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背景下高师院校美术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时间:2022-08-01 05:14:21

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背景下高师院校美术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摘 要:在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背景下,高师院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脱节导致美术教育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无法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更不能胜任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教学。本文在探讨这种现象的基础上,分析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背景下高师院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如何改革。

关键词:教师资格考试改革;高师美术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背景

2013年9月3日,教育部宣布,2015年起,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不再由地方组织,将首次实现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不再终身有效,只有3年有效期限;教师资格证必须每5年一审;师范生不再毕业就能拿教师资格证,2015年开始也必须参加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实行“国考”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而在这新设的“门槛”面前,高师院校的美术专业必须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模式,顺应当前中小学美术师资的要求。

二、高师院校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衔接不够紧密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的美术专业缺少同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保持密切联系,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师范性特色不明显,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具备教师教育和教学能力,不能完全胜任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

目前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美术课程衔接不够紧密,甚至出现完全脱钩的现象,《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很多内容在高师院校美术专业课程中并未出现,这也直接导致了高师院校的美术毕业生知识面过于狭窄,无法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2.与美术专业院校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师范性特点不突出

长期以来,高师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专业美术院校趋同,在课程设置上师范性特征却不够突出,核心课程主要为专业技法课程,师范类课程设置较少。在仅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课程中,美术课程教学论、心理学和教育学大多流于表面。教育实习环节的问题更多,首先是时间短,一般为6~12周,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其次教育实习的监管力度不够,评价体系不健全。

三、基于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背景下的美术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1.以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为基础建立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中小学师资人才,必须按照新《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调整现有课程设置、结构和教学内容。高师院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仅限于绘画能力的培养,应加大教育学、心理学及其他人文学科的教育力度。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要求拓宽知识领域,融入设计学、民间美术、手工制作、艺术批评等方面的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广度。

2.加大教师教育课程力度,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在大多数高师院校的美术课程设置中,教师教育类课程并不是作为独立的知识体系来进行安排的。据相关调查发现,教师教育类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学生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重视度和参与度远远不够。同时,高师院校课程设置中关于职业能力训练方面的课时过少,试讲的课时远远不够,实训力度有待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应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理论学习的实H情况,分阶段开展职业技能训练,真正做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为背景之下,改变传统的高师院校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使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真正能适应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要求,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师范人才。

参考文献:

[1]张 宏.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内容问题管窥[J].美与时代,2016(1).

[2]陶旭泉.高师美术教育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美术大观,2009(10).

上一篇:动画专业基础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下一篇: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