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形成素描生命力感染力之我见

时间:2022-03-26 08:51:00

教学中形成素描生命力感染力之我见

素描作为一种绘画艺术,有形形的样式和风格,并且有着自己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同时也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当绘画者运用简单的工具以及自己的感受完成绘画作品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认识过程,这是对素描作为成功与正面效应的作品的作用的叙述,正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样,垃圾书籍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吗?不见得!黄色书籍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吗?否矣。我们所说的素描有着自己的生命力感染力应当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形成素描教学效果的基础上的。如何让我们的素描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并通过我们的有效课堂教学去形成其自己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呢?笔者以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发学生认识素描在塑造艺术中的位置

我们的教学对象一般都已接受过十年的基础教育,对美术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少同学对美术的认识总不免有些模糊,谈到美术他们总会津津乐道于所画之画的五颜六色,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家长也总存在这样的错误认识,对美术中的素描近乎置之不理,有时还会感到束手无策,完成不了素描作品,诸如此类的现象应当说是我们美术教育乃至于学生在未来艺术方面造就之大敌。作为教师应当有责任去引导学生认识素描。引导学生认识素描,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去引导学生鉴赏素描作品。我们教材中的素描作品很多很多,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划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去鉴赏,这也算作磨刀不误砍柴工吧!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我们可以大致先介绍一下素描作品的特征,让学生知道素描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独立品格使它可以不服务于任何目的,我们也可以在引导学生鉴赏素描作品的同时围绕某个作品去告诉我们的学生,素描从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主观对客观的表现问题,它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意识的艺术形式,以主观性来表达人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和人的内部感觉世界,同时不失去自然的亲切外表,我们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去寻找中外艺术家对素描艺术的评论,进而从中得到启迪。正如有的学生从米开朗琪罗在谈素描时说过的话得到启发:“素描是绘画、雕塑和建筑的最高点,是一切艺术的源泉和灵魂。”要想未来在艺术上有成就,我们现在则必须牢固地打好素描艺术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艺术的方法和过程

素描作为艺术,它有着独立的语言与表现力,作为素描艺术的传人,要想传达自己的感情,则必须去潜心研究素描自身的独立的语言以及独立语言的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去查询关于素描艺术的阐述,去查询关于素描艺术的独立语言,去查询素描艺术的独立语言的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具体探究某幅素描作品,看看它具有着怎样的语言形式,又凸显出怎样的表现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方式去探究某个素描作品。感悟作者是如何通过一种简单的认识能力以及理解对象的能力进而去螟造,变自然形象为艺术形象的,应当说我们的教学对象普遍都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同时亦业已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观,他们对自然形象同样已有一定的善恶感,在素描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世界,让他们去寻求能够表达良好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和人的内部感觉世界的自然现象,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而由简单的开始过渡到对独立语言的思考。应当说对于高中学生临摹性的素描已没有多大的难处,即临摹名师作品感觉比较得心应手,稍有一定难度的是拿起画笔画眼前模特儿的时候,虽然表现欲望随之而来,但往往在表现方式上常常是心有余悸,生怕把握不准会影响表现对象的气质神采,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时作为美术教师则必须对其稍加点拨,更加有难度的是让学生去把客观的东西加以改造,去追寻那有形和无形的事物,感受特定氛围所散发的气息时,学生们缺乏真正的深度直觉,他们没有准确的尺度,但这时我们可以告诉我们的学生,准与不准没有一个标准的尺度去衡量,但只要自己感觉不错,那最起码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体悟物象存在的状态

素描的语言纷繁复杂,表现手法、用途也各不相同,类别划分也多种多样,但它总是离不开对客观与主观世界的直觉表达,要想让我们的学生淋漓尽致且栩栩如生地表达出客观与主观世界,学生首先必须努力逐步形成而且具备体悟物象存在状态的能力,这里我们教者可以通过一些名师创作的生动形象而又富有哲理的作品故事,让学生感到要成就一部作品首先必须体悟物象存在的状态,因为不少的画师、画家之所以能够创作一幅幅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就是他们通过物象所存在的状态引发出种种情绪、状态、节奏、韵味、张力等,这就像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画家创作的灵感也是就此而产生的。但是我们的学生是否就有这样的体悟能力呢?回答既不能否定也不能肯定,作为我们教师必须去循循善诱,要善于搜寻物象的信息,让学生在自己的感觉中产生出体悟物象存在酌状态并对其物象敞露心扉,那创作的灵感则将油然而生,这也将会使我们从教者感觉到:学生,没有‘自然’的心态,也就不存在直接的表达,不是发自内心的感受,也就失去了真的内涵。

(作者单位 江苏阜宁中学左涤江校区)

上一篇: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下一篇:数学教学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