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需合一 马上去行动

时间:2022-10-21 08:42:40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传习录》

明代大儒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心里有了一个想法,这就是行动的念头萌生了,而一个人切切实实的行动,就是使这个想法得到实现的功夫;所以说,产生去做一件事的念头,就是行的开始了,而笃实一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行动,则是实现理想的保证。

有的人在一生中有很多理想,抱负很大,却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碰壁,郁郁不得志,只得在那里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有的人整天东奔西跑,看似忙忙碌碌,但也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最后也是一事无成。

在王阳明看来,这些人就是因为“知而不能行”的缘故。那么什么才算是知而能行乃至知行合一的境界呢?

与理论认识相比起来,一个人的行动能力十分重要。所谓“非行无以成”,任何一件事要想做成功,都要付诸于行动。如果不采取行动,哪怕你有再远大的理想,再出色的能力,再丰富的知识,也是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最欠缺的也许是行动的能力。如果有了充足的行动,一个人完成一件事的可能性就提高了。

无论是任何学问或技艺,要想做成它,最后都要落实到行动上来。有人向一位哲人请教,问他获得成功的的要点是什么。他这样回答:“行动。”问第二个、第三个要点是什么,他的回答仍然是:“行动,行动!”

可以说,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做任何事,如果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没有采取足够的行动。

一个画家突然从朋友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大家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三年后,画家又回来了,原来他去了,蛰伏三年,领略了许多的风土人情,胸中藏有万千景物,画技大进。

朋友们大吃一惊,纷纷责怪他去那么远、那么艰苦的地方为什么不告诉自己一声。

画家却淡淡一笑:“我想去就去了,如果让你们都知道,万一听了你们七嘴八舌的劝告,第二天可能就不想去了。”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心中认定的事就要马上去做,否则受到外界的影响,内心有了种种顾虑后,自己的行动能力就会大大减弱,甚至可能取消初衷。

俗话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拥有再大的理想,如果不在行动中去实现它,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如你想去游历天下,与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不如拿出勇气来,以常人难以企及的行动去追求它,锲而不舍,哪怕是凭借一根拐杖、一个饭钵,一路讨饭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们从小就读到过这样一则古代故事,

说的是四川某个边远地区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准备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南海在浙江的普陀山,路途十分遥远。

富和尚问:“你依靠什么去呢?”

穷和尚回答道:“我准备一个水瓶和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不由得哈哈大笑:“多年来,我一直想买一条船去南海,到现在都还没去成。你就凭借这两样东西,怎么能够去呢?!”

在他看来,穷和尚只靠一个瓶子和一只碗,一路乞讨,步行去南海,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没想到的是,第二年,穷和尚居然从南海朝拜佛教圣地回来了,把自己此行的见闻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面色通红,惭愧不已。

从四川的边远地区到浙江的南海,路途不知有几千里远,资产雄厚、拥有那时的先进交通工具的富和尚都没去成,而穷和尚仅凭一瓶一碗、一路化缘就完成了南海之旅,说明了要做成一件事,外在环境并不是关键条件,前提在于我们能否马上采取行动,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迈进,就有成功的可能。

可以说,阻碍我们采取行动的不是表面的物质条件和环境,而是我们内心的软弱与妥协。只要肯下功夫去做,那么难事也会变为容易了。

上一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下一篇:阳明心学 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