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分享学习:从“形”到“神”的追求

时间:2022-03-25 03:41:26

合作分享学习:从“形”到“神”的追求

【摘要】合作分享可以凸显儿童理解的世界,呵护儿童看到的世界,延伸儿童思考的世界。当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分享学习仍停留在肤浅状态:缺乏实质性合作,学生的参与不均衡,合作成效有待提高。教师应致力于在合作分享突破、提升阶段,创建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或数学课堂文化。

【关键词】合作分享;实践;追求;同频共振;深刻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7-0038-02

【作者简介】易敏,江苏省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江苏常州,213003),高级教师,常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目前,相当一部分小学生为独生子女的后代,他们有着不同于以往孩子的特质,比如:自我中心意识、交往能力较强,独立性、责任感、持久性较弱等。针对“独二代”儿童的心理特点,我们提出构建合作分享课堂,并致力于这种良好品性养成的课堂实践。但是,通过观察与访谈,笔者发现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并不是很乐观,班与班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整体上提升合作分享学习的成效成了我们的追求之一。

一、合作分享学习停留在肤浅状态

1.缺乏实质性合作。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提法:“不管理解不理解,都应先模仿着去做(首先做到形似),再通过实践慢慢加深理解(再努力做到神似)。”由于小组活动缺乏组织和训练、学习方法缺乏指导等原因,小组合作往往仅停留于表面。如一教师教学苏教版二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分析》,组织学生统计小组成员蛀牙的颗数,为了让每个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教师鼓励大家人人用纸笔记录,个个去询问,从而导致他们不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讨论比较混乱,同一小组的统计结果也不一样。这样的合作教学便流于形式,有名无实,有形无神。

2.学生的参与不均衡。

“听我的,我来讲,你们照着这样做。”善于表现的学生领导、包揽着一切,这是合作分享学习过程中常见的情景。

3.合作成效有待提高。

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经常为谁当组长、谁上来汇报、谁负责记录等产生小摩擦,有时通过“剪刀、石头、布”来决定谁先发言或动手,这使得合作分享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合作分享学习的必要性

1.合作分享凸显儿童理解的世界。

合作分享鼓励学生共同讨论,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是知识的可能来源,每个成员都被看作有见识的人,只是每个人的想法会在同一件事上表现出不同。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理解也各具特色,在倾听与分享中产生共鸣,能达到“1+1>2”的效果。

2.合作分享呵护儿童看到的世界。

合作分享注重学习过程,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发现知识的特点与规律。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扩充知识的多元性,使学习处于“知识单向传递―知识多项传递―知识建构”的连续体上。

3.合作分享延伸儿童思考的世界。

只要大家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真诚地与同伴分享,所有学生都可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学生能在收集、理解资料的过程中理解知识,而且各自的理解在整个小组的共同讨论中变成大家公认的知识,这能充分体现出“知识是群体协商、讨论所达成的共识”这一建构观。

三、合作分享学习的实践

(一)合作分享突破:借“深度互动”到“同频共振”

1.在平等互动中形成立体信息网。

合作分享学习应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形成各方面信息的互动,其信息流通量远远大于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信息的流通量,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立体信息网,供每个学生参考、选择和学习。其间,我们应当特别强调各个主体自觉反思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没有各个主体的自觉反思,不仅各个成员间的互动不可能真正得到落实,相应的规范也不可能成为各个主体的自觉行为。

2.在参与互助中形成立体人脉网。

合作分享学习既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提得出问题,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回答到问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加入学习活动中来,不得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教师和学生都有可能产生疑问,都有可能需要帮助,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人解决疑问、消除困惑。不同成员之间要明确分工,各个成员应具有共同的目标或“使命感”,并能真正做到信息与内容的共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应当给予后进学生和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以保证他们在合作分享学习这一环境中得到很好的成长,乃至逐步实现由“合法的边缘参与者”到“共同体核心成员”的重要转变。

(二)合作分享提升:让“动态资源”成“深刻感悟”

教师可以利用头脑风暴式合作分享学习来提升学生合作分享学习的效率。头脑风暴式合作分享学习往往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首先,各小组轮流汇报自己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我们小组理解的内容是什么,还有哪些困惑需要得到大家的帮助或者存在哪些分歧;然后由教师组织大家对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简单的点评,并对各个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删除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对存在关联的问题加以梳理,按照学生提出问题的先后次序逐个展开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对学习的材料形成一个整体印象。

如特级教师张齐华执教苏教版五上《认识负数》:

师(开门见山):大家在生活中见到过负数吗?

生:在电梯上能找到-1。

生:在天气预报上听到过零下9度。

…………

师:你找过负数,会写吗?

(学生写数字,教师写单位:-9℃,-1层、-2000米、-100元。)

师:去掉单位名称,分别是――

(学生读:-9、-1、-2000、-100。)

师:负数大概表示什么意思?四人小组说一说。

师:同学们在“指手画脚”,希望通过更加直观的形式来表达,现在把你认识的负数画出来吧。

…………

师:这四幅图,你觉得哪幅最简单?

生:第二幅最简单,-1层就是地下停车场,-2层也是地下停车场,1层应该是商场。

师:他提到一个关键词――“地下”,什么是“地下”?

生:地平面以下。

师:地上和地下非得加一条横线,语文上一条横线以上叫地面,数学上用什么来表示?(0)给你一支红笔,把这条线描红,写上“0”。

…………

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动态生成资源,在评价与相互补充中,使学生得到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实际上,合作分享学习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活动,是一种富有思想的品质培养活动。如果教师追求从形到神,除了认知,还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2][美]L・A・巴洛赫.合作课堂:让学习充满活力[M].曾守锤,吴华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曹方:流浪的小孩,近来可好 下一篇:“少年农学院”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