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时间:2022-08-03 04:17:00

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3266.8美元,开始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我国人均GDP 突破4000美元,达到4393美元。按照世界银行2008年公布的收入分组标准,即人均GDP3856-11905美元为上中等收入国家,这意味着我国已正式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在经济社会领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而收入差距、养老保险、反贪反腐、司法公正、网络问政、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民主监督、公平正义、公共服务等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形成强烈反差。这些问题随着发展阶段的提升,任何一个问题处理不当,都可能使潜在的矛盾显性化,并有可能引起和系统性风险,从而延缓发展进程。

一、中等收入陷阱概述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发达国家竞争,原有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拉美陷阱"是研究"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案例,原因在于拉美地区中大部分国家滞留"中等收入陷阱"的时间过长。截至2013年,智利滞留42年,乌拉圭滞留40年,墨西哥滞留39年,巴西滞留38年,哥伦比亚滞留34年,阿根廷滞留51年。此外,以泰国、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亚国家,也已经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较长时间,部分学者担心这些国家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对于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综述学者们的观点,大致如下:收入差距过大;人力资本投资缺乏;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比较优势丧失或不明显;产业结构升级滞后;投资消费结构失衡;腐败多发;收入分配不公平;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

二、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

只有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了,才能让更多的社会成员获得稳定、较高的经济收入,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对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扩大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总量虽大,但人均水平依然很低,中等收入阶层扩大后劲不足。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从产业结构看,中等收入阶层为主的社会,必然是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 的社会。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还不完善,产业结构还不太合理。

(二)制度保障力度不够,贫富差距愈加明显

一般而言,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相关的政策主要有财产保护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户籍政策及就业与社保政策等。以收入分配政策为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2000年起,我国基尼系数越过0.4的警戒线,2011年更是达到0.55,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不同人群间收人差距的鸿沟加宽,"马太效应"愈加明显。财富向资本集中,收入分配向高收入者倾斜,普通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只是很小一份,这种差距在通胀下更明显,收入分配改革严重滞后,阻碍了中等收入阶层队伍的壮大。

(三)人力资本投资低,教育发展不均衡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规范化发展,文化水平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以及对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及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排名世界第104位。不仅如此,当前我国的教育还存在诸如教育资源供给总量不足、教育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结构与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三、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没有经济的稳定增长,就不可能有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为了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国家必须实现由"粗放增长"向"内涵增长"的升级,才能防止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导致的经济放缓。我们要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注重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实施知识集群政策、产业集群升级政策与技术战略路线图,切实推进传统产业的高新化与新兴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的对接、互动与融合,处理好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大力挖掘工业吸纳就业的潜力,让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二)深化制度改革,缩小贫富差距

过大的贫富差距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增加人们的不公平感,加剧社会矛盾,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立足于实质性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由"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变。

完善私有财产保护的法律制度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重要前提。一是立法保护,从大到宪法小到各项规章都要体现"保护";二是市场准入,政府应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按国民待遇的原则,凡是外资可以进入的领域,内资都可以进入;三是为民营企业提供投融资便利;四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三)重视人力资本培育,大力发展教育

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及农村教师待遇、重视留守儿童教育、改革完善职称评审体系、加强学前教育管理、支持民族地区教育,系统推进各类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真正实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保障人民群众享受更加公平、优质和多样化教育的权利。

发展高等教育,可以改善并带动中等收入阶层整体素质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可以使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使得大部分人可能拥有、分享进入中上层的社会资源,就职和晋升的机会也会增多,极大减轻了不同阶层之间的摩擦和对立。根据我国的实际,要尽快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要按照区域、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积极调整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大力推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和"订单式"培养,努力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创新型拔尖人才。

(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是解决当前中国制度困境的根本办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的改革要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具体而言,就是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会给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简介:王晶,女,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研究生。

上一篇:浅析日本占领下的青岛实业(1914―1922) 下一篇:浅析以BOT方式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