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体育与农村体育的互促作用

时间:2022-03-30 06:29:19

论民间体育与农村体育的互促作用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2-000-01

摘 要 全球化时代步伐愈来愈紧凑,民间体育对外来体育项目的抵御力日益消退。同时,全民健身二期工程下,农村体育的开展始终属于薄弱区域。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并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寻求民间体育与农村体育的契机点,使二者相辅相成,一举共进。

关键词 民间体育 农村体育 互促

一、民间体育的文化内涵

民间体育是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体育锻炼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传统特色,有较强的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易受时间、地点、器材的限制。如踢毽子、掷沙包、跳皮筋、放风筝,等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健身方式。2011年有报道称,截止2011年11月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6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二、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在北京奥运会和全民健身计划全面开展的历史背景下,国内掀起健身高潮,但农村体育发展不尽人意。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农民健身意识不高

长期以来,农民对于体育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甚至认为“劳动就是体育”,由于文化素养的限制,农民对于有意识有目的的参加健身活动缺乏正确的认知。加之经济层面的问题,农民将大部分收入用于住房、教育和医疗,无暇顾及健身的经济需求。

(二)农村健身环境和条件匮乏

我国普遍存在硬件设施不足以满足民众的健身需求问题,农村尤为严重,不少地区农村甚至没有专门的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和条件的不足,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这也成为发展农村体育的一大瓶颈。

(三)政府重视不够

农民对于文化休闲的认识,政府的引导力不容忽视。但目前农村基层行政单位并没有将农村体育工作真正重视起来。2006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并于2007年制定《“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然而,现行状况表明,各级政府并没有将农村体育真正重视起来,执行力度与全民健身计划目标的要求相差甚远。

总之,如何开展农村体育工作,不仅仅是全民健身计划全面实施下给我们的任务,更是一项惠及九亿农民的浩大工程。我们理应立足现实,充分考虑当前农村体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多方位挖掘有效推进农村体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三、将民间体育推兴于农村体育

民间体育以其趣味性、随意性,深受百姓喜爱,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具有民间体育生存的肥沃土壤。

首先,民间体育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农民的体育健身时间通常在农闲季节,加上场地设施、体育指导人员等条件的极度缺乏,一些风靡城市的时尚运动,如瑜伽、有氧操,目前与农村基本无缘,甚至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较易开展的体育项目,在农村的生存也是举步维艰。而民间体育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不需要太多专门的运动器械,没有太多场地要求。

其次,农民在对运动项目选择时,运动成本会是他们考虑的重要方面。民间体育花样繁多,大都成本低廉。河南省范县某村在村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于2008年成立了村秧歌队,村支书称之所以选择秧歌运动,是因为其成本不大,村财政能够负担,且村民乐于参与。

再次,民间体育具有较强的传统文化内涵,如放风筝,不仅仅使人们体会到休闲愉悦,风筝的形状、图案、寓意及代表的祝福,无不渗透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反哺农村体育过程中,民间体育与生俱来的文化氛围,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构建,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另外,民间体育花开农村,不仅对保护传承民间体育竖起了坚实堡垒,并且会激发群众对于民间体育的丰富和创作,进一步增强民间体育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农村体育工作是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下的重点难点,站在传统文化体育项目的高度上,将民间体育纳入农村体育工作体系,为开解农村体育工作的“锁”找到匹配的“钥匙”,同时挽救了民间体育这项传统文化体育项目逐渐走向流逝的命运。

(二)建议

1.强化政府对农村体育工作的领导意识

首先要真正着手于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制定相关政策规定,为农村体育的切实开展保驾护航,将农村体育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其次,保证农村体育的经济投入,以利于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基层行政单位做好组织工作

在农村,体育民间组织较弱,因此基层行政单位对农村体育的组织实施攸关重要。各级行政单位,利用节传统日或定期,以举办赛事、交流会等各种形式,组织。

3.加大媒体宣传

电子时代的到来,媒体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日常显著。可充分利用媒体的影响,传播民间体育内涵,强化农民体育锻炼意识。

4.农村体育人才的引进

农村体育指导员的严重缺乏是不争事实。一边是亟待工作岗位的体育人才,一边是求贤若渴的农村大地。因此,政府要通过政策指引、设立专岗专位、建立专项保障资金,以吸引大学生投入到农村体育工作中。同时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到有需要的地方去寻找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王科飞.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9).

[2] 郭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现状与发展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2010(6).

[3] 毕红星.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研究现状述评[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3).

上一篇:跆拳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刍议 下一篇:学校体育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