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等职业学校大德育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2-03-21 09:24:38

论中等职业学校大德育模式的构建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无处不在,存在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园文化等各种环境之中。在大德育观背景下,要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大德育模式,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程体系立交桥网,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大德育观 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体系立体网络

一、中等职业院校大德育观模式的内涵

(一)大德育观。

大德育观,是相对于传统德育仅局限于德育教学、德育管理而言的,它的主体是多元的,它的评价是多元的,它的范围是广泛的,凡是适合学生成长的工作都称之为德育工作。大德育观中的德育,虽然不为德育而德育,但又事事处处渗透着德育。“不为德育而德育”的意思是摒弃陈旧的政治说教式德育。“处处渗透德育”意思是说德育存在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园文化等各种环境之中。这种德育具有“润物于无声”的效果。在大德育观背景下,德育工作者要加强理论研究、方法创新,积极探讨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模式[1],确保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大德育观模式。

大德育模式是建立在现代教育理念基础上的德育体系,是指以人为本关照每个学生,通过整合各种教育力量,优化配置德育资源,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德育模式。从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的角度看,大德育模式认为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学校这一主阵地外,家庭、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德育力量和德育资源;从实现方式看,大德育模式注重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的齐头并进;从内容方面看,大德育模式强调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2]

中等职业学校大德育模式是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理念指导下,学生、学校和社会多方共同构建的立体工程网络模式,它包括五条德育主线的大德育模式架构、多部门协调的立体网络系统、教师队伍建设的大德育基础体统、建章立制的制度保障体系等。

二、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大德育模式的必要性

(一)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状况变化的要求。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全面的新型劳动者,成了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改革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科学地认识和分析这一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前提。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现状的要求。

中职生德育现状。从目前对中职生的调查来看,中职生的德育现状却并不乐观。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生活无趣无味,无精打采,挫败感强烈、自信心严重不足。在理想信念方面表现为: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无理想抱负,得过且过,消极度日。表现在学习上:没有清晰的目标,缺乏求知动力,不求上进。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表现为:侧重以自我为中心,单纯强调自由,时间观念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我要求低较层次,意志力薄弱,行为自控能力差;劳动纪律观念淡漠,消费无计划,不注重勤俭节约;人交往能力不足,不太注重塑造自身形象,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在心理素质方面:绝大多数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他们在初中学习阶段常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他们普遍共同的特点就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逆反心理严重,情绪不稳定。只有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模式,上下齐动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育人,才有可能帮助学生重新定位自己,重拾信心,重新点燃希望之火,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三)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的需要。

同志指出:“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3]职业学校的德育同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德育的三大支柱。优化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是德育的重要一环。但对职业学校而言,生源分散,学生大多来自几十上百乃至几百公里之外,学校主动争取家庭对学校德育支持的空间较小,依托家庭德育的可能性不大;此外,据调查,中职生中凡是纪律涣散,自制力不强,学习缺乏动力的学生,往往是“问题家庭’或家长沟通乏术的家庭,家庭德育功能很难充分发挥。目前状况只能更充分发挥地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以减少家庭、社会教育的不足。

三、贯彻大德育观,构建工程立体网络大德育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德育课教学、文化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实训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咨询辅导与职业指导、班主任工作和学校管理服务工作、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

(一)五条主线,搭建德育工程体系的骨架。

五条主线,搭建职业学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程体系的骨架。为了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全面的新型劳动者,实现“成就每一个学生”的德育目标,要以五条德育主线搭建职业学校德育工程体系的骨架。

一是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搭建党支部—团委—团支部的党团德育系统,开展各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层次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活动中育人;二是校长—德育处—班主任德育系统,实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在日常行为中育人;三是校长—学生处—学生会—班委会德育系统,组织学生自主管理,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在管理中育人;四是校长—教务处—教研室—任课教师德育系统,其中德育课教师主要负责用适宜学生特点的课堂形式贯彻《大纲》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中职德育课程内容。文化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实训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课同样要落实德育精神,实现教学育人;五是校长—各后勤处室—职工德育系统,落实服务育人工作。使每个教职员工明确责任,确立自身在德育工作中的坐标和作用,实施“全员育人”的大德育模式,用爱心关怀学生,用真心感染学生,用细心关注学生,用耐心帮助学生,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

(二)加强领导与部门协调,构建大德育工程体系立交桥网。

实施以人为本,多角度全方位育人。德育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工”队伍(团委、德育处、学生处等学生工作队伍)为骨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学生日常行为为评价标准的德育体系,已经形成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统一指挥、条块分割,学校德育实践活动中,缺少密切的协调与配合,造成实际工作中德育运行机制难以协调一致,各个育人机构之间往往形不成教育上的合力。如德育课归教务部门,学生管理归学生处、学生会,宣传、社团活动归团委,各抓各的,各管一块,往往缺乏必要的协调与配合;常常是某个教育主题提出来了,育人活动也开展了,却不能把活动资源渗透到各个德育环节,因此不能形成全校范围内的教育效应。

各个部门虽然分工不同,责任权限各异,但面对的是同样的学生,工作的核心都是育人。要想更好地增强德育工作效果,需要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多方通力合作,注重横向联系,构架德育立体网络,从不同角度落实德育目标。具体做法:任课教师德育系统根据某一时期德育课或形势政策教育内容提供德育活动的建设性意见,党团德育系统、班主任德育系统、班委会德育统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活动主题,并分工协作积极引导学生筹划活动方案、落实活动内容、制定活动细则,并具体指导活动实施。任课教师德育系统在活动过程中还需要及时跟进,提供咨询服务。总之,提出教育主题,分析教育主题、落实教育主题、为教育主题活动咨询服务等各环节是环环相扣、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目的是育人,而不是走过场,完成“任务”。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中等职业学校大德育模式的实现基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执教能力是落实大德育观的基础。“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德育教育,师德为先。”[4]要达到高质量的教育,用德育统领学生工作,就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保证中职人才质量培养质量和形成品牌的关键环节”。构建大德育模式,必须建设一支作风扎实,技术过硬,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德育群体,关键是要抓好两支队伍。

1.“学工”队伍建设。主要包括德育校长和其他学生工作人员。他们担负着把握学校德育理念,引领发展方向的任务,并负责指导班主任、学生干部的日常工作。因此,培养“学工”人员队伍具有现代化教育视野,具有素质教育理念,具有全新的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相当重要。

2.加强德育和其他学科教师队伍师德建设。“教育事业是教师用自己的劳动(职业)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事业。”[5]因此,教师良好的品德、深厚的学养和优雅的言谈举止无不渗透、弥漫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美化着学生的心灵。

因此,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执教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我们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学习,交流培训,“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提升现有德育人员水平,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优厚待遇引进学历层次、能力水平等综合素质较好的德育专业人才。

(四)建章立制,完善育人制度,落实大德育观的保障体系。

建章立制,完善育人制度,落实大德育观的保障体系表现在:首先,建章立制,完善育人制度,使德育工作规范化、常态化。从制度上保证育人活动的科学性、系统性。避免事随人变,因人事变动带来德育活动连贯性、系统性缺乏,造成无序、随意。其次,加大德育科研、德育活动经费投入力度,做好德育专项经费的预算和监督工作。再次,成立德育项目委员会。负责校本德育课题(活动)立项审核、批准实施和结果验收,以及评奖活动。加大德育科研力度,鼓励德育模式创新。奖励德育工作有突出贡献者,形成激励机制,在学院内部形成德育研究的氛围。最后,标准建设。确定指标体系,分年级制定德育评价标准和考核细则。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工夫。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树立大德育观,只有上下一致,左右联合,全校上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大家围绕一个目的——育人,把活动资源渗透到各个德育环节,方能形成全校范围内的教育效应。

参考文献:

[1]刘顺传,徐祖平.“三全育人”大德育观下全员育人导师制探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全晨.浅论高校德育创新中的大德育模式[J].管理观察,2009(5).

[3].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J].今日浙江,2000(5).

[4]周凤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表彰会暨经验交流会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5]王俊燕.师德建设中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J].教师,2010(19).

上一篇: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机制建设 下一篇: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