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乡互动机制模式分析及启示

时间:2022-03-28 05:20:09

国内外城乡互动机制模式分析及启示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北省委党校系统科研项目

中图分类号:F062.1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城乡互动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城乡互动机制的构建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河北唐山市城乡发展现状,并对国内外城乡互动机制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从建立城乡规划的互动机制、建立城乡资源要素配置的互动机制、构建城乡金融互动机制等角度,提出了适合河北省唐山市自身实际的城乡互动机制选择。

关键词:城乡互动机制 发展模式 构建

国内外关于城乡互动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赵勇(2004)认为,城乡互动是指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牢固确立实现城乡良性互动的指导思想,坚决摒弃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赖以存在的各种政策和制度安排,通过积极推动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金融资源配置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良性互动,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城乡之间全方位的沟通、联系、交流与互动新机制,并逐步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使城乡购买力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动态平衡,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范海燕等(2005)认为城乡互动是从区域角度出发,以市场机制调节,使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这种互动是在承认城乡差别、明确城乡分工的基础上,城乡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发展水平的过程;这是一个有效聚集、有效扩散、高度协作的过程;互动的目地是改善城乡结构,完善城乡功能,协调城乡利益再分配,优化合理配置生产资源。

张军涛、梁志勇(2005)认为城市化的主导方向就是发展数量与质量并重的集约型城市化模式,主要途径是城市拉动和农村推动,动力来源于两种力量:行政力与市场力,最核心的是要找到一个区域的均衡作用点,这一点就是中心城镇。

段娟等(2006)认为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是指资本、劳动力、物质、信息等社会经济要素在城乡空间的双向流动与优化配置,它是城乡之间因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多种交流与联系而形成的一种空间关联的地域关系,这种交流、互动与关联构成了城乡这一有机的系统。

总之,城乡互动机制指的是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城乡国民经济分配新体制,消除城乡分割下的歧视制度,并从行政管理体制上打破城乡隔阂的新管理模式。其实质内容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全面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这种机制要求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把城市和农村发展协调中存在的不协调因素综合研究、统筹解决。

国内外城乡互动机制发展模式分析

(一)城市-工业导向模式

该模式由刘易斯首先提出,后经拉尼斯-费景汉补充得到完善。从城乡联系的角度来看,这个模式主张以位于城市的现代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把城市中的资本主义维持生计部门(主要是农业部门)的资源(主要是劳动力资源)吸收到城市工业部门。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形成与技术进步的结果就是促进了农民收入中利润份额的提高,这些利润可以用于再投资,从而使发展过程循环持续下去,直到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完毕。该模式强调城乡联系的主体在于城市,认为发展只能是从城市或少数工业主导部门开始,再通过自然的途径或引导的方法,在系统中扩散到其他部门或农村地区,最终使系统趋于均衡。

(二)小城镇发展模式

该模式强调农村地区小城镇的发展,以这些小城镇为节点,实现城乡联系。弗里德曼和道格拉斯提出了农业城镇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强调通过合理的城乡联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新格局。他们提出在农村区一级管理层次(5万人口-15万人口,相当于我国的县一级)集中地发展农业城镇,一方面可以分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的规划与权利机构,另一方面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场所。

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也认为,乡镇企业以及中小城镇的建设对城乡联系意义重大。乡镇企业的出现首先打破了城乡隔绝的封闭状态,使城乡要素随乡镇企业在农村的不断发展在两大社会之间能够实现相互流动和重新组合,从而实现城乡之间在产业上的协调发展,而农村小城镇的出现则可以把城市和农村有机地衔接起来。

河北省唐山市城乡互动发展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增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北唐山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差距不断扩大,呈逐渐扩大趋势。如表1所示,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306元,2010年扩大到11205元。2005-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四年共增加3728元,比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9027元少5299元,仅仅相当于城镇居民2000年左右的水平。

(二)城乡社会保障存在较大差距

河北省唐山市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主要限于城镇,而涉及到农村的很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养老保险覆盖率差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除部分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尚未覆盖进来外,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而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124.3万人,比例还非常低。二是城乡失业保险覆盖率差距。唐山城镇参加失业保险人数74.25万人,农村几乎为零。三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唐山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5.4万人,覆盖面较高,农村低保为116902人,覆盖面较低。

(三)城乡产业结构不协调

传统的二元经济严重制约城乡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国家“以农补工”政策格局的主导下,规划编制、资金投放、项目安排都向工业倾斜,造成生产要素在工农之间进行了不合理的流动和配置。工农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农业与工业发展相对失调,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及其他资源,但却得不到合理的补偿,不能从工业发展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回报。

河北省唐山市城乡互动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城乡规划的互动机制

长期以来,在城乡一元结构的模式下,我国城镇和乡村规划分离,我国传统规划关注的重心在于城镇空间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规划从概念、内容都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完善城乡互动机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规划是龙头、是先导。政府必须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健全和发挥宏观的调控、指导和管理功能,以规划引领作为互动发展的鲜明导向,并作为城乡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尤其是县级规划建设。改变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一是要真正克服、摒弃城乡二元理念,把互动发展贯穿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考虑,充分发挥规划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中的先导作用、调控作用。二是以制订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为抓手,构建“以城带乡”的互动机制。科学统筹城乡规划是当前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立足实现协调城乡效益最大化,注重城乡并重发展,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城镇与村庄建设、城乡社会保障、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规划城乡发展。三是参考先进地区经验,按照城乡规划编制、管理、监督工作全覆盖的要求,把规划费用列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保证规划需要。市设立规划执法监督机构,乡镇设立规划建设办公室,市政府设立派驻县(市)区城乡规划督察员,健全城乡规划工作体系。四是要强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川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三大规划的主导地位,探索建立“三规合一”的协调机制,要构建城乡一体规划体制,改变城乡分立、多头分设的规划体制,全面实现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城乡控制性详规、镇村建设规划、产业体系规划、交通、电力、生态环境建设等专业规划全覆盖。

(二)建立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互动机制

要大力推动城乡之间劳动力、技术、房地产、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城乡相互依托,互为市场,各种要素交流和组合,为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机制提供多维取向。

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推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方式,破除行政性体制安排和垄断经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安排,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保险、购买服务等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和聚集,促进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用于农村建设,尽快扭转资源要素配置向城市倾斜的局面。

二是以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流动为主要着力点,把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一、二产业转移作为城镇化的根本任务,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把农民就业的着眼点从农村内部转移、就近转移转向跨区域、城乡间的大范围转移,充分发挥城镇一、二产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

三是构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建设面向农民出售的限价房,保障农民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合法权益,消除农民进城后在子女入学、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四是培育土地使用权市场,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基本制度基础上,允许和鼓励农户之间、农户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进行土地转包经营。可以尝试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以合作、股份、联营等多种有效使用形式参与到城镇的开发和建设,同时依法出售、转让、抵押和拍卖等。

(三)构建城乡金融互动机制

一是以市场化为方向,健全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目前,农村信贷支持总量不足,农村金融机构内部信贷结构失衡,农民和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较困难。尽快建立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农业保险等相互补充、分工协作、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政府也要为农村金融机构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经营环境,并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特殊性给予积极扶持。应允许不同所有制性质的金融市场主体进入农村,同国有银行和信用社进行公平竞争。

二是创新金融服务内容,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其支农服务能力,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提供适合于农业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部门在贷款投放上要积极配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三农”发展。

三是引导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要充分发挥各类商业性银行的作用,引导它们把资金投入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来。农村金融中邮政储蓄是农村资金流失的主渠道,引导邮政储蓄的资金回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邮政储蓄可委托其他金融机构发放“三农”贷款,对存放农村信用社的大额协议存款,当地财政应给予适当贴息优惠等方式引导县及县以下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从而实现农村资金的体内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任迎伟.城乡统筹中产业互动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8(8)

2.赵勇.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商务印书馆,2004

3.刘冠生.对我国城乡经济互动发展问题的思考.齐鲁学刊,2006(2)

4.段娟等.近十五年国内外城乡互动发展研究述评.地理科学进展,2006(7)

5.赵保佑.科学构建城乡产业互动和人口同步转移机制.学术论坛,2006(11)

上一篇:物流互联网的构成、特性及功能阐释 下一篇:笔耕漫忆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