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时间:2022-04-01 09:34:45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2014年6月3日至6日我有幸参加了“全省教育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讲堂’教师培训行动”的第一期培训。几天来,聆听了专家的讲座、与学员老师一起学唱《公民道德歌》、参观了圣人孔子的学堂、参加了“黔浙文化合作论坛启动仪式”、参与了《优秀传统文化怎样进校园》的专题讨论,虽然学习的时间不长,但培训设置的每一个精彩环节都让我激动不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这一问题的探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学段“教什么、怎么教”,要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育要点,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

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学阶段,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在各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要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

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课堂,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转化为现代教育的宝贵资源,还应注重“教”与“学”这两方面。

从“教”的方面来讲,如何找到传统文化进入课堂的切入点,打开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的素质教育、学科教育相融合的局面,是“教”方的关键。要想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教”方要改变原有的育人观念,加强文化育人的理念,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尊重历史、关爱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同时,“教”方还应该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立足本地,实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些身边的文化,孩子们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其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将在孩子心灵深处根植下来,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养分”。另外,“教”方还应积极开发出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我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其中哪些内容应该进中小学课程中,这些内容在中小学教育中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是“教”方在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时,应该审慎思考的问题。“教”方应彻底避免传统文化教育沦为形式主义的问题,学校可自编教材,将传统文化教育固化为日常教学的内容。为此,“教”方可将传统文化设置为不同的选修课,同时给予选修课程相应的学分,即将传统文化的课程进行量化处理。再者,传统文化进课堂,还应实现不同学习阶段的联动,逐步加深理解课程的内涵,即“教”方应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最后,“教”方还应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意义,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孩子身上产生的积极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

从“学”的方面来讲,孩子是不是对传统文化一点兴趣没有,其实并非如此。现在的很多孩子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所以才不喜欢。如何让“学”者了解优秀的值得传承的中华文化,成为了“学”方的关键。传统文化指中国自古以来形形的文化现象总和,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得以传承。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学”方不仅应始终保持一种崇敬感、自豪感,还要主动地去承担传承、传播、弘扬的义务。“学”方只有树立了很好的传承意识,才会有主动去学的动力与激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的民族瑰宝。传统文化进课堂,要从小抓起,让孩子们近距离的接触到传统文化,通过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树立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亲身体验并传承传统文化,陶冶情操,达到文化育人的最终目的。(作者系“全省教育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讲堂’教师培训行动”第一期培训学员)

上一篇:90后” 乐当班主任 下一篇:知行需合一 马上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