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应具有三种思维

时间:2022-03-21 04:16:39

小学作文教学应具有三种思维

读和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大支柱。从当前学生语文素养的实际水平来看,写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似乎更为严重些。作文教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阅读教学的附属品,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从各级的优课评比中就可以看出来,阅读课几乎席卷了全部,这就导致了作文教学的“被忽略”。再加上教材中的命题作文规则较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表达的欲望被扼制了,于是作文教学的效率就打了折扣。

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作文教学的“复兴之路”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聚焦习作,广开思路,勇于创新,从根本上扭转学生无话可写、不知如何去写所产生的惧怕作文的局面,让他们渐渐地爱上表达、爱上作文,会用“我手”写“我心”,让作文成为他们亲近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载体。而这种理想作文图景的实现需要教师具有三种思维:

一、意象思维——让学生心中有画

意象是文学艺术领域的一个名词,它是“意”和“象”的统一体。杜甫在《春望》中写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的“象”是“花”和“鸟”,但它们在诗人的眼里已经不是自然状态下的事物了,它们会“溅泪”、会“惊心”,与诗人的心已经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学生有他自己的生活世界,也必定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为什么却在作文面前“望而却步”了?笔者认为这与教师的意象思维的缺失大有关系。这里面的意象思维,指的是教师能够通过恰当的言语和行为方式唤醒和激发学生的意象,使得作文勾起学生的想象和经验世界。所以教师在选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切合学生生活的、富有张力的话题。

笔者曾听过一节《词的联想》的习作指导课,教者出示一组词语,有“春天、秋天、树木、果园、灰太狼”,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词语展开想象。全班学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大都选择了“灰太狼”,想到的就更多了,有狼,有羊,有锅,有草原,有智慧……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写起来自然也就下笔千言。这是什么原因?那就是“灰太狼”这个字眼有着广泛的生活基础,在它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已普遍被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并且学生所想象到的并非只是简单的语词和物象,而且已经和自己的情感挂上了钩,具有了原生态的丰腴空间。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注重意象思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为此,我们应该做到:

1.关注学生所关注的。

当前的师生关系并不十分乐观,其主要原因就是师生之间沟通得比较少,师生关系仅仅靠课堂的四十分钟来维系,这是非常危险的。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洞察他们的需要,就要把交往深入下去,突破课堂的界限,突破学校的界限,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与学生的对话。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共性的、个性的一面,才能在习作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获得第一手依据和启发。

2.要注意对意象的取舍。

当某一个习作诱发因素出现的时候,学生会产生形形的联想,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既要尊重个性,又要崇尚理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剔除那些成人化的、泛化的、虚化的芜杂信息,让学生回归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教师要更多引领学生发现生活的真、善、美,以更为积极的心态来表现生活,而不是通过作文来埋怨生活、敌视生活、排斥生活。所以在学生的意象之中出现了这类问题的时候,教师就要恰当地加以取舍,育人是无处不在的。

二、整体思维——培养思维的连贯性

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诗人,这就充分说明了学生的语言或思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在他们的图式框架中,知识和信息更多的是以一种比较分散的形态存在着。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学生的习作语言不够连贯,转折比较突然,缺乏整体的意识。这种现象是学生思维和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地珍视这一特点,开发学生的发散和创新思维,对世界保持敏锐的感知力,同时又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能够围绕着相关的主题对所感知的材料进行筛选、重组,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为落实整体思维的要求,要做到:

1.要在语词、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

比如在《词的联想》说写指导中,当“春天”一词出现的时候,学生的脑海中立刻会闪现许多事物和词汇:蓝天、白云、小河、燕子、绿草、柳梢、春风、温暖、细雨……但这只是零散的,缺乏整体的画面感,我们就要帮着学生在这些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让“春天”生机勃来:春风带来了美妙的春天,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小燕子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地飞行。它越过了绿透了的山坡,穿行在刚刚钻出嫩叶的柔柳之间,到处都留下了它清脆的春之歌。小河映着绿草,像一面绿色的镜子。是谁在对镜打扮,原来是一只只胖乎乎的小鸭子!

这样一来,“春天”在学生的脑海中就形成了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整体的词语环境。

2.要帮助学生梳理顺序。

无论是一处景、一个人,还是一件事,它呈现的时候必须遵从“序”,这在发展学生整体思维的过程别重要。很多学生作文写不出东西来,不是因为肚子里没有东西可写,而是不知道如何去写,不知道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如果我们能够注重“序”的练习和指导,学生的思维也就逐渐清晰起来了,知道从哪些方面来写一个事物了。

引导学生观察一处景物,就要考虑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比如先远望来整体感受一下,然后再仔细地近看分析一下。还可以先看看这一个景物,再看看另一个景物。

引导学生叙写一件事情,就要想想这件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可以按时间的顺序,也可以按地点变换的顺序,还可以按照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顺序,让每一个环节都疏疏朗朗起来。

三、活动思维——让学生亲历其中

传统的作文教学指导是一种命题式的,即给学生一个题目,或是给学生提供点材料,然后再框定几个习作要求,接下来学生就进入写作环节了。这种作文教学,我们可以命名为“命题思维”,其实质是,无论是作文还是教师都是外在于学生的一种存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教师和习作要求的指令,没有参与性的体验。我们回顾一下名师的经典习作课堂,不难发现,他们的习作课其实就是习作故事课,其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师生围绕着某一主题的体历过程,习作成了对这一过程的描述和体验,学生一直是这个故事中的主角。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作文指导课应该有情节的意识,创造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都参与其中,为其写作提供生活支持。

活动思维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在课堂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教师要当好一名导演。

活动思维在课堂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表演,教师就要对这个表演了然于胸,表演意图的构想,表演角色的分配,对表演情况的充分估量,这些因素都决定着表演的最终效果。

2.教师要做好活动的总结。

总结是对活动的提升,包括以下几点:我们在活动中做了些什么?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做的?在做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这一活动有什么样的启发?概括地讲,就是事、序和理,内容和形式都予以兼顾。

比如,在《汉字选美》习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之后,对这一节课的活动进行了总结:听《中国话》歌,认识汉字之丰;探“福”字形神,感受汉字之妙;说名字由来,建构汉字之美。学生亲身参与了这一过程,而且又有了这精当的概括,自然也就有了丰富的习作素材,作文的难度降下来了,习作积极性也就上去了。

意象思维、整体思维和活动思维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不是线性地、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和补充的。如果切实地做到了这些,作文教学也就不再尴尬了。

上一篇:试论浙南、闽北廊桥的人文教化功能 下一篇: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