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途径

时间:2022-04-01 06:27:20

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途径

摘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探讨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从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就业课程设置、就业反馈机制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和信息渠道搭建五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出了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体系;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120-02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从2002年的133.73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660万人,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是,近两年来,由于整个社会经济处于平稳发展的态势,国民经济指标的增长幅度远远赶不上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幅度,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高校原有的就业指导体系已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因此探讨更加有效的就业指导体系途径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现行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决定就业指导的成效。但我国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整体素质并不高,缺乏一定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育部规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1:500,绝大部分高校都达不到这一标准。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主要是由学校、各院系负责就业工作的党总支书记(副书记)、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工作人员、各院系学生辅导员三类人员组成。对于他们来说,一方面要负责日常行政事务,另一方面要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与此同时还要针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比较科学、详细的解答,确实比较困难。另外,因缺乏社会人士的加入,就业指导教师对职业、行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多来自间接渠道,而不是来自于个人体验的直接渠道,也大大降低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2.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匮乏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初步建立,就业指导的内容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当前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将就业指导课纳入了公共选修课计划,更有一部分地方高校将其纳入必修课计划中,但普遍存在着授课形式过于理论化,缺乏社会实践;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与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职业辅导的内容不够系统和全面,侧重于就业信息、技巧、政策等方面的就业指导;对学生的个案指导较少,缺乏全程化、市场化指导;方法和手段单一。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1]

3.缺乏畅通有效的就业反馈机制

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是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重视毕业生就业的反馈评价,才能了解到来自市场的直接呼声,才能发现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真实问题,继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大学都十分重视对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在美国,高校以董事会管理为主,非常重视与职业界的联系;在英国,高校一般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常年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络,[2]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都集中在在校毕业生,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工作做得相对较少,同时对反馈回来的信息也不是十分重视,改革力度较小且缺乏必要的调查手段和方法,调查的作用也难以达到。

二、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途径

1.构建专业化的专兼职就业指导队伍

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高校必须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由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就业指导队伍。其中专职教师由就业指导工作专职人员、院(系)副书记、辅导员、学科骨干教师、从事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人员组成。学校要对这支队伍进行相应的系统培训,并强化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学习,让他们在工作中逐步具备职业资质,同时要让他们多和用人单位沟通、交流,借此对毕业生的状况和就业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提高其对学生指导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兼职教师应由经验丰富的职业指导师、企业家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让他们做职场介绍,同是还可以参与到市场需求分析、求职口语、求职礼仪、求职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课程教学上。这样不仅能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开展的形式,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兴趣。只有具备这样一支职业化的就业指导专家队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2.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创建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并将之纳入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具体做法是成立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心,将就业指导课由选修课改为必修课,由原来大三才开始上,改为大一讲解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规划未来;大二教授政策法规及开展素质提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意识、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及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大三进行创业及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知识,掌握国家关于毕业生的各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知晓学校关于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有关规定;大四开始各种形式的就业实习实践,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熟悉企业的四个相互贯通、有机连接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需求,聘请校外的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进行不同内容的就业讲座。建立就业指导资讯室,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帮助解决学生在就业中的心理困惑和实际困难。

3.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机制

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机制是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毕业生好比是学校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对产品质量的了解,最直接的方式是质量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因此对于此项工作学校应从思想上重视,其次,要研究调查的方法、内容及手段,同时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校可以通过校友会、向用人单位发放“毕业生质量反馈表”、组织有关人员每年到各用人单位实地了解本校毕业生的工作状况等方式进行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并将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加以统计分析。以此来帮助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方面与社会需求接轨。通过就业跟踪调查,可以使校方了解市场、看到不足、发现问题,从而瞄准办学方向、把握教学趋向、明确就业方向。

4.增加社会实践,建立实习基地

李岚清同志曾经说过:“高校应对学生加强教育,使他们不要自视过高。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虽然在高校学到了一些知识,但这些知识如不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实践磨炼,就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3]要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从难事做起,多经磨炼,才能将所学的知识、经验和教训逐渐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高校要积极与社会联系,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探索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该让学生在就学期间利用社会实践机会分阶段到企业进行实习,而用人单位则应提前介入培养和物色人才,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就业提供比较稳定的后方,而企业也大幅度地减少了招聘和培训成本,高校也大大减少了就业压力。

5.建立畅通、高效的信息渠道

现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高校要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必须建立信息共享、政策、网上招聘、远程面试、就业指导咨询,五位一体就业信息服务体系。[4]首先,学校在建立就业网络的基础上,实现和各兄弟院校、各地市教育系统、各地市人才网站的链接,搭建网络就业信息平台,实现就业信息的整合与共享,同时建立毕业生信息档案库以便于毕业生和企业浏览、查询。其次,建立网络视频面试系统,方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通过网络视频面试系统,用人单位可以全方位考察毕业生的情况,毕业生也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对企业用人单位进行提问。最后,在该平台上建立网上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通过开展多种培训,将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动态和经验制作成电视片播放等形式,解决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升毕业生的求职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 洋.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探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1):84-86.

[2] 龙鹏举.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3] 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赵志伟.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初探[J].陇东学院学报,2007(4):108-110.

上一篇:关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思考 下一篇:网店客服人员心理压力及其调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