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分配和生产力分配研究论文

时间:2022-03-29 06:41:22

劳动价值分配和生产力分配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迂回生产;劳动价值分配理论;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论文摘要:劳动价值分配理论和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作为两种不同的分配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章从迂回生产的视角出发,通分析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阐述了两种分配理论的区别和联系。并且说明了在迂回生产视角下,剥削判断的困难,以及只有在价格偏离值的情况下,技术创新才有利可图。

一、资本与劳动的关系

资本作为生产资料,是进行产品生产的必备条件,劳动只有与生产资料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资本除了作为必备生产条件外,机器的发明,技术的进步,以及利用资本进行迂回生产,本身还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迂回生产较之于赤手空拳的生产,可以节约劳动,表现为相同的劳动量,可以有较高的劳动产出。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经济的增长,就是因为迁回生产带来的劳动效率的提高。马克思一也认为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就是生产工具。也就是说资本可以有“迂回生产劳动节余”功能。当然不是所有的资本都有“迂回生产劳动节余”,有些资本仅仅是作为必备生产条件,与劳动形成互补而已。比如照相机与摄影师的劳动互补,共同提供相片。“迂回生产劳动节余”关系,与“互补”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转化的。一旦某种先进技术普遍使用后,它便没有了比较优势,因此也就不能获得额外的利润,并且固定下来成为必备生产工具。

二、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对价值分配的影响

资本与劳动的“迂回生产劳动节余”关系,将价值分配关系变得复杂,因为此时资本的价值不仅仅是一个价值转移的问题,而是资本本身也做出了贡献,它有了“迁回生产劳动节余”。而资本与劳动的“互补”关系,则相对简单,只要进行价值转移就行。

三、资本的“迂回生产劳动节余”反映了边际生产力分配的实质

克拉克在考察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时,假设资本量不变(一亿元),劳动力一单位一单位(一千人)的增加,从而资本的形式随之变化,当工人的人数较少时,此时工人可以配备优质资本,从而劳动产出较高,而随着下人人数的增加,工人只能配备劣质的资本,因此劳动产出降低。克拉克认为先前产量比后面产量高出的部分,不是工人劳动的结果,而是资本的贡献。其实质就是先进技术可以带来“迁回生产劳动节余”,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四、按价值分配,隐含若按边际生产力分配的影子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就是分配关系。按价值分配,实质就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不仅反映在劳动绝对数量上,而且反映在劳动的相对效率上。如果劳动效率较高,生产产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必然获得较高的价值分配或产品分配。而劳动效率的差别,除了劳动熟练程度本身的区别外,主要来自于迁回生产带来的效率差别。

在弄清楚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个简单的生产模型。假设在一个简单生产模型(既可看成部门生产,也可看成社会生产)中只有五个劳动者,每人提供1单位劳动,只生产一种产品,最初都是“赤手空拳”的生产,并且劳动效率是相同的,每单位劳动的产量为1。投人产出如表1

将模型看成部门生产,此时每单位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价值量为1,每人获得报酬1单位产品,获价值量。

如果此时有生产者1进行迂回生产,先投人0.5单位劳动生产一种机器,然后投人0.5单位劳动进行机器操作,产量为11。如表二所示:

此时每单位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平均劳动时间计算为Si15,每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仍。此时生产者1的价值收人为11/3,实物收人为11单位产品,其他的生产者的价值收人为v3,实物收人为1单位产品。生产者1较高的收人表现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采用迁回生产带来的劳动节余(节省了10单位劳动),多出的收人可以归为产出增加量,即价值量103,或10单位产品。或者假设为虚拟的10单位“影子劳动”创造的价值。

如果按照边际生产力理论,0.5单位劳动和一台机器结合,产量为11,而0.5单位劳动如果进行赤手空拳生产,产出为0.5单位产品,其余的10.5单位产品都归算为机器的边际贡献,机器的服务价格为10.5单位产品。而它的成本0.5单位劳动,如果用劳动的机会成本核算,也就是“赤手空拳”生产的产出,那么机器的成本为0.5单位产品。机器的纯贡献,或者“迂回生产劳动节余”为10单位产品,和前面按劳动价值理论得出的结论一致。

五、技术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分离,使按边际生产力分配与按价值分配不一致

在上一期的生产中,技术发明者仍然是自己从事劳动,也就是说技术所有者仍然是生产者,按边际生产力分配与按价值分配是一致的。在下一期的生产中,生产者1成为资本家不再从事生产,雇佣其他的劳动者进行机器生产和机器操作,并且支付一单位产品的工资,如表三:

此时资本家的利润为40,剩余价值率为101。工资水平由劳动的机会成本决定。如果按边际生产力分配,则如表三。如果按价值分配,资本家的收入为。,其他劳动者的收人为11单位产品。此时技术所有者与劳动者分离了,技术所有者获得了剩余价值。

六、怎样判断剥削

从亚当·斯密开始,很多经济学家都承认财富是劳动创造的,也承认利润来自劳动,但他们并不承认剥削。就是因为资本的“迂回生产劳动节余”做出了贡献。这就是剥削问题复杂性所在。很多经济学家都是改良主义者,在痛恨食利者,批判资本主义不公平现象的同时,又在理论上为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制度进行辩护。原因也是因为资本本身的二重性。在表三中生产者1不再从事生产,而是雇佣劳动进行机器生产和机器操作,此时生产者1获得了剩余价值。那么此时这种分配是否合理,到底是否存在剥削,这就是一个规范问题。在前面的分析中资本的使用可以带来“迁回生产劳动节余”,因此的确存在“要素的贡献”,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是值得肯定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资本是否应该获得利润,而是利润的归属问题,也就是剩余索取权的问题。事实上资本家并不是技术创新的唯一参与者,如果资本家仅仅是食利者,那么他对技术创新毫无贡献,如果资本家本身参与经营管理,那他也只是参与者之一,技术创新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科研技术人员的努力,和员工的参与。所以资本的“迂回生产劳动节余”,或者“影子劳动”创造的价值,应该归所有对技术创新做出贡献的劳动者所有,但现实中资本的利润绝大部分归企业家或资本家占有。如果剩余全部归资本家所有,此时才叫剥削。所以表三中的剩余价值是否是剥削的结果,就要看谁是技术创新者,如果生产者1是唯一的技术创新者,那么此时的剩余价值并不算剥削。事实上如果生产者1如果要雇佣到工人,他支付的工资必须超过1单位产品,这时大家的福利状况都得到了改善。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本都能进行“迂回生产劳动节余”,很多资本只是生产的必备手段,和劳动只是互补关系,如果此时的资本也向有“迁回生产劳动节余”的部门看齐,那么就有失公平。而且先进技术一旦扩散到全社会,也就是说普遍使用之后,那么它也就没有了技术上的比较优势,资本就不能获得额外报酬。此时资本如果还不愿放弃既得利益,那么也有失公平。这也反映了为什么专利不是无限期的,而是有期限的。

七、价格偏离价值,技术创新才有利可图

如果某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使生产成本大大低于其他厂商,那么它便可能通过技术上的优势,在竞争中打败对手,获得垄断地位。但它必须将价格保持在价值之上,才能获得超额利润。它的技术也才能获得报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在一个部门生产中只有两家企业,每家企业雇佣5个工人,每个工人提供的劳动量为1单位,每单位劳动产出为一单位产品,产品价格按价值计为1元,该部门的总产出为10单位产品,产值10元,总产出量等于社会总需求量。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率为0.5,社会平均工资率为0.5元。每个资本家都获得2.5元的剩余价值。如果企业1进行技术创新,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并且将企业2挤出市场。此时企业1仍然雇佣5个工人,每个工人提供的劳动量仍然为1,企业1的产量为10单位产品。此时如果产品按价值定价,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倍,单位产品的价格为0.5元,企业1的总收人仍然为5元,按0.5的剩余价值率计算,利润总额为2.5元,和前期相比利润不变。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并没有带来额外利润。此时企业1必然将价格定在小于1大于0.5的水平。如果将价格定在原来的1元(极限情况),按边际生产力分配,产出的增量(劳动力不变,产量增加5单位产品)归为要素的贡献,技术创新的服务价格为5元,工人工资2.5元,原先的利润2.5元,总利润7.5元。技术创新获得超额利润,并且为社会节约S单位劳动,使社会福利得以改善。在新古典生产理论中,将要素的服务价格也归算为成本,那么先进的技术必然获得较高的服务价格,按照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技术进步不会使价格下降,除非有外在的竞争压力,只要存在技术的垄断必然会导致价格和价值偏离。

上一篇:引黄泥沙科学治理分析论文 下一篇:边坡治水加固策略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