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工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时间:2022-03-26 10:23:33

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工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摘 要:为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很多高职院校都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形成一支规模不小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来帮助学生从实际的心理困境中走出来。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心理委员制度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其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如何建设和培养好这支工作队伍使其充分发挥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最大价值,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心理委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院校心理委员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Y本投入较少,没有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视,行动却没有落到实处;同时,也缺少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设施和资金,并且学校辅导员或班主任对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也不够。

2.心理委员的产生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不少高职院校的心理委员工作常常是只要有人愿意干就行,或者由班主任指定,或者由某班委兼任,没有一个正确的选拔制度,主动担任心理委员的班干并且积极地去完成好这一工作的人很少。此外,也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心理委员的工作积极性。

3.心理委员上岗之前培训制度不健全

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周期性地组织心理委员培训,更没有发放配套教材,而且有些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的老师不具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效果不佳。

4.学生响应不积极

由于目前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太强,不愿意对别人多加诉说自己的心理问题,再加上心理委员本身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实战经历,所以学生更愿意找关系较好的人倾诉感情、化解烦恼,而不是寻求心理委员的帮助。

二、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工作实效的举措与思考

针对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方面应该继续重视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各自的实际情况,不断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的探索和创新,逐步将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推向规范化、正规化的发展道路上来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

1.加大力度宣传大力度,为心理委员工作创造良好氛围

学校应加大力度宣传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开展有益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广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

2.完善辅导员和班主任考核机制,将心理健康工作开展情况纳入班级考核机制

完善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考核机制,把班级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情况从几个指标维度纳入班级考核,在评选优秀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和辅导员时考虑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面的工作,从而使班主任和辅导员从思想上重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3.健全心理委员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每学期应在全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优表彰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委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在心理委员培训工作和各类活动的开展中,可以采取多种激励措施,激发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热情。

4.明确心理委员制度

明确的规章制度是确立班级心理委员地位的基础。学校应该制订相关文件,明确规定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运行程序和相关制度。

心理委员的培训是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心理委员培训中必须注意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此外培训内容可以按照年级特征分类。大学一、二年级可以选择人际交往、情感、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三年级可以开展职业指导、就业心理等主题培训。总之培训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帮助心理委员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雯谦,马晓云,李瑜琴.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实践与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9(S2).

[2]徐 浩.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

[3]姚小燕.高校设置班级心理委员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上一篇:浅析大学生就业指导环节渗透廉洁教育的实现途... 下一篇:高职院校辅导员加强学生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