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促进发展

时间:2022-03-25 02:59:48

自主探究促进发展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自主探究的过程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既然自主探究性学习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决定一堂课成败的首要因素。创设一个有趣的令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或者是打破学生认知平衡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中投入积极的探究活动中去。例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前,我有意创设了师生游戏的情境,一名学生任意说一个数,其余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判断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比赛。老师能够迅速、正确地说出答案,而学生不能。学生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老师能迅速、正确地说出答案呢?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激发起来。再如:在学习了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之后,我出其不意地拿出三个苹果,问:“你有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体积呢?”学生独立思考后,我鼓励大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说:“把它们放到盛有水的长方体的容器里,看水的高度上升多少,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有的学生说:“把它们放到盛满水的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怎么知道溢出的水的体积呢?把它放到圆柱形的容器里。”我非常高兴地说:“是呀,水本身是无形的,但是我们有办法把它转变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来计算出体积。”

二、注重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活动自主发现科学知识。教师不应当充当教学活动的权威者,把知识强硬地灌输给学生,而应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为学生提供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猜测、验证、归纳、反思等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类似科学探究的活动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学“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时,有的教师先出示一组分数,让学生化成小数后给这些分数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何特征,并要求学生把这些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发现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结论的获得毫无疑问是顺畅的。但学生对为什么要观察分数的分母,为什么要把分母分解质因数,是一无所知的,只是机械地再现了老师的意图,完成对知识的复制。没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我尝试着这样教学:

师:像315,9116,7125,13140,26175这些最简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你们认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课堂顿时沉静了,学生好象无从下手,几分钟后,只有几位学生举手,于是我让生1先说。

生1:我想可能与分子有关。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怯生生地)因为分数化成小数时,我是用分子除以分母得来的。

师:你能善于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你的猜想,很了不起,我们暂且把你的猜想叫“××猜想”吧。

生1很神气的坐下,课堂气氛又活跃了,学生争相发表意见。

生2:我不赞成生1的意见,我觉得与分子无关,比如分子同样是3,3/5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3:我也不同意生1的观点,同样是5作分母,分子无论换成什么数,结果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想可能与分母有关。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用举例的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数学中我们把它称为“假设法”,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验证你们的猜想。

生4:我认为关键看分母。我是从分数的意义上想的,比如3/5,分母5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而分子3表示有这样的3份。

师:你能从另一角度思考问题,你也很了不起。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一致认为:“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关键要看分母。”

师: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它们的分母又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观察、思考,有的在纸上写着什么,有的与同学小声讨论。我开始巡视,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并对一些学生进行指导。几分钟后学生开始汇报。

生1:我发现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2: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比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3:因为7/30分母还含有约数3,我猜想如果分数分母含有约数3,它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4:我猜想,如果分数的分母只含有约数2和5,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这位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你能想办法验证吗?

学生举例验证后,教师启发学生总结概括出规律。

师:现在你知道怎样快速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吗?

生异口同声地说只要把分母分解质因数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研究自己发现了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这样,学生探究积极主动、深入,参与了探究的全过程,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再如:在教学《年、月、日》后,我出示了一道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在一昼夜中,时针与分针一共有多少次成直角?有的学生慢慢地计算;有的学生在纸上画草图;有的学生直接拿出手表,用手拨动指针,很快得出答案……同学们经过不同的途径,都得出了答案,他们经历了不同的探究过程,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指导探索方法

达尔文说过:“最重要的知识是方法。”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教要服从于学生的学,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发展。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又要指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善于尝试,使学生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学会自主探索。

四、开发探索素材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要积极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丰富有趣又富有现实性、挑战性和探究性的素材,必要时要对教材重新开发和创新,以充实探究素材。

五、重视探索成功

对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成功对他们树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通过长时间的探索,终于解决了一个对他来说富有新奇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时,会从中体验一种强烈的成功感,学生一旦有了这种成功的体验,会产生再次探索的愿望,所以,教师要使每个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摘到”不同高度的果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成功需要。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折纸涂颜色来表示分数的活动中,一个平常很少举手的同学站起来要求展示她折的纸。我请她上来展示,并且很真诚地表扬了她。我的表扬让她兴奋不已,并且她在以后的表现一直都很积极自信。如果老师当初忽视了她的成功需要,或者讽刺她折得不太规范美观,那么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探究作为一种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训练;探究作为一种学习兴趣,需要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引导下得以发展。总之,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上一篇:关于初中历史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作用的探讨 下一篇: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