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导师和学生视角谈如何面对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时间:2022-03-28 10:51:50

从高校、导师和学生视角谈如何面对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摘要:由中央财政出资设立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是第一个国家层面的研究生奖学金项目,用于奖励普通高等学校中表现优异的全日制研究生。该奖自设立以来,由于其荣誉高、金额大(硕士生/2万、博士生/3万),受到全社会特别是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和直接受益人研究生的广泛关注。本文从高校、导师和学生三个视角,谈谈如何最大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资助、引导和激励作用,为这一制度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国家奖学金;研究生;高校;导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80-02

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国家于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2年设立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以下简称国奖)。该奖自设立以来,由于其荣誉高、金额大,受到社会各方的普遍关注。作为高等学校和研究生导师,如何利用国奖新政出台这一契机,最大化国奖的激励导向作用同时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提高新形势下研究生的管理水平和培养质量?而作为直接受益人的研究生,如何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获得这一殊荣?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和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国奖设立的背景及其核心内容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出台之前,我国研究生资助政策的主体是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和校内奖助学金,主要用于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重在公平。与此不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重在奖优,主要用于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潜心钻研、积极进取。2012年9月29日,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2]342号),对各项管理工作做出了初步规定。经过两年实践,2014年2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又联合印发《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教财[2014]1号),对各高校在评审工作中新出现的具体问题予以了规范和明确。这两个国家文件(指两个《办法》,下同)是实施国奖新政的主要依据,对各高校科学合理地做好相关工作,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9月份评审一次,由中央财政出资奖励4.5万名普通高等学校表现优异的全日制在读研究生,其中硕士生3.5万名、博士生1万名。奖励标准硕士生每生每年2万元、博士生每生每年3万元。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可多次申请并获得国奖,包括潜力突出的新入学研究生,但当年毕业的研究生没有申请资格。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除了政治、法律和道德方面的要求外,特别要求“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显著和发展潜力突出”。高等学校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当年国奖一次性发放给获奖学生。研究生获得国奖情况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并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荣誉证书。[1]

二、面对国奖新政,高校能够和应该做些什么?

国家出台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拿捏不好,不但收效甚微,甚至事与愿违。其中,最大的风险是加重学术圈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氛,出现诸如抄袭或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编造试验数据等现象。这对长期潜心科研的同学是一种打击。其次,激烈竞争使学生精神和心理压力增大,导致学生间或师生间的关系紧张,相互之间少了真诚、协作和共享,多了戒心、封闭和猜忌。只有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才能最大化国奖的正能量。总体而言,两个《办法》制订的规则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太强,其中提及的原则都很好,但落实起来难度大,需要细化才能真正落实到位。为了确保国奖评审工作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各培养单位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特别在评价尺度、监控机制以及后期管理方面。

1.细化评定标准。确定评价尺度是一项基础而又关键的工作,直接影响国奖评定的质量。两个国家文件均没有给出具体明确的评价指标,因此细化评定标准成为各所高校最需关注的一个环节。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面细化评定指标,并向导师、管理人员和研究生等不同人群公开,通过调研和座谈等方式广泛听取反馈意见,经反复修改后确定最终版本。评定标准要注重成果的数量,但更要关注成果的质量;要特别注意区别不同录取类别、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甚至不同方向的研究生,合理进行权重比的分配;若某些指标无法量化或很难量化(如学术潜力),可组织学生现场答辩,以便更准确地评判学生的综合实力。另外,为了强化研究生培养的全程质量监控,将国奖评定指标与研究生培养过程挂钩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1]。

2.完善监督机制。两个国家文件并没有对弄虚作假的相关当事人和责任人做出规定,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也是高校在实施过程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各评定单位应将整个操作流程全程置于公共视野下,并建立好相应的监督举报机制,尽可能压缩人为操作的空间,使国奖真正奖励给最优秀的研究生,增加老师和学生的认可度。

3.强化后续工作。国奖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励创先、鞭策后进。如果高校在评定时,仅满足于事务性地完成一些工作,而没有后期的沟通、督促和宣讲,国奖的正能量就难以充分发挥[2]。这方面不少高校做得比较到位。例如,扬州大学2013年进行了隆重的国奖颁奖典礼,会后向每一位获奖研究生的家庭和母校发去喜报,对其父母和老师表示祝贺和感谢。随后编制了《扬州大学2013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录》,统计获奖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成果、展示获奖者的风采,同时对落选同学进行了必要的疏导和鼓励。这些后续的跟踪管理有助于进一步放大国奖的引领、激励和榜样作用。

三、导师如何充分利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

国奖支持力度之大、荣誉之高都是史无前例的,加上每年一评的这种循环模式对寒门学子有莫大的吸引力[3]。其次,国奖最重要的政策导向是学术优先(而不是学业优先),这从很大程度上还原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两者叠加,会极大地激发研究生专注科技创新的热情,一定程度上抑制目前广泛存在的“混文凭”现象。国奖的这种吸引力和引导力,对广大研究生导师改进管理水平,提高培养质量是个良机[3]。作为导师,如何帮助真正努力优秀(而不是投机取巧)的学生拿到这个最高奖项是应该认真考虑的。

1.增强自身科研实力,提供优质资源。导师的科研水平和实验室条件往往是造成学生科研能力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导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争取高级别的研究课题,构建高水平的实验平台,从而为培养有竞争力的研究生提供有效保障。

2.及早动员,提前准备。新生一进校,导师就要向他们宣讲国奖制度的意义、规则,并告知专注科研、尽早计划、不断积累的重要性,并将这种宣传渗透到之后的日常管理中。同时,要尽早安排学生调研文献、学习方法并接触试验,为最终形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强化过程,合理调控。为了使学生的科研工作做得更好、更实,防止学术失范现象,加强过程控制非常重要。在选题环节,导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和个性的基础上,安排论文题目,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试验过程中,导师要经常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论文是国奖的核心指标,但一般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生的写作能力较低[4],导师的帮助往往成为能否推进论文写作的关键。导师应该积极推进表现优异学生的论文写作。通过导师合理的调控,慢慢地在课题组形成风清气正、潜心科研的学术环境,让学生认识到只要踏实、认真和用心就会看到效果。

四、研究生如何适应国奖制度下新的学习环境

国奖是一种物质奖励,更是一种精神奖励。据作者对周边研究生群体的观察,面对国奖研究生群体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既有真抓实干亦有急功近利的,既有全力以赴亦有无动于衷型的,既有信心十足亦有力不从心的。作为直接受益人,如何调整心态,潜心钻研,尽快适应国奖制度下的新环境是研究生必须考虑的问题。

1.及早计划、充分准备。明确国奖的评价标准和时间节点,迟早制定路线图并切实推进。首先要学好英语。不仅因为它是国奖评审的基本条件(如要求英语通过国家六级),更为重要的是,英语是文献调研、科研选题以及论文写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其次,要想办法尽早选题,提前进入实验室采集数据,为论文写作打下基础。特别一提的是,研究生从一开始就要积极主动地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尽早把你的目标告知导师,通过自己的专注和勤奋,努力进入导师高水平的研究课题或方向,这对快速提升科研能力,多出成果有很大帮助。

2.坚守品质,眼光长远。对待国奖,应该充分准备,努力争取,但千万不要因为眼前利益或短期的不公平而放弃对自身卓越的追求。假设一个研究生在求学阶段就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而被功利所左右,写了很多灌水论文,以后还能走多远?虽然评国奖时可能会“小胜”,但未来的科研之路上很难“大胜”,因为这个职业最终比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3.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感恩。面对高额奖励,加上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容易造成学生心里不平衡。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新出台的国奖制度同样是利弊交织。面对不如意、不公平或不公正,要有一颗平常心。另外,获得国奖自身努力是重要的,但亦离不开国家、学校、父母、领导、同学特别是导师的关心和支持,因此还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参考文献:

[1]张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价现状及对策分析[J].管理观察,2013,(33).

[2]山世亮.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研究生,2013,(11).

[3]文双春.研究生奖学金别按下葫芦浮起瓢[J].湖南大学报,2013,(10).

[4]王云霞,杨连新,王余龙.农科硕士学位论文的存在问题及其主要对策[J].教育科研,2011,(50).

上一篇:中国城市规模格局的合理性评价 下一篇:浅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