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

时间:2022-03-28 11:12:27

生物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 教学实践证明:浓厚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浓厚的兴趣还会减轻学生学习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 注重教学试验,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在初中生物“种子的萌发”这课教学中,除了通过演示讲清楚种子萌发的条件外,还让学生做个小实验。我分别发给每一位学生一些油菜种子和小麦种子,让他们回去找2个大些的瓶盖子或小盘子,在瓶盖或盘子上垫几层皱纹纸,把小麦种子和油菜种子分别放在皱纹纸上,每天浇些水。由于10月份天气暖和,过几天种子就发芽了。我自己同时用两个培养皿,垫上几层皱纹纸,分别放上小麦种子和油菜种子,每天浇点水。 过几天,种子先长出根,结合“种子的构造”来讲,胚根先长成根,根就能吸收水分,还起固定植物的作用。并让学生把萌发的种子带到学校观察。有些学生的种子萌发得较好,有些学生的种子萌发得较差,让他们对照萌发条件找出原因,并记录萌发的情况。再过几天,种子又长出叶来,告诉学生这是胚芽发育而成,这时种子已长成一株小苗。对比小麦苗和油菜苗长出的叶和根都不一样。等后面讲到“根尖的构造”时,可通过培养皿的玻璃,看到皱纹纸下面长满了白色的根,毛茸茸的根毛肉眼看得非常清楚,而且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根冠也看得很清楚,皱纹纸的上面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苗。等到种子中营养用完了,小苗也停止生长而且叶片逐渐发黄,这时种子只剩空壳。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系统地观察到种子的萌发过程;可观察到根尖,特别是根毛;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根系与叶片的不同;也理解了小麦种子的胚乳与油菜种子的子叶,供给胚发芽的营养。学生对实验很有兴趣,收获也大。

二、 给每节课开好头,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节课的开场白应该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比如对于第一节课,一般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以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上的发展前景,其间还穿插一些生物学家的趣闻逸事。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如在讲糖类代谢时,我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引入,我说我昨天没有吃早餐,在家里拖地收拾家务,快到中午时就觉得心里慌、四肢无力、直冒虚汗,我赶紧冲了一杯浓糖水喝了,稍微休息后才觉得好了一些。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冲浓糖水喝?这样就自然地进入到糖类代谢的学习。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效果自然就好。

三、 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使知识掌握得牢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大分子不能通过,这时让学生想想家庭里腌大蒜时的做法,为什么要用开水烫好后才用白糖腌制?还有泡酸菜时为什么要密封?种菜施肥时为什么要松土?当这些问题得到解答后,知识掌握了,兴趣更浓了。

四、 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手段可以将很难得看清楚的现象或是很不容易做成功的实验很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同时也可以激发兴趣。比如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之前让学生看看碟片,对有丝分裂的过程心中有数了,做起实验起来也就有味了。

五、 引用成语、谚语、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语、谚语、诗歌在教学中,运用得好,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传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生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说明了生物的遗传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在讲授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这些词语既简洁形象,又通俗易懂,同时还能引起学生思考、学习的兴趣,为教学服务。

上一篇:作文教学目标定位探索 下一篇:让化学教学充满创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