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3-27 09:28:40

新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三农”问题关系小康社会全面建设。我国农村教育存在较多问题,严重阻碍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本文探讨农村教育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并尝试提出发展农村教育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教育;问题;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三农”政策在新时期的新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教育居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较多问题,严重阻碍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本文将分析农村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探讨有效发展农村教育的对策。

一、农村教育的意义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教育。

“三农”问题关系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解决“三农”问题,其根本途径为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发展农村教育,可以建设现代化农业,吸收农村劳动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就农村现实来看,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上,我国存在诸多问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仅为3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归根结底是培养新一代的农村劳动者,破除旧思想,吸纳、接收新信息、新技术,适应市场变化。据统计,劳动力受教育培训时间平均每提高一年,农民收入年增加180元左右,约190万剩余劳动力向高层次产业转移,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其次,提供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为农村教育。

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0年统计,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4.69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8.96%,小学文化程度高达33.65%,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因而,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缺乏吸收、消化能力,农村基层政权科学化水平低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薄弱。农民的心理脆弱,害怕承担风险,害怕应用科技成果。害怕投入教育,影响下一代人力投资,农村孩子的就业门路小。这样,恶性循环自然产生,科技文化素质低——人力资本投资少——贫困——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村要摆脱贫困,必须转变经济形态,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中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中国仍处于转型时期,从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农村教育至关重要。全面、科学、准确地对农村教育定位,制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展农村教育。通过农村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巧、灵敏度和熟练度,农民转变为“四有农民”和“新型农民”。

二、农村教育的突出问题

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提升农村科技文化素质,这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仍然比较明显。

首先,农村辍学率上升。

2012年,国家审计署对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的1185个县2006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进行调查。从就学距离远和负担重来看,部分地区实际学生辍学人数大幅上升,主要集中在初中学校,2006年52个县1155所学校辍学人数为3963人,2011年8352人,增加了近1.1倍。

我国控制辍学率标准为3%,可现实差别较大。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六省十四个县的十七所农村初中学校,东北师大调查显示,平均辍学率超过40%。中央教科所在东北调查六个县,失学率高达30-40%,最高超过70%,最低超过10%。部分地方初中三年级辍学率高达40%以上,农村女学生辍学为严重。

高等教育培养承担方式改革,教育费用不断上涨,教育支出成为普通家庭最大的支出,农村家庭收入较低,一些农村学生无法上大学。成长环境、教育方式、家庭文化背景影响,农村学生就业竞争力较弱,教育投资风险较高。农村教育定位脱离农村,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招聘初中毕业,农村学生弃学打工。

其次,农村教育质量低下。

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升学考试,被迫选择外出打工。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农村学生在日益减少。农村生源大多集中在一般院校、高职院校。全国范围内,农村生源比例约为50%,重点高校仅为30%。农村教育质量在逐年滑坡。

长期以来,升学作为我国农村教育的主要目的,偏重于应试教育,学科结构严重失衡,除了智育外,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不全面。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迫于就业形势等因素,农村学生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学校所授知识脱离农村生活,大多数农村学生毕业后回乡务农,普遍缺乏生活技能,农村劳动力浪费和盲目流动。

三、农村教育的发展途径

针对农村教育的几项突出问题,鉴于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我们给出几点建议发展农村教育:

首先,多样化教育融资,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通过改革收支制度,我国财政基本能承担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相关费用。实行义务教育,促使我国国民收入不断增加。如果我国财政完全承担义务教育的费用,或者我国政府直接将费用按学生数量全额拨付给各级、各类学校,或者国家将相关费用直接拨付给各个家庭以期自由选择学校。按照经济学理论,相比之下,后者对我国国民收入的扩张效应更大。

加大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创新教育融资制度,教育融资多样化,确保农村教育经费充足到位。据舒尔茨,小学教育的投资回报率为35%,中学教育的投资回报串为20%,高等教育15%。因此,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比例势在必行。

如果改革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压缩国家行政性费用支出、以及不适当的经济建设性费用支出,义务教育增加的赤字可在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转换中消化掉。我国制度适应性转化,国家国民收入“内生性”累积会增加。如果我国改变国债发行结构,发行短期国债,连短为长,以债还债,国家不仅可以为免费义务教育提供大量稳定资金,而且可以为我国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提供良好的操作工具,国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可以增进我国国民收入。

其次,办好农村特色化教育,健全农村教育体系。

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考虑城镇化进程、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等因素,兼顾农村经济状况、贫困家庭负担、教育条件保障、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等因素,调整学校布局。

开展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配齐图书、教育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逐步改善农村学校就餐条件,配备必要的管理、服务人员及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

积极处理农村学校的双重任务,使每个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升学率,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改变农村教育理念,注重本土性、实用性、多元性,培养学生适应各种社会、自然、文化环境的知识与能力,设置农村经济课程,合理选用教材。

因地制宜,针对农村产业,兴办职业教育,加大成人教育、相关专业培训等继续教育;设立农村型高校,创新发展农村经济。

最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农村教育质量在逐年滑坡。除了校舍、设备落后之外,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师缺乏。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地位以及工资待遇,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出台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政策,妥善解决农村教师津贴补贴问题,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法》提出的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采取措施解决好农村学校周转房问题,以期留住农村学校教师。

积极推行农村、县镇学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科学设置教师岗位,提高教师使用率。建立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鼓励师范大学生农村支教,发挥大学教育作用;深化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建立教师考评清退机制,建立统一的中小学职务、任用体系。不断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聘用,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参考文献

[1]毕艳芳.关于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清江论坛,2007(2).

[2]张毅.新农村建设中教育问题之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3]王岚.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教育问题与对策[J].理论研究,2010(1).

[4]龙观华,孙海卫.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J].传承,2008(24).

[5]于翠翠,朱成科.农村基础教育目标“内卷化“解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3):50-53.

上一篇:低开销静态彩色图像编码压缩算法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TFT—基板玻璃生产线通道空调设备的研究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