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分化”

时间:2022-03-23 10:49:1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不少教师感觉小学生学习上出现了明显的两级分化,而且分化的时间提前,分化的距离变大。教师普遍反映,课改后,一些优秀的学生能力上显得更优秀了,一些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显得更困难了。学生学习上的差异虽然始终是存在的,但分化时间何以提前?分化距离何以加大?这是教育者迫切需要躬行自省的实际问题。因为,小学是人生的奠基阶段,教师必须保障处在人生奠基阶段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基本发展,力求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享受课改后活泼的学习生活。

很多教师倾向性认为,智力上的差异是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当学生学有困难时,时常给学生戴上一顶“笨”帽子。实际上,心理学家布卢姆早已通过充分的研究,并得出这样的结论:90%的学生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力差异。另外,刚入学的小学生在智力上的差异还比较小,所以智力上的差异决不是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导致小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原因之一:教材“编”的变化

课改后的新教材,从内容的选择到形式的安排与传统教材比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新教材知识体系的设置上变过去的大单元为几个课时的小单元。小单元的设置,虽然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重点突出,并体现螺旋上升的编排规则,但截断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回味”之路。如“约数和倍数”这方面的知识,原先是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的一个大单元中,让学生依次认识整除、因数、倍数,2、3、5这几个数的倍数特征,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互质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相关数学概念。大家都知道“温故”可以“知新”,但“知新”更可以“温故”,也就是后继概念的学习更是对前面概念理解上的巩固和提升。对于学习速度比较慢的孩子,往往对前一节课所学习的概念还会有些模糊,在学习后面新的概念时正好可以回补前面认识上的缺口。

苏教版新教材将原先的大单元分成了“倍数和因数”与“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两个小单元,分别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下册中。分开后,学生集中学习知识块的时间少了很多,对于学习速度比较慢的孩子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回味,一个小单元的知识已经结束,很快就进入下一个毫不相关的小单元知识的学习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上个单元中还没有来得及内化的知识被新单元的所学的知识覆盖得不露痕迹。如,速度慢的孩子在四年级下册学习“倍数和因数”时就存在消化不良的现象,等到一年后再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时,前面所学的关于“倍数与因数”的知识留在脑中的痕迹已经全部丢失,所以在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时就更加困难。因为教材在编排上的变化,不少教师还不能完全把握新教材的脉搏,平时没有注意给学生进行适当的知识梳理,导致学生“温故知新”不易,“知新温故”更难。这些慢的孩子,也就更慢,两极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

原因之二:学生“习”的障碍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真正形成。比如说,小学生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很短,课堂上很容易走神,如果在课堂上缺少参与的热情,就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去。如果班级学生数再比较多,老师很难时时、处处关注到每个孩子,这些孩子也就时常沉迷于自己的自由世界里。他们对老师的善引、巧解、追问,同学的探究、深思、妙答,经常是耳不听、眼不见、心不烦,古人造字很有道道,“聪”从“耳”、从“眼”、从“口”、从“心”,“明”从“日”从“月”,说明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是每日每月不断地用耳、用眼、用口、用心积累而成。这些孩子,因为注意力容易涣散,在课堂学习中精神状态难以达到高水平的激活,注意投入的缺乏必然导致他们平时不能像其他精神专注的同学一样积累知识和思考问题。如果注意力长时间得不到改善,他们在每天的知识积累上就会有很多断层,思维上也会缺乏应有的深刻性。学习习惯上存在的这些障碍,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改善,在学业水平方面,必然导致与长期精神专注的学生的差距越来越显著。

原因之三:教师“教”的失衡

实施新课程后,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所转变,认识到教师讲解、学生练习这些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需求,知道“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老师们都在致力于使自己引领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探索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活中逐渐完善自己的认识。

所以,课改后的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老师基本上改变了填鸭式的训练讲解,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努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但不少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时缺乏有效引导,学生操作无法时,探索无果时,交流无力时,一些教师不敢去引导,还有些教师不知道如何去引导。所以,探究活动组织松散,活动过程耗时低效。课堂中,一个个数学概念的理解、一个个解决问题策略的呈现,看起来都是学生自主探究出来的,但只是来自干那几个善于表现的优秀学生的言行中。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一些问题一、两个学生探究出来了,让这一、两个学生在全班交流了,老师就以为全班学生都理解掌握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听了同学的发言后,很多情况下都还处在迷糊状态中,教师不注意进一步讲解,不注意进一步拓展,不注意进一步深化,教学过程就匆匆结束了。长时间这样下去,教师“教”的过程严重失衡,必然导致优秀生更“优”,困难生更“困”,分化的距离也就必然越来越大。

保障每个学生的基本发展,减缓两极分化的速度,缩小两极分化的距离,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不能教死了新教材。对于新教材,教师要努力吃透教材,要深“潜”进去,然后再高“跳”出来。努力领会新教材编排的特点与意图,把握新教材的脉络,活用教材,教活教材。其次,教师要时刻关注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尤其要多关注那些上课容易走神的孩子,多鼓励,多提醒,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每个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再者,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水平,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努力提升课堂调控能力。比如在课堂练习中有效关注反馈信息,关注出现错误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不让他们在起点处掉队。最后,教师要承认、善待学生间的差异,努力将差异当作成就精彩课堂的一种财富和底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保障每个孩子得到基本的、正常的、和谐的发展。

(吴汝萍,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教师。)

责编 郑永田

上一篇:30年深度报道轨迹的回望与反思 下一篇:“限度”与“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