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副刊写作

时间:2022-04-02 09:48:47

浅谈副刊写作

【摘要】《成都日报》的副刊“天下成都”,自创刊以来,因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浓厚的地方特色而深受读者喜爱。本文以“天下成都”为例,就副刊文体写作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副刊 文体 写作

副刊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其特有的文学特征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报纸重要的构成部分。如今中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期如何办好报纸副刊成为很多学者报人探讨的热点。《成都日报》每周一推出的副刊“天下成都”,自创刊以来,它的栏目虽然经过了多次变化,但都因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浓厚的地方特色而深受读者喜爱。“天下成都”寓意为“居成都看天下”,现在每期分为三个版面,第一个版面是“金沙讲坛”,第二个版面为“读城记・寻秘记”,第三个版面为“人物”“笔会”。其中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介绍以成都为中心的“大成都”厚重的蜀文化底蕴和内涵的文章,这类文章篇幅较长,一般是编辑部策划记者撰写的稿件。另外一类则是写成都人现实生活的,充满情感趣味的文艺作品。对于第二类作品,由于作者大多是普通人,带有生活的原汁原味,所以很受读者欢迎。本文主要以第二类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就副刊文体的写作作一定的探讨。

一、取材源自百姓生活

现在多数报纸副刊的定位,提倡“老百姓写、写老百姓、老百姓读”。内容上,要求对人生百态作踏实的记录,嬉笑怒骂,来源于生活而不高于生活,不丑化,更不美化;形式上,秉承《世说新语》式的简约、口语化写作文风,响应“快餐文化时代”的需求,力求在几百字内把一件事或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讲述清楚,不矫饰、不夸张,杜绝拖泥带水或无病,完全实现了跟读者的“零距离”。①

其次,当下副刊集中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表现群众生活热点的特点。一篇文章只要言之成理,真实可信,就有可能成为报纸副刊的选择。因此副刊写作在取材上要求是民众的个体真实体验,是对当下生活的真实反映。 “天下成都”副刊版面上的文字,大部分取材于普通民众的人生经历、平民百姓的琐碎生活。

比如《儿长喉结 少男花开》,记录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成长发育的观察,语言生动又不失生活的趣味。文章开篇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一个母亲的“惊喜的发现”,一个儿子初长喉结的“羞涩与不安”。

比如王不了的《记录钱包》,从钱包网站写到寻常人家的记账故事,“记录、分享每一个挣钱、花钱的故事,就从记账开始……”在记账的背后真实地展现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面。

比如有写关于打折购物的故事的:周水欣的《夏季最后的疯狂》,李平的《特价时代》,小杰的《丢脸打折卡》,从打折季节的疯狂购物,到购买特价商品的滑稽,折射出商业化时代民众的购物心理。

这些文章都取材于日常生活,通过写小事小人物小情绪来反映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是读者喜闻乐见的。

二、富有真情实感

好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带着作者的泪和爱,融入了作者细腻的内心世界与真实情感。没有真实情感的意象是干枯的、没有生命力的,是不能唤起接受者情感共鸣的,写出来的东西也就不再负载个性化、真实的思想情感。很多人看报纸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还带有情感寄托和文化享受的成分。一些反映生活琐事的文章,因为真实,饱含了人间真情,更容易打动人。因此,追求真实、寻求自我体验是写好副刊文章所必须的。

记得2011年7月11日,“天下成都・笔会”栏目刊登了一篇文章《心灵的拥抱》,作者系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11年初中毕业生。讲的是爸爸与儿子之间的教育故事,“回顾这15年来,我就像是爸爸手中放的风筝,而连接我们之间的那根线就是5000多次‘对话’啊!做得好,肯定;做错了,纠正……那不是普通的交流,那是心灵的拥抱!”文字清新质朴,充满亲情。文章很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父子之间这种朴实的爱,也会让每一个做父母的反思自己对子女的教育方式。

写作是一个由主体思维所引起的有意的、主动的和系统的心理活动,写作过程包含着情感、理智和意志,与人们的思索、联想、想象紧密相连。它是“人们在长期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的知识经验所积累,而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全部知识、情感、意志及个性心理特征的总构成。”

曾琼的《生活在每一个地方》写的是城里过着优越生活的小孩去贫困山区体验生活的故事。有这么一段文字:

“在西双版纳的每一天,对孩子们来说都是学习。没有坐式马桶,厕所里往往散发着强烈的气息,这是生活的一种;餐厅里没有他们习惯的刀叉,有时在路上只能在路边的苍蝇小馆吃饭,廉价而俭朴的食物,这是生活的一种;走在路上被人观看,被那些黝黑而粗糙的手触摸,闻到劣质香烟的味道,这是生活的一种;破旧的道路,亚热带的炎热,傣家楼的简陋,这是生活的一种。然而与此同时,他们看到群山的秀美,看到原始森林的丰娆和神奇,他们看到从未见过的奇花异草,他们呼吸到城市中从不存在的山野空气的甜美,这些也是生活的一种。发现让孩子们又惊又喜。他们每天流着汗走许多的路,见不同的人,然后在夜晚独立地睡觉,从容地安睡如同天使。”

文章中对山区小孩的生活环境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环境的一种细心观察,更包含了对生活的思考。如果作者平时没有思考过家庭优渥的孩子身上的问题,又怎会感悟到成长环境的贫富差距带给孩子的影响,这种旅行对孩子们来说其实更有意义。

三、平民化的语言表达

报纸副刊是办给广大读者看的,所以在语言上讲究朴实无华,带有生活的原汁原味。副刊文体在写作中要求短篇精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心理。字里行间真情流露,语言不必很有文采,讲好一件事,表达一种情绪一种趣味即可。

如《外婆的端午节》中的“连续干旱,田园荒芜,能够佐饭的只能是一些咸菜。外婆会想办法,她用菜籽油炒盐粒,满壁生香,盛在碗里,用锅铲柄一点点将盐粒剁碎。一碗白粥盛好,用小勺舀一些盐拌进去,白粥上浮动灿烂油花……这是我吃过的最香浓的粥,堪比豪宴。”简单质朴的描写,却将外婆的炒盐、白粥写得非常生动,相信这味道也会唤起每一个读者心底的记忆。

《独享一个苹果的快乐》中的“她的年龄应该是五十岁左右吧,站定了,就从布包里使劲地往外掏东西。因为一只手扶着把手,只用一只手,操作难度有点大。过了好几分钟,才见她居然是掏出了一只苹果。她开始飞快地对付起这只苹果来,用嘴啃皮。她的牙齿显得非常敏捷和利落,迅速地围着那个苹果划圈。看上去切口并不深,恐怕是生怕多啃了浪费吧?啃下的皮托在另一只手上。因为那只手本来是扶把手的,现在要腾出来拿苹果皮,她便用膀子抱着把手,动作夸张的有点滑稽。”对于“啃”苹果的一系列动作,作者写得很仔细,这种生活化的描写来源于作者的生活观察、感悟:看似最普通的一个苹果,却能够带给人这么纯粹的快乐。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这样的文章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丝触动。

不难发现,以上的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也为副刊增添了一种“人间烟火味”。

四、彰显本土文化内涵

每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生活,社会人文风情都有其特色,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副刊文字在突出地域性、本土化这一方面大有可为。成都是平原,四面环山,交通相对闭塞。这种地理环境为蜀文化的孕育、保存、发展提供了先天条件。同时又有都江堰的灌溉,气候宜人,自身旅游资源丰富,发达的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上造就了一种安土重迁、闲适安逸的生活方式。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就有精彩的描述:“北方中国人是‘自然之子’,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而南方中国人则是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头脑发达,喜欢舒适。”②

“天下成都”版面上刊登的许多文章都凸显了成都历史和地域文化特色,并且体现了成都人浸在骨子里的开朗达观,快乐智慧的生活态度。

比如《休闲之都,成都先进还是落后?》指出了成都以休闲闻名,但其休闲文化尚需开发和研究。

“成都人的休闲的确全国闻名,喝茶、赏花、游玩、搓麻、美食,自成一体,无人能敌。这是成都的先天馈赠和后天才智累积而成,蔚为壮观。有很多成都人对此很骄傲,甚至有些洋洋自得。但是,古往今来,谁对成都的休闲文化进行过研究,谁去发现发掘成都休闲中蕴含着的丰富宝藏和无限商机呢?一个城市以休闲而闻名是好事还是坏事,成为了一个说不清楚的难题,其原因,就是我们对休闲本身缺乏真正的自觉和研究。”

这些文章都是读者比较感兴趣的关于成都的文化解读。报纸副刊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指标。“无论什么时代,社会有多么成熟深刻,副刊就有多么成熟深刻;或者,反过来说,副刊有多么成熟深刻,社会就有多么成熟深刻。”③通过副刊文章,我们可以“以小见大”,感受这座城的整个文化气质。

新时期报纸副刊定位发生了变化,副刊文体的写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反映出时代特色,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新的拓展,让读者喜闻乐见。

参考文献

①谭军波,《报纸副刊的创新空间――从“城市笔记”“胡同”到“百味”》,《中国记者》,2005(4):88

②林语堂:《吾国与吾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③龙应台,《脑力激荡的磁场》,《文汇报・笔会》,1997年9月17日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浅析社区新闻的话语特色 下一篇:创新――振兴地市广播电视报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