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之管见

时间:2022-09-11 05:23:37

师德建设之管见

摘要:把“三尺”讲台和所有的学生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以满腔热情去哺育学生,用高尚的灵魂净化学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以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关键词:以德治教 献身精神 心灵关怀 率先垂范

教师既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又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既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开拓者,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光辉典范。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和精髓。因此提高师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师德修养,需要“三提倡”。

首先是提倡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是思想品质形成的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师要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意味着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已经不只是个人的意愿、个人的行为,而是全社会对教师的共同要求;同时也意味着这已经是教师群体的共同意志。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群体的职业向心力,也是一个光荣的教师的师德的核心。

什么是教师的师德,怎样做个有师德的新型教师呢?人民教师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现有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她不幸患上了淋巴肿瘤,病发时,小肚疼痛难以言说。但她为了她毕业班的学生强忍着,坚持着。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和对孩子们高度的责任心,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们顺利毕业了,可她却耽误了最好的治疗期。学生们落泪了,觉得是她们连累了老师,而她却说:“不要这样想,这是我应该做的,我是一名班主任,就应该这样”。这位年轻教师去世时年仅23岁啊!她的献身精神及忘我的行为是一般人所不能的,真的很伟大。她的事例告诉我们教育者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现今我国的大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中,几十年如一日,热爱教师工作,以高尚的师德,娴熟的教育教学技巧,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教师不在少数。正是得益于这样一批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师者,才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虽步履艰难,但也是一步步地向前发展。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也是我前进的方向。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我不禁在我的职业中反思:把“三尺”讲台和所有的学生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以满腔热情去哺育学生,用高尚的灵魂净化学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其次是提倡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指导别人的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是无水之源、无灯之光,因而是空洞无物的。”这句话意义非浅。在学生的眼中老师可能是一本研读的书,一面照耀自己的镜。工作中,老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老师的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时,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我在教学生活中颇有感悟。例如:我想让学生爱劳动,爱整洁,那每天我把自己的书桌擦的很干净,把书本摆得很整齐,而且是在学生的面前,装做无意,却有点故意的样子,做完后我还自己夸一下自己,不久我就发现学生们也在悄悄的变化着,我的做法效果显著!还比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我总是认真书写板书等。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以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圆丁最希望的莫过于花朵在面前尽情绽放。我们肩负着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就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教师本人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亲身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酸甜苦辣,认识了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才能使自己的理念境界逐渐升华,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种人生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而孜孜不倦地奋斗和追求。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谈得上热爱教师工作,也才能谈得上高尚的师德。

第三是提倡爱生如子、心灵关怀。正如安谢马卡连柯说的那样:“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他们可能会给教师带来更多不愉快的事情。”他们都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老师要急他们之所急,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又要严中带慈,传授他们知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在学生遭受的伤害中,体罚是表面的,而心罚所受到的伤害则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

师爱最为公众期待,我的做法是“心灵关怀”,作为教师,我遵循关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爱就是教育”,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达到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老师是爱的使者,而不是一架教书的机器。

师爱就是师魂。“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溶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老师,时而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魏书生说过:“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举例说明:曾教过这样一名学生小宇。经常不写作业,上课在座位上说话,下课常欺侮人,对老师的批评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还常有一些歪理斜说,在班上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学生如果靠训斥只能越训越皮,越训越没自尊心,因此,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我遵循赏识其的优点,激发其学习兴趣,树立其信心。我首先从沟通师生情感入手,他犯错误时,我总是心平气和地单独与他谈话,帮他分析危害。他看到我对他不讨厌,不嫌弃。而是对他很平等,很真诚,就对老师慢慢亲近了,我用情感的缰绳套住了这匹不驯服的“小马”。在与他沟通时我同时发现他头脑聪明,善于思考,数学成绩很好,可是偏科,语文成绩较差,于是我给他写了这样的评语:“你爱动脑筋,善于思考,数学上的难题,总是首先被你攻克,令同学羡慕。如果在语文上也加把劲儿,提高语文成绩,你会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在激烈的竞争中,定会立于不败。”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做为教师,就要体察学生心灵的变化,学会附耳细说,学会正面暗示。这个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果然在语文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语文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学生有爱,并不等于一味的迁就和放纵他们。所以这个“爱”必须和“严”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理解你的爱。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

“爱是教育工作的催化剂。”曾看过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可用作比喻教师工作方法:“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一个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风和日暖,行人觉得暖洋洋的,开始解开纽扣接着脱掉大衣。这则寓言启示为:“北风”,“南风”无异于教师积极的工作方法,而“行人”也就是“学生”了。老师在工作中,是用高八度的调子,盛气凌人去压服学生呢?还是用诚挚的情感去热爱、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呢?当然,我们都愿意选择后者,愿意做“南风”,也就是说在工作中要运用情感和爱来诱导,教育学生。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育中掌握教育的方式与艺术使工作事半功倍。

一个班级由不同个体组成,如果放羊式就会使班级如散沙般状态。想要班级凝聚力,首先要加强心理沟通,以求得班级群体对管理目标在心理上的认同。 在班级管理活动中,会有很多不可避免的矛盾, 如学生与任课教师有摩擦,班主任就要及时协调、沟通,一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表示理解,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该教师的光辉历程及教学长处,加之该老师主动找学生谈心,慢慢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接近了,感情加深了,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配合也默契了。在班级生活中,同学间出现分歧或矛盾,在所难免。班主任要作耐心的心理疏导,一是让学生懂得,人生在世,各种矛盾冲突也是难免的,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当然应该争出个是非来。在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已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因为自已有理就去“据理力争”,不愿退让,其结果必然是让对方、更让周围其他人难以接受,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应本着“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若是在矛盾冲突中自己是无理的一方的话,那更应该主动认错,多赔不是。我同时引导学生懂得双方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这样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这样,学生就会认识自身欠缺,主动与他人协作,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心理平衡。

身为教师,要使学生信服你,你首先得有渊博的知识,有精湛的教学艺术,这样的教师才能博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在上课时我也精心备课争取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如在讲课文《荷叶圆圆》时,我不仅声情并茂,而且又自编了与课文相得益彰的动作,增加课文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显著。

二、要正确对待教师群体、家长、自己。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不但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还包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学校这一大环境中无异存在两大社会群体,学生群体,教师群体。一个教师可能很有人格的魅力,很受学生群体的爱戴和尊敬,在学生面前是成功的教师,但不一定能保证这位教师在教师群体中也能得到本人期望得到的,理解,信任,和尊重。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或是教师劳动的特点所使然。教师劳动的成果具有整体性,但教师劳动的过程却具有个体性。在教师群体中,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教学和教育质量的评估确有很大的难度。我本人以公平待人、平易近人为准则摸索与人相处正确方式及对待问题方法。在师德的价值导向中,鼓励教师不仅以积极的方式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而且以积极的方式去参与生活,解决矛盾,自觉地加强师德主体精神的塑造,加强道德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合乎道德的,也是十分必要。

家长是你在教学中一处可供挖掘资源丰富的宝库。他们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教师只有放下架子,经常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比如说,我班小欣的妈妈是医生,可以利用她的优势现身说理,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王一的爸爸是交警,把他请到班里来个现身说法,我想收获不仅于此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与家庭是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观念,并朝着一个方向行动。在创造人的工作上,两个雕塑家没有相对对立的立场是极其重要的。”尊重家长,引导家长了解、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教育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我坚持家访,我把学生在校的表现以《学校操行册》的形式及时反馈给家长,使家长能够详细地了解到孩子在校的纪律、学习、劳动等各方面的表现,再请家长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以《家庭行为表》的行式及时反馈给我。为了调动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我定期把学校各个阶段的学习、活动等情况以《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发给家长,然后,请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反馈意见。这一做法,使家长对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都很关心。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给我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在实际工作中。这一做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铸炼师德自律开始,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的关于老师劳动有“三重收获”的观念非常正确。他认为老师的劳动一是收获各类人才,二是收获学生真挚的感情,三是收获科研成果。正是这“三重收获”的观念,指引我在教育教学的征途上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步伐,潜心钻研学与教的规律,以教为志,以教为荣,以教为乐。虽然工作中遇到困难有时有任其自然的松懈思想,在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解决学生的思想上的问题常常不能得心应手。 但是今天的我会倍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对我来说不再是平凡、琐碎的单调劳动,而是成了我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革,学生也在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模式,研究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适应学生人格、思维和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我愿以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诚挚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真正负起“三尺讲台,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让自己的生命为教育事业常青而奋斗。

上一篇:“京剧进课堂”之感想 下一篇:循序渐进,让小学音标教学贯穿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