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型肝炎临床观察

时间:2022-03-21 05:39:50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型肝炎临床观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232

黄疸型肝炎总胆红素水平持续上升,将严重影响病情的预后,因此控制黄疸的再上升为治疗的关键。目前,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尤其是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合并胆汁瘀积引起的黄疸尚无有效治疗方法。2010年1~12月收治黄疸型肝炎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入选患者其诊断标准均符合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4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16~65岁;急性黄疸型肝炎5例,瘀胆型肝炎4例,慢性重型肝炎5例,亚急性重型肝炎9例。对照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18~67岁;急性黄疸型肝炎4例,瘀胆型肝炎5例,慢性重型肝炎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6例。上述病例均排除溶血性及梗阻性黄疸、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癌症病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见表1。

治疗方法:两组均静滴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甘利欣30mg,水溶性维生素0.5g,一般护肝治疗。对照组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g,门冬氨酸钾镁20mg,1次/日。治疗组用舒肝宁20ml静脉滴注,联合解毒退黄合剂(主要成分为茵陈、栀子、黄柏等)中药保留灌肠,1次/日。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连用4周。

观察项目:记录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及肝功能的改变,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blG)、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胆碱酯酶活力(CHE),每2周检查1次。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主要症状消失,血清TBiL恢复正常或下降70%以上;②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血清TBiL下降>50%以上;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结 果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结果见表2。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为77.78%。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8,P<0.05)。结果见表3。

讨 论

众所周知,临床上黄疸型肝炎的发生、发展与肝细胞坏死、胆管上皮变性坏死、肝微循环障碍有密切关系。血流瘀阻,胆管肿胀和排泄功能受损,使胆红素排泄不畅,造成黄疸进行性加重和持续不退。舒肝宁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黄芪、板蓝根、茵陈和灵芝等组成。实验表明黄芪对Ccl4、LPS(脂多糖)、BCG(卡介苗)所致的小鼠肝损伤模型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抑制前列腺素E2的生物合成而发挥抗炎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黄芪能上调IL-2、IFN-γ等细胞因子,提高细胞免疫的功能[2,3]。茵陈清热祛湿,疏肝利胆,药理学证实,茵陈含有促进胆红素与葡萄醛酯结合成分,能促进实验大鼠胆汁分泌[4]。由于黄疸型肝炎患者普遍存在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因此针对病机选用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的方药保留灌肠给药优于口服给药,并且肠道吸收快,安全无痛苦。甘利欣为甘草酸制剂,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减轻炎症细胞浸润,抑制多种炎症介质释放及膜稳定作用,具有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5]。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舒肝宁注射液静注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黄疸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组在减轻肝细胞炎症,黄疸消退及稳定肝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疗效肯定、显效快、不良反应少的特点,为临床治疗黄疸型肝炎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5,13(4):241-247.

2 刘仁慧.黄芩治疗肝脏疾病的药理研究概况[J].中医研究,2003,16:57-58.

3 董筠,刘建勇,万莫彬.黄芪静脉滴注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22:664-666.

4 王天星,周大桥,熊益群.大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25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2,12(1):32.

5 彭文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46.

上一篇: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 下一篇:中西结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