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影视再造的传播价值论析

时间:2022-04-01 07:39:35

古典名著影视再造的传播价值论析

[摘要]我国的古典名著越来越频繁地被搬上荧幕,这是文本与影视的一种双向结合,是适应新生环境的必然选择。本文分别从古典名著影视传播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及商业价值入手,逐步探析其影视再造传播价值。

[关键词]古典名著 影视再造 价值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075-02

古典名著在我国的文学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者们从未停止过对它们的研究,这些名著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还饱含了对时代环境的深刻折射。但是面对当代人们信息获取与文化传播的全新方式,文学文本的固有传播形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于是它们被一种更适应当下的形式进行整体推销,即通过影视再造的方式被重新挖掘价值,实现在当代环境下经典的重生,使得文本的内在诸多价值得到传播。

一、古典名著影视传播的文学价值

古典名著的文学价值包括作品的审美、思想,主要指文学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即对人们有积极意义的价值。艾布拉姆斯提出构成文学的四大要素即作品、艺术家、欣赏者、世界,在这四者之间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四者以“作品”为核心,构成了四者之间有机的联系整体。[1]艺术家即作者创作了作品本身,作品客观存在于客观的世界当中,供读者(欣赏者)阅读,四者相互联系才能够更好地体味作品的文学价值。古典名著所包含的文学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就以四大名著为例,《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四部古典名著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价值上都达到了一种极致,作者融合了时代背景及人物自身经历创作出作品,历尽历史的淘洗,确立了如今的文学地位。所以我们对于古典名著进行影视化再造时要注意参考作者的创作环境和生活背景,并结合着其他读者对于作品的认知进行影视化的处理。名著文本深刻体现了其文学价值,《红楼梦》不仅有哀怨的情爱故事,同时通过曹雪芹我们看到了大观园的富丽堂皇,看到了贾府人物的人性百态,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红楼梦》是柔软下隐藏着锋利,它是刺向没落王朝的一把利剑。同《红楼梦》一样,其他三本著作无不是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三国演义》通过恢弘的战争描绘和精心的人物塑造,反映了三国时期群雄逐鹿、动荡不安的历史面貌。《水浒传》以人物穿引故事,以人物的起伏反映时代的变迁。《西游记》更是在魔幻的外衣下包裹着作者一颗对现实世界无情批判的复杂内心。它们不仅是文学的绽放,更是对于历史时代的真实吐露,正因如此,古典名著所体现的文学价值属性是其影视化再造的可行性因素之一,同时影视再造后可以实现文本文学价值的扩大化和通俗化。

二、古典名著影视传播的文化价值

古典名著的文化价值是指作品的内容能够满足时代的文化需求并适应时代文化的发展需要。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媒介带给我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也就是说人类拥有了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社会活动。[2]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传播方式已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语言到文字再到印刷,从印刷到广播电影电视。传播媒介的变化使得文学以全新的传播方式出现在受众面前,并呈现出特定的文化价值。

古典名著经影视化再造后,展现出名著本身的文化价值内涵。古典名著注重描绘历史年代下现实社会的人物百态,经过影视再造后的作品以更加理性的角度解读历史性文化价值对于当代社会人文价值、文化态度的影响。古典名著的影视化传播使得传统的文化价值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并指导着人们借助传统的力量延展作品带来的文化影响。新传媒时代,多元的传播元素交融,对于古典名著的解读改造,应该更加注意传统与现代要素之间的平衡。对于名著的影视再造,是将作品中蕴涵的含蓄内敛的传统文化价值逐渐的外化,以更加显现的方式呈现在受众面前。《红楼梦》体现了以爱情为引线,表现出了崇尚理性、追求真善美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也是清末腐朽政治的折射;《水浒传》阐释了以“忠义”为行为准则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并对个人的利益与献身精神作了具体描绘;《西游记》则被赋予了人物化的解析,显现出师徒四人所代表传统文化精神及反抗和坚守的意义;《聊斋志异》寄托与人鬼奇缘下的对人性的挖掘抨击,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努力追求的传统文化价值。[3]我们在对这些古典名著的影视化再造过程中,是要在保持其原来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加以适应时代的挖掘和不断变异。古典名著的历史地位是不容动摇的,所以作品中涵盖的文化内涵便会绽放光彩,作品的影视再造是透过历史的视野,激活文学现状,既还原传统的文化精神,同时又站在新时代的视角下给予全新的拓展,实现文化的继承与开拓。

三、古典名著影视传播的审美价值

影像极具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影视传播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判断,同时对于古典名著来说,更是有着自己的期待视野。现代受众对于传播内容的接受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人们有能力去选择符合自己审美价值的作品。所以,尽量契合受众的审美价值要求,才是古典名著影视化再造后获得延续发展的重要步骤。为了满足受众的接受需求,以达到审美愉悦的最高境界,在对古典名著进行影视化改造时应借鉴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他认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该理论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提出的,但是在此理论诞生的20年后,德国的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在其戏剧理论中借鉴了“陌生化”的概念,他认为:“戏剧虽最为贴近生活,但是作为艺术,仍要对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间离”即为陌生化,他说:“戏剧必须使观众惊讶,这就需要对熟悉的事物加以陌生化的技巧。”[4]古代名著的影视化改造,要冲破以往经验的束缚,在维持作品原貌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陌生化”的手法,使受众在审美上产生新的愉悦。87版《红楼梦》中观众对于陈晓旭塑造的林黛玉的形象印象深刻,那么在李少红重新架构新版的《红楼梦》时,如果不突破受众的审美定式,不去使用“陌生化”的手法,打破以往的审美禁锢,就不可能产生全新的的审美倾向,就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古典名著对我们来说具有时空距离感,通过影视作品的再现,不仅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风貌,还能够以更加具象的形式如建筑、服饰等将作品中的环境、时代背景赋予美的形象表达。

四、古典名著传播的商业价值

古典名著本身具备极高的文学造诣,文本本身就带有极大的光环,导演与编剧纷纷选择将其进行影视化再造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愈来愈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博得人们的关注,以获取商业利益。所以,经济利益的驱动无疑是古典名著影视再造的又一因素。当代影视剧的题材越来越广泛,制作的经费越来越高,如果不能保证高回报率导演是不会轻易进行运作的。[5]对于古典名著来说,参与者能够从中文本中挖掘出众多的亮点、热点和卖点,这些都是进行商业化运作的前提。李少红版的《红楼梦》在争议中进行,从选角、拍摄到最后的开播更多的是在受众的吐槽中顽强进行的,纵然这样它依然带来了较好的收益。高希希版的《三国演义》、张纪中版的《西游记》、鞠觉亮版的《水浒传》,被重拍的消息一经爆出,就引起了广泛热议。观众对重新再创作的剧目拥有自己的期待视野,想要在影视剧中找寻到自己对于作品内容的理解,找到心目中主角的最佳人选,所以更多的人会选择去观看。同时影视剧的改造是将人们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法具象化,人们会因为脑海中的好奇增加对它的获知欲望,从而增加关注度,这些都是文本散发的价值。所以,对于古典名著的影视化再造体现了名著本身所具有的商业价值。

古典名著的影视化再造传递了文本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以及商业价值,在新传媒时代影视化的再造无疑是古典名著新的栖息地。

【参考文献】

[1]徐立平.新写实小说的文学价值[D].辽宁师范大学,2012:1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48.

[3]马晓虹,张树武.论四大名著影视改编与传播的当代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62.

[4]刘利斯.电影接受中的陌生化审美效果[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04):107.

[5]金芝.论名著改编[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3:24(01)7.

上一篇:浅探中法酒文化差异 下一篇:关于彝族土地崇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