么能设计出品质高的建筑呢?又怎么能在高品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呢?正是因为高校对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的教学只停留在了方案设计上,所以才造成了建筑行业专业人才稀缺的现象。建筑设计与建筑结构创设,建筑的构造等相关建筑专业知识是分不开的,所以高校教学片面性问题急需解决。

2 提高建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措施

2.1 构建完整全面的教学体系

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不能只靠老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出了学校,一切的设计工作都要靠自己完成。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给予学生充分且准确的建筑理论之后,给学生时间让学生领悟知识。并且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教学方法,把一些具有规律性的建筑知识与原理进行归纳教授给学生。课程安排一定要有目的性。这样才在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以此为基石进行自己的创新设计。

2.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鉴于许多高校多进行方案设计的教学方法的现状,提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措施。建筑理论知识是进行建筑设计的基石,但是在掌握理论知识之后,一定要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利用,只有学生能够使用理论知识,那么理论知识才能成为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支撑。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设计任务,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在大家的讨论中共同完成设计任务。在此之后,老师一定要认真地批阅学生的设计,给出中肯的意见。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可以把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设计当中,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3 小结

高校的建筑设计专业培养的都是我国未来的建筑设计师,其责任重大。所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出现越来越多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世界上才能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 王丽颖.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 张晓峰.分组教学法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应用与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8).

[3] 廖鉴萍,张晓娉.谈建筑设计中知识的积累与创新[J].西部探矿工程,2005(05).

建筑设计专业范文第8篇

1.学习现状

早期的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学习主要靠教师的传授、书籍资料的查阅和范图参考等方式,虽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学生整体的素质和能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比较高。而当下,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可供查阅的资料从内容到形式都丰富了很多,但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却在逐步下降,专业知识学习效果差,缺乏实践经验,造成建筑学人才培养与输出跟企业的需求无法对接,因此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改变现状,提高学生学习建筑专业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键。

2.学习特点

(1)学习时间由于专业特点,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通常习惯于下午或者晚上学习或设计方案,因此,课下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大部分无法即刻解决,教师也无法做到快速跟踪辅导,只能求助网络或其他方式,无法实现及时一对一的课后学习交流。(2)学习地点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需要创新思维和自由思想碰撞的场所,通过学习和交流的结合能激发设计灵感。[1]但现实是很多高校由于教学场地的限制,教学资源配给不足、教学环境差等问题造成很多学生无法在教室或工作室内完成设计任务,这就导致了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和交流缺少沟通的渠道,变成孤立的个体或是以宿舍为单位的小范围团体,缺少学习氛围和学习动力,使设计思维的活跃度不够,影响设计的最终效果。(3)学习方式建筑设计专业学习方式主要有教学指导、小组讨论、日常互评互议等。除课上教学以外,课下学生之间的设计讨论、方案交流对专业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对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学习方式从依靠教师指导向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方向转变。

二、建筑设计专业探究式教学数字化自主学习平台相关概念

1.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指以研究与剖析科学原理形成过程为载体,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建筑设计问题探索和研究,并主动获取相关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2]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能够自己把握和主宰自己的学习,其核心意义在于“自主”控制,强调个体独立、自觉的学习。包括学习内容的自我选择与确定、学习方式方法的自我调节、学习时间的自我设计和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

三、建筑设计专业探究式教学数字化自主学习平台

能解决的问题建设一个集“教”与“学”一体化的数字化自主学习平台,形成支持自主学习为导向的系统建设策略,主要目的是解决如下问题:(1)在数字化自主学习平台上,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角色关系,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更加积极主动。(2)结合建筑设计类专业的特色,使数字化自主学习平台建设中突出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作用,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3)利用数字资源库的资源和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与互动,不但能跟踪学生的设计进展,还能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4)弥补静态教学资源库和常规课程网站的不足,为自主学习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尤其是建筑数字技术信息。

四、建筑设计专业探究式教学数字化自主学习平台建设的内容

1.信息技术参与下探究式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设计

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是根据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条件、学源情况、专业需求等提出的阶段性主题学习任务,教学主题内容的选择与教学形式契合,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依据教学方案有序开展,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多样化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作为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导学”和“自学”工具。建筑设计专业探究式教学数字化自主学习平台和课程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可建立如图1所示的体系:

2.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学习资源库的建设

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使建筑设计相关课程的资源更加丰富多样化。学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与教师、同学甚至企业进行交流,拓展综合的专业知识能力。(1)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探究式教学不是把普通的建筑设计专业相关的教学资料上传至自主学习平台,而是针对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或重新编写建筑设计教学大纲、课件、教案等相关资料,在教学资源库平台上进行共享,在此基础上提供与课程内容相配套的参考书目和习题,并加强微课建设,每门微课由数十个3~5分钟知识点的微视频组成。加强企业设计资料库建设,实现企业与学校对接。通过建设教学资源库与设计企业资源共享,让学生接触到市场真实的设计项目,增强创意、决策能力和设计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2)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筑设计类专业学习资料库建设,可以把建筑图文、音像等资料梳理归类存放在学习资源库中,并定期更新,供学生使用如:①建筑规范类,将建筑设计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各类建筑设计规范传至资源库,作为设计指导的依据;②工程实例,收集经典建筑资料,通过案例说明帮助学生借鉴和参考;③影像资料,利用互联网络资源,把典型建筑的影像资料进行整理、编辑和分类,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作为设计思维的拓展;④优秀课程作业,收集往届优秀的建筑设计专业学生作业和作品,为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提供示范和参考;⑤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将纸质书内容重新编排和交互设计,利用其动态化、情境化和形象化的特点面向平板电脑进行全新设计呈现。(3)互联网学习资源互联网资源开放性、多样性、共享性的特点与建筑设计课程有着良好的融合度,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资源对建筑设计进行评议、分析和讨论。同时,各种信息链接、公共平台、网站等为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互动模块建设

互动模块是探究式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互动不仅调动了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积累,提高了学习效率。(1)在线讨论模块该模块是针对建筑设计专业的设计专题或其他设计内容而展开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学生可以将近期的设计思路、设计想法和问题与教师和同学进行相互沟通和讨论,达到集思广益、拓展专业知识领域深度和广度的效果。图1探究式教学与数字化自主学习平台目标体系图(2)答疑模块此模块就是教师在信息平台上帮助学生答疑解惑,通过教师的定期或不定期上线,帮助学生梳理和解答在设计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独立或团队协作深入研究,最终解决问题。(3)成果展示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上传不同阶段的成果,建筑设计的不同课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设计任务,都有阶段性成果,指导教师可以在该模块内进行评图,节省大量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及时明辨优劣、互学互鉴。(4)移动式实践教学模块建筑设计专业高年级学生经常分散在各建筑工地和城市设计院实习,实习效果的控制和教师现场指导就显得困难,该模块可以通过移动通信设备、微信平台等,对画面、视频等文件进行传输,教师可以对各类实习进行现场监控、成果传送和及时解答问题等活动。(5)建筑设计技术软件学习交流模块该模块的建设不分年级不分班级,方便学生对软件使用过程的交流和学习。作为建筑设计专业,传统以二维图纸或模型的方式探讨问题的方法已无法展现空间感,而软件辅助(如BIM、ECOTECT、SKETCHUP、犀牛软件等)和数字化技术介入能更深入地表达和探讨建筑的形体、空间和建造等问题。

4.数字技术参与下的评价方式设计

建筑设计专业的很多课程成果都无法实现定量评价,建构科学的评价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字信息技术参与下教学过程要坚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实现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差异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监控,增强教学评价的科学合理性、可量化性及公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

五、结语

通过数字化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增强学思结合,利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今后建筑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学生利用现代化的数字信息技术能够主动、自主地学习,增强整体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建筑设计问题的能力、提升整体综合专业素质是今后教学的新目标。

作者:王海英 刘志峰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真如.大学设计专业学习行为模式及交往场所研究[D].清华大学,2014.

[2]刘志峰,周杨静.信息技术在研究性课程中“导学”功能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32).

建筑设计专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设计品质专业化综合化

目前闯入中国的境外设计机构中,大部分是专业性很强的中小型事务所。大型、综合性的设计公司为数较少,而且往往是工程咨询公司的性质。但无论是专业还是综合性质的事务所,他们都已经取得了国内不少重大、核心工程项目的设计权。比如创建于1978年的赫佐格和德梅隆建筑设计事务所,最初只是一个小型办公室,1997年才初具规模成为Herzong&deMeuron建筑设计事务所。该公司目前在全球拥有8家合作公司和182名员工,在伦敦、旧金山、巴塞罗那和北京都有自己的分公司,一直以来它都以建筑设计为自己的主打项目,也正是藉此在国家体育馆的设计方案竞标中一举夺魁,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对建筑造型的控制贯穿了“鸟巢”施工的全过程。

而创建于1936年的美国芝加哥SOM建筑设计事务所则是一家享誉全球的综合性事务所。从成立以来它已经在50多个国家完成了10000多个设计项目,包括办公大楼、银行和金融机构、政府建筑、公共建筑、私人住宅、医疗机构、宗教建筑、机场、娱乐和体育场所、学校建筑等等。从建筑设计、工程设计、民用住宅到总体规划的工作领域使它总揽了上海金茂大厦的全部设计。并于1961和1996年两次获得美国建筑协会颁发的建筑公司最高荣誉奖。目前,该公司已经在芝加哥、纽约、旧金山、华盛顿、伦敦、香港和上海设立了自己的办事机构,开始在中国攫取自己的又一桶金!

从这两个成功的境外事务所的发展轨迹来看,占有设计市场引领时代潮流似乎与公司性质并无多大因果必然联系,专业化也好,综合所也罢,重要的是有与众不同的设计思路,有为自己的设计买单的客户,而做到这一点,似乎并不是简单的公司结构性质或者管理模式的问题。

呼吁者的声音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胡绍学在考察了国际上一些大的设计公司之后认为,设计单位或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一般不取决于其规模,而取决于创意。国外设计公司的小而精,其中“社会化的协作”这一运作机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国外的设计公司或事务所,凭借自己优秀的建筑师和优秀的方案拿到项目后,往往将本公司不具优势的某些专业设计部分,选择并分包给其它优秀的专业事务所,合作完成整套设计。可以不必依赖本公司的规模是否很大、专业是否齐全来赢得业主。我国则习惯一个项目由一个设计单位全部承包下来,这样,即使是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也很难保证整个工程在各个方面都是最优秀的。另外,建筑设计行业不断进行中的结构调整,要求企业间的合理协作。目前国内的大型设计企业大多是综合型的,这使得众多企业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不必要的竞争,也不利于专业水准的提高。

国家政策也在鼓励专业化趋势。目前我国把施工企业资质分为总承包、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在最近的一次企业资质就位中,从事专业分包的企业比例相当大。据了解,设计方面的类似政策不久也会出台。

在世界范围内,专门化创作似乎已成为惯例。安德鲁事务所的规模并不大,在国家大剧院中标后,立刻寻找最好的专业公司合作。北京五合也是如此,着重发展建筑设计一个工种,在结构、水、暖、电等领域都根据项目需要寻找相应的能力最强的公司合作。为了提高竞争能力,随着设计企业的专门化,公司间协作可能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近日,一本建筑专业杂志通过9个月的努力,公布了一份“2005年度民用建筑设计市场排行榜”。该刊通过对国内和境外在华的主要建筑设计机构的年营业额、年建筑设计面积、建筑师人数等指标进行的统计和分析后认为:与境外设计事务所相比,国内多数设计机构走综合路线,离国家引导和培育专业设计公司的发展重点相距甚远;国内建筑设计公司出现品牌和技术空心化现象等。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急需专业化分工。

似乎所有的呼声都在暗示或者呼吁建筑设计专业化分工时代的来临。但是,就目前整个建筑设计行业而言,由综合事务所向专业化分工发展还没有成功先例可循。这就如同把一个百年老字号的“百货店”改头换面为几个时下流行的精品“专卖店”,横向切割之后再合并同类项,在没有尘埃落定之前,结果如何是谁也无法预料的。

实践者的步伐

了解到目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已经实施了一年多的专业化分工路线,记者采访了中建院的任庆英院长。任庆英1982年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结构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

任院长首先从自身做了一个纵向比较,经过几个工程的历练之后,他曾被派到北也门公司、深圳华森公司工作了几年。回来后正赶上院里成立了专家所,领导找到他,让他将专家所结构重担担当起来。当时的专家所只有寥寥几个人,有活时再临时找人。所小,人少,揽活儿难。他们甚至接过北京某小区的设计,每平方米的设计费仅八、九元。但小区销售时很受欢迎,开发商喜上眉梢,认为设计提升了小区的档次。这次设计虽然经济收益不理想,但在房地产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取得的社会效益相当不俗。此时,院里决定将当时仅有几个人的地下所和专家所合并,成立第六设计所。

接下来,他们又在一次全国招投标中一举中标了新疆克拉玛依市综合游泳馆项目。在2000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举办的年度评选中,该项目获得结构设计惟一的一等奖,并荣获综合评比一等奖。他在螺蛳壳里做出了道场,几个大所开始对这个小所刮目相看,院领导也不再把这个小所看得可有可无了。

紧跟着,他们又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拿下了北京金融街富凯大厦项目。项目合作成功后,由于金融街是房地产界的大鳄,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六所在社会和院里得到了充分的认可。金融街一鼓作气将由美国SOM公司方案中标的22万平方米的标志性建筑B7项目交给他们做施工图设计,并且开出了每平方米70元的高价。

从8元到70元,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字上的提升,而是社会和市场对任庆英们的认可,也是他们劳动价值的具体体现。

2001年,任庆英出任六所所长,这也是众望所归。他也果然不负众望,将一个年产值不超过200万的二类所,带到了年产值1500万元的平台,人均产值超过50万元。这是一个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奇迹。

中建院重新改组后,综合所被拆分合并同类项,任庆英出任结构专业设计研究院院长,产值同步重组,一个专业所的创收当然不可以和以前综合所相提并论。一时之间,大家的心理难以转变过来去接受这种变革。

“然而,从长远来看”,任院长话锋一转,分析了中建院重组的轨迹、现状及发展。“2000年7月18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外宣布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对院所有人员全面洗牌而后再重新归类、整合。撤销原经营计划部,成立项目管理中心,撤消原来的九个综合所,组建建筑院、结构院、机电院、规划院、环艺院。建筑院、结构院分别下设三个设计所,另外还成立了崔恺、李兴钢和陈一峰三个建筑设计工作室。把咨询、规划、建筑、室内、园林景观、电气智能化、房地产等专业形成完整的一条设计产业链,由原来的纵向并列结构变为横向并列结构,由综合走向专业。而调整后项目的管理协调由管理中心统筹安排,三个专家工作室为生产、科研单位,财务独立核算。

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前综合型设计院的小分队出击‘样样都做’(样样都做也难免导致样样都不精)的运作模式,在与高度专业化的设计事务所对垒时,缩小了设计品质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凭借自己的品牌和人力优势与境外设计师一争高下,抢占市场份额。除此之外,把原来下属的综合事务所打乱之后,重新分配,统一专业的人才集中到一起,分工明确,精力由面集中到点,还可以横向交流,提高了办事效率和专业程度,这和目前国际上的各大明星事务所各有所专、联合设计的模式是一致的,也适应了当前社会的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分工以后我们也和境外事务所合作过很多项目,比如‘鸟巢’、‘首都博物馆新馆’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但是从单纯的经济效益而言,中建院专业优化改革工作目前仍处于磨合之中,毕竟,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策略,只有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在长远发展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换而言之,专业化分工的经济优势只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才可以凸现出来,目前并不是处于理想状态。这一点是现实存在的,这种做法需要时间来检验。中国建筑设计院的这次动作可以看作是一次军事演习,是一次试图与国际思路接轨的实战演习。当然,只有在演习之后”作战计划“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才会得到验证。

不一样的见解

谈到目前建筑设计专业化分工问题,翰时(A&S)国际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的总设计师余立博士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翰时国际由国内外建筑师共同创立于美国亚特兰大,2002年在中国北京正式注册,目前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咨询公司。有意思的是,它是从原来单一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转变成为现在的集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咨询公司,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业化分工路线正好背道而驰。

之所以做出这种转变,余立博士认为这是适应市场的需要:“目前我们公司有68人,以建筑设计为主,同时兼做结构、设备等相关专业。以前作为单一的建筑设计所我们也配合过几个项目,但是问题很多,市场很难保证,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合法条文规定约束,配合起来中间也有扯皮的现象,各自为政、责权利难以统一、管理混乱等等,再加上业主方面的因素,希望一家设计单位全部搞定,不希望多头联系也是一个促成原因。”

提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改革措施,余立博士认为:“这首先是一个企业性质的问题。国家保护国营企业,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优势,因此,即使他们的改动比较过激,甚至是铤而走险,也一样可以生存甚至生存得很不错。但是小的民营设计事务所难以做如此大规模的改动举措,如果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经济效益,那无异于自取灭亡。其次,这样的变动也许几年以后会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实施起来会比较困难。因为这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很先进的在国外已经实行多年的东西,但实际上国外也有问题。即使在境外专业化分工的综合素质很高,也有一个经过长期检验沉淀下来的标准合法的行业规范,它依然存在很多无法磨合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在荷兰,他们各专业之间常会为了责权划分、管理、利益分成而打得一塌糊涂。我在澳大利亚工作的时候,发现那里的分工十分清楚,谁负责什么,什么地方谁有发言权,都很明确,结构或者设备事务所综合素质很高,各专业的贡献,利益分配,相互间的责任分担,都有很正规的文字合同、协议。而在中国等待这种政策的出台或者说要形成这个规范行业的一些行规,不是一件指日可待的事情,需要摸索很长的时间,多久?难以预料!所以说目前中国还没有这样一个成熟的大环境,很简单的专业分开为时过早,有人这么做,它为大家做先驱,它去摸索一条路,应该感谢他们的探索,但是他们付出的代价会比较高。毕竟,接受新的方式对内对外都需要假以时日。”

最后,余立博士谈到,建筑设计是一个服务行业,哪种体制能提供更好的服务,那种体制就能更好地生存,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长远来看的趋势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去追随,由综合到专业只是一个形式问题,一个管理模式问题。至于工作状态是否理想,是否能够塌下心来设计,是否能够让设计水平尽情发挥,都还有待观察。

建筑设计专业范文第10篇

一、引言

教育建筑设计专业化是教育建筑设计市场为适应我国教育领域方向性变革的必然产物.是为满足社会对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物质资源需求的必然选择。

二、教育建筑设计市场之变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人民群众对于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对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提出变革的要求其中与建筑设计市场相关的方向性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建筑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教育建筑的投资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教育人才的产出都是国家计划的组成部分。现在教育建筑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除了保留原来的两级财政教育经费之外,还有企业慈善捐助、房产商开发配套、学校自筹、土地置换等模式。新投资主体的经济诉求成为教育建筑设计市场的重要设计目标之一。教育建筑设计市场不仅要解决如何让学校吸引适龄学生就读收取学费回报投资者,还要解决如何让教育建筑满足社会上其他年龄层次人群的需求从而增加经济收入回报投资者。

2、教育学科丰富化

首先,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教育学科设置单调且数量较少,随着市场和科技进步的需求新的学科设置不断增加,原有的教学学科也不断深化。其次,随着教学科研和产业的紧密结合越来越多的科研性精密性的教育建筑类型涌入校园,而一些为职业高等教育配套的工厂车间等产业化建筑类型也出现在校园中。同时,教育建筑的标准已经不再满足最低教育功能需要,而是在经济承受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提高教育建筑的品质和质量,甚至有的项目建筑以部级乃至国际级的标准进行配置。

3,教育模式的变革

我国古代有孔子的“学思”模式、朱熹的“知行”模式、西方古代有“柏拉图”的辩论模式。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教育模式始于捷克人夸美纽斯的班级教育和德国人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的两大原则,这两大原因决定了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建筑的功能和空间组织的基本结构。随着社会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关注以及研究型讨论型学科设置的需求,这种秧田式的班级教育模式已经显露出不足之处,而一些马蹄型、围合型的班级教育模式逐渐出现在教育建筑中,其功能和空间组织的基本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以上这些方向性变革使教育建筑设计理念、设计类型的迅猛发展,使得设计人员已经很难从以往的工程实例和建筑设计工具书中获取相应的设计方法和有效信息,必须重新探索并积累一套新的设计方法,才能为社会提供更高物质高质量且更能广泛覆盖社会要求的教育建筑。

三、实践教育建筑专业化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本人在教育建筑设计领域完成了许多教育建筑作品;

1.以职教类校园为例,先后设计了彭水职教中心、开县职教中心(图一)、秀山职教中心等。该类校园的主要特征就是实训与教育相结合,要做到“教”、“训”结合,就要在总体规划上动脑筋想办法,让理论教学得到实践,更要将实训课程能够为真正的生产服务。所以将实训类的建筑规划在靠近道路方便出入的地方,这样方便与校合作方的人员进出,也方便原料物质和成品的运送。还要与教学楼位置远近适中,让学生在学习时既不会受到实训课程的噪音影响,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去实训区的路上。这类校园建筑有它的特殊性,所以专业化设计的时候应该结合实际运用的情况,不要一味追求建筑的高端、大气,务实实用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2.以中小学为例,与重庆南方集团合作南方.玫瑰城中学项目(图二),做到教育和地产相结合,考虑到用地紧张、地域限高和节约成本三方面,尽量利用重庆特有的原始高差地貌,将风雨操场设置在室外篮球场的下面,利用高差关系保持室内运动场的良好采光和通风,采光通风次一等的地方用来作为教师及管理人员用的室内停车场。

此外,我们还与港台著名设计公司合作,将优秀的教育建筑设计推广到大重庆范围,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更好更人性化的校园设计。以香港思源集团为例,分别在彭水、石柱、巫溪等几个部级贫困县对口资助了当地思源(中小)学校(图三)的建设,为当地的教学环境的提高做出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3.开放式校园―以重庆交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开放式校园风格最早产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是由美国著名政治家及建筑师托马斯・杰弗逊总统负责规划设计形成了自十九世纪以来美国及全世界的主流校园空间风格。开放式校园风格的主要特征是校园中各单体建筑彼此分离但均围绕一个校园的核心空间,我们以此作为基本,将整个学校的规划中心位置设计一栋标志性建筑,其他功能区域都由这个中心点发散式的向外扩张,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行政区各辐射一条主线,再往外就是城市,使中心-校园-城市渐渐融合。

为了推进教育建筑的专业化进程,本人作为主要编制人员协助重庆市教委编著了《重庆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标准化建设参考图集》,并已装订成册下发至各区县市教委。本图集从我国中小学、幼儿园建筑发展历程开始,诉述了我国校园建筑的现状以及同国外中小学建筑的差距,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了一系列适合重庆各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建筑设计的参考图例,从各种教室的形状、座位布置等细节都进行了规划化要求,希望能通过这一努力将现有的非专业化设计向专业化、规范化推进。

四、结语

上一篇:网页设计与制作范文 下一篇:平面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