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4-03 02:39:18

任务驱动法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的核心基础课程,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并能较好地达到学习目标。为课程设计五个项目,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任务,每次教学为完成一个任务,对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Java语言;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07-02

一、研究对象分析

Java语言作为当前程序设计的主流语言之一,作为一个软件开发人员对Java语言的熟练使用是必备技能之一,因此也是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核心语言之一。《Java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是学习Java语言的入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Java语言的基本语法及建立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并能够完成Java应用程序的开发。该课程是Java语言学习的基础,较好地掌握该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能够为今后学习Java程序的高级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在教育界普遍认为,高职高专的学生不适合传统的对知识点逐一讲解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让他们感觉很枯燥,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激情。勉强学习,也不能将知识点与实际相结合,最终变成“读死书”,学习效果差,不能达到高职高专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特别是计算机类的编程课程除了需要实际动手操作之外,更需要逻辑思维能力,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特别差。学生更多地只学会课堂的程序编写,不能使用程序解决实际的问题,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要。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找到适合高职高专的学生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二、教学方法适应性分析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中心的理实一体教学方法,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掌握技能并获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欲望,提高学习效果。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培养目标定位,更适合于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抽象知识,达到形象到抽象的思维的学习方式。因此任务驱动法被普遍认为是比较适合于高职高专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使用任务驱动法,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掌握相应的技能点,掌握程序开发的方法,建立程序设计的思想,使学生能够提高学习兴趣,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式;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达到能够实际开发Java应用程序的培养目标。

三、具体实施

1.任务设计。(1)企业调研,获得典型工作技能。高职高专的软件技术专业是培养能够在企事单位和软件开发企业从事具体编程和应用程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强调的是能够完成用人单位相关岗位的具体业务操作,因此首先应对相关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进行调研,获得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任务中所包含的典型专业技能。(2)分析典型工作技能,获得必备技能点。根据企业调研中得到的典型工作技能,找出属于本课程培养内容应包含的专业技能点,并对它们进行分类归纳。与传统课程中的知识点相比,实际工作技能在某些地方需要相对深入掌握,某些地方相对要求较低。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一定不能墨守成规。对一些不常用的知识或技术大胆舍弃。并且不试图覆盖所有的学科体系知识点,可以留出部分引导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3)设计任务,重组知识体系。根据调研结果,设计五个与实际相关的小项目,其中包含这些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点。《Java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是程序设计的入门级课程,学生接触程序设计时间不长,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想和应用程序设计能力。因此,项目设计不宜过于复杂,难度也不宜较高。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适宜。每个项目有若干个任务。每次教学均围绕着这个任务分析思考并完成该任务。这五个项目都是具有实用性并且具备形象载体的小型应用程序。学生在完成多个任务之后获得一个最终的成果,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更乐于去学习,更愿意主动学习。这些项目中包含的技能点,打破按照知识体系结构授课的方式,不按照传统的知识体系结构逐章节逐个知识点进行讲授,而是根据任务的需要去学习知识点和技能点。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了解技能点,同时也知道如何使用。先形象、后抽象的模式,更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消除了传统教学方式中“读死书”的弊端。在项目设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采用“重复加深”的方式,即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不止在项目中出现一次,而是多次出现,并逐渐加深难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重点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对一些学习难点尤其有效。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次性对学习难点讲通讲透,这是违反学习规律的。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应该是逐渐深入的,一次使用便能掌握的就不能称为难点。使用“重复加深”的方式,可以在重复中巩固学生的掌握,逐渐加深又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

2.教学实施。(1)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的第一步,是提出任务,对任务进行分析,并且要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调动学生讨论,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2)解决问题,学习技能点。学习本课程的学生接触程序设计时间不长,对于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没有更多的认识。根据该阶段的学生的特点和知识储备,适合于先模仿后拓展的模式。根据对任务的分析,教师介绍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或由学生自学,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任务。(3)模仿演练,归纳吸收。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独立完成任务的程序编写。从“想”、“看”,过渡到“做”。通过自己动手,真正掌握这些技能点。在学生独立完成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当学生练习结束之后,教师总结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生的普遍性的问题。学生总结本任务中所学习到的技能点及其应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巩固学生掌握任务中包含的技能。(4)扩展思考,灵活应用。教师提出新问题,拓展前期知识,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并独立解决。学生动手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完全地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所得并能学会灵活应用技能点。

3.考核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完成每个任务的过程进行评价是根据完成每个任务的完成过程及结果,进行评分,包括出勤情况、参与情况、最终结果等。积极参与分析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给予相应加分,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到教学中,使“教”与“学”双方都积极互动。每完成一个项目,进行相应项目的展示及答辩,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分。使同学之间产生比较,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软件开发注重团队合作。但是对于刚开始学习程序设计的学生来说,前期应更注重于自身的能力水平的提高。使用前三个项目学生独立完成,后两个项目分成小组共同完成。通过后两个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后两个项目的考核增加对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及组长的评价。期末仍保留原始知识点考试方式,所占比例不超过总成绩的30%。促使学生回顾本课程的所学,增强记忆,巩固加深。

使用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并促使学生逐步学习和掌握Java语言开发应用程序的方法,也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和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通过以上步骤的教学实施,使学生具备独立编写Java应用程序的能力,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上一篇:基于KELLER数控仿真软件的数控编程教学研究 下一篇:研讨型教学实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