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区新闻的话语特色

时间:2022-08-23 12:56:33

浅析社区新闻的话语特色

【摘要】社区新闻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在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窘境。本文结合话语理论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社区新闻话语的特色,即居民性、融合性、地域性,并分析其与民生新闻的区别所在。

【关键词】社区新闻 话语 居民性 融合性 地域性

近年来, 我国各个城市的社区开始由“单位社区”渐渐转为开放性的“多元化社区”, 社区已经不是单纯的居民住宅区, 而是成为了具有多种功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利益整体。社区新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悄悄兴起的。

在国外,社区新闻是新闻的一个重要品种,社区报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国内,堪称“家门口的新闻”的社区新闻,相比其它新闻内容更贴近百姓生活,受众定位更明确,服务性与实用性也更强,因此,社区新闻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大都市报的版面上,国内第一份专门对社区的报纸《巷报》的诞生预示了社区新闻的发展趋势。目前,社区新闻虽然还不够成熟,但社区新闻能够受到受众的百般青睐,原因在于它的话语贴近受众的生活。

一、社区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关系

社区新闻出现之前,都市报上最盛行的是民生新闻。从它的内容上看,民生新闻关注的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从形式上看,都市报和电视台陆续开办了民生专版和专栏。但至今为止,学界还没有给民生新闻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民生新闻不是一个有关于新闻体裁与样式的概念,它只是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获取新闻,内容上关注民众的生存现状、生存空间,关乎群众的饥饱冷暖、喜怒哀乐,形式上利用如今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与互动性,更贴近百姓生活。民生新闻注重“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但一味追求民生新闻的短平快,以致缺乏深度,报道也开始琐碎,无法把握整个新闻事件,甚至开始被资本侵蚀,商业气息越来越严重,同质化现象的出现使其失去了多样性。在这种情况下,社区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样式,深受读者的欢迎。

“社区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具有为特定区域受众及时知晓意义的信息的传播。社区新闻与民生新闻虽然有相同之处,但还是有区别。首先,它们的受众不同,社区新闻以特定区域的市民为对象,选题以满足特定社区居民的需求为目的,而民生新闻面向更多的读者,选题尽可能贴近都市报读者。其次,涵盖范围不同,民生新闻较社区新闻涵盖广,譬如城市版、气象新闻版、民意版、热线新闻版等。而社区新闻是以地域作为划分标准,因而辨识度更高、取向更明确。第三,采集手段不同,在报社,以跑口记者占据大多新闻资源,民生新闻记者除了从热线线索处获得选题外,只能疲于奔命,状态不佳,因此选题越来越乏味枯竭。而社区新闻记者常驻社区,整天待在社区探索鲜活新闻,随时倾听居民呼声,用社区居民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播报、评说。

二、社区新闻话语的表达特色

1、社区新闻话语鲜明的居民性

社区新闻被称作“家门口的新闻”,它从人们最日常的生活出发,关注特定区域内百姓的日常生活。对平常百姓生活中一些小事情的报道也就赋予了社区新闻的独特魅力,形成了以特定的区域化特色语言为标志的平民化的语言风格。而在这一点上,它与民生新闻有较大差别,社区新闻选题的采集只是针对于社区居民,民生新闻则针对于整个城市的市民。因此,民生新闻话语也注重口语化表达等等,但始终没有社区新闻话语那么精细,贴近百姓。社区新闻在表达方式上追求易读性,减少书面用语,句式段落等短小精悍,语气亲和,态度平和。这样口语化的表达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社区新闻的标题、图片、写作风格等都向受众传达一种人情味十足的感觉。

例如2011年8月18日《法制晚报》上刊发的一篇社区新闻:

不明小楼出租 引居民担忧

居委会称不知情 物业盼进行治理 城管表示将前往查处

近日罗庄西里小区的西南角上,凭空冒出了三座二层小楼,并对外进行了出租,还有三座同样的楼房正在建造中……“我记得原来那儿就是一空院子,里面放了点杂物。盖这几座小楼,还把原先院子里面的几棵树给砍了。”马大爷昨天对记者说。

罗庄西里的居民赵女士对记者表示,该小区内老人和孩子较多,工地上施工的声音十分扰民,“再说,这些房屋一出租,租户还要在小区里穿行,对小区治安也有影响。”

该社区新闻从社区居民的视角出发,写的是社区居民衣食住行中的一些小事情。口语化的叙述贴近大家日常生活中的说话习惯,做到了居民化。

2、社区新闻话语的融合性

除了居民性特点,融合性是社区新闻的另一特色。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是在不停地变化着的,因为随着社会变动,语言要不断地“用工作需要的新的词和新的话来充实它的词汇”,语言变化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化。

采用使人耳目一新的语言传达社区新闻,就要时时刻刻关心流行语的趋势,把经过精心挑选的流行语与社区居民的习惯用语结合起来,既活泼又不失为规范地传达信息。新闻表达的新兴语言,来源于新闻工作者对职业的敏感度,更要求新闻工作者用新时代的新标准,创新思想,使用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思考问题的新方法,加强对新闻竞争的意识,开拓多方面的新视野,来寻求最终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记者对流行语的敏感与否,直接关系到稿件是否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

例如下面一则社区新闻:

故宫北门外 护栏间距窄

轮椅遇“栏”

为挡住三轮车和黑摩的,故宫北门外安装了隔离护栏,却把轮椅也挡在外面。残疾人只能挪动不稳的步伐下车通行。近日,记者目击了如此尴尬的一幕。

近日上午,记者在故宫北门东筒子河北岸看到,宽阔的人行便道上……“真是一点都不人性化。”游人见此情景抱怨说。本报记者将向有关部门反映,并持续关注此事进展。

该新闻的标题中“栏”具有一语双关的作用,既说明轮椅遇见了栏杆,也说明轮椅被栏杆拦住,这样的标题对受众更具有可读性与吸引力,既活泼又很明确地传达了传者的用意。口语化与流行用语的结合正体现了社区新闻话语的融合性。

又如,VS是英语中介词versus的缩写形式,意思是“与……相对”,尤其是用在竞赛与诉讼中,即“……对/诉……”此词语在娱乐和体育新闻中非常盛行。记者在报道业委会改选会议时,如果两派意见出现相左,就可以使用该词。在网络聊天时,网民经常会使用的一些个别语言,在合适的时候将这些语言运用到合适的新闻稿件中也是亮点。比如,驴友就是旅友的谐音,爱旅游的人,一般是指背包一族;美眉就是漂亮的女生。

同时,记者还可以特意捕捉自己所负责的社区居民的语言风格,运用他们喜欢的语言习惯来构思行文,加强话语的贴近性。比如,社区居民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在行文时,语言就适当的“雅”一些。如果社区老人居多,在用词上就不会太新潮,尤其是避免了一些老年人不易懂的语言,如外来语、网络语言等。

3、社区新闻话语的地域性

社区新闻是以特定的区域为划分标准,针对不同的社区,新闻报道的方式与语言风格均不同。如果是老人孩子居多的小区,就会采取较口语化或是幽默的语言风格。而民生新闻则会采取一种折中的方式,相对正式的行文,符合普遍市民的阅读习惯。

社区新闻话语的这种地域性特点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贴近性。社区是居民一起活动的最基础的场所。在社区范围内,居民均以家庭为单位生活,满足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所需。因此,社区新闻往往采用居民所喜闻乐见的话语来反映家长里短。这些社区新闻也开创了一种贴近实际生活与群众的较好形式。二是故事性。社区新闻经常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描述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呈现社区老百姓的故事,陈述着来自街巷间的人情风俗和人物故事。三是人情味。社区新闻用居民故事吸引人,用情感动人。社区新闻就是要写社区居民的家庭之间的亲情、夫妻之间的爱情、邻里之间的感情、社会的爱心,居民之间美好的生活情景。

参考文献

①栗玉晨,《社区新闻报道指引》,新华出版社,2010

②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③聂远征,《民生新闻的特点与优势》,《新闻爱好者》,2005(6)

④蒋金玲,《社区新闻的特色》,《新闻实践》,2000(7)

⑤柯尊红,《社区新闻的特征与写作》,《新闻前哨》,2005(8)

(作者: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上一篇:浅谈电话采访 下一篇:浅谈副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