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浙南、闽北廊桥的人文教化功能

时间:2022-05-03 08:39:04

试论浙南、闽北廊桥的人文教化功能

摘要:目前,浙南、闽北的山区里依然保留着为数不少的古廊桥。这些廊桥在当地的传统人文教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沉淀为乡村精神空间的一部分。

关键词:廊桥;人文;教化

泰顺、庆元廊桥与经常古代名流望族连在一起。南宋礼部尚书陈嘉猷(庆元竹口镇平岭岗村人)《题济川桥>日:“长桥高阁一时胜,巨碣雄篇众口夸”古人把廊桥与文章联系在一起,足见廊桥深厚的文化底蕴。曾任南宋大理寺少卿、起居人、工部、礼部及吏部侍郎等要职的胡舷(庆元松源镇坑西村人)从小就经过松源草桥(后建咏归桥)到镇上念书。他在南宋庆元三年曾亲具奏章极力请命,皇上恩准置庆元县制。从绍兴经泰顺库村迁移到此的吴氏望族对修建廊桥更是情有独钟,大济二座,月山村二里十桥,从某种意义上说,庆元人是从廊桥上走出大山、走向全国的。

庆元、泰顺的木拱桥,桥上都盖廊屋,这桥廊屋有多种功能:其一,从木拱桥力学结构上其可增强桥的稳定性;其二,从木结构建筑的保护(特别是防风雨)方面,延长桥的使用寿命,建廊屋是必不可少的;其三,浙南山高路远、气候多变,桥屋可以遮阳、挡风、避雨,过往行人可在桥凳上歇息、乘凉、聊家常,有的桥(如庆元竹坪桥)还在桥内设木床可代行人商贾睡觉休息;其四,一般村里造桥桥址皆选择在村溪流出口处,意为固一村之风水,所以桥上一般设神龛祀神佛于廊层之中。因桥廊屋的桥头,桥屋脊造型,造桥的题缘、记事碑记、木匾,桥柱楹联、桥梁墨书等等,留下不少历史印记以及文字资料,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木拱廊桥人文景观。

一、桥屋景观

木拱桥廊屋一般采用四柱九檩穿斗式结构,中间为五架梁左右用单步梁。桥两旁檐下设多重挡风雨板,寿宁多全封闭并开窗,其他县(市)有小部分为半封闭。桥内两旁设桥凳以供行人歇息,有的桥还将板凳加宽铺成床状,可供行人睡觉,更显得人性化。桥屋脊双坡顶居多,简洁古朴,也有的升出重檐或三重檐,并在桥内设藻井,显得壮观华丽。有的桥内梁上墨书丰富的人文资料,有建桥董事、缘首、造桥工匠、书梁、择日、地理先生以及当地官员,四方百姓捐助、地名、人名、数额。此种做法,也称作以梁代碑(有的书写在匾额里)。柱联、梁上绘画。

二、教化空间

其实廊桥作为教育下一代,传授民间技艺之场所在第一章中已做陈述,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廊桥在村落社区中被当地官员主事者作为议事、教化与道德评判场所,其功能等于村落中的宗祀,但优于宗祀,因宗祀总是一姓一房所有,还不如廊桥更具广泛性。因此廊桥在乡村社会组织与结构中成为议事、舆论、评判、惩治之场所,是乡村道德维系、治安维持的重要场所,对村落民众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福建屏南双溪劝农桥与陆地莲宝台宝塔桥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例子。劝农桥位于古镇双溪村东二里的千年古刹北岩寺前,桥原名下院桥因首任邑令沈钟劝农于此而改名劝农桥,沈钟《春日近郊劝农》诗云:“载酒春山自劝耕,官亭杂沓共欢迎,溪回树绕青旗转,风定花随翠盖轻。已荷恩纶蠲宿赋,史占丰穰报秋成。太平乐事原多众,野老休跨长吏清。”在古代农业社会粮食生产第一要务,一县之长吏春耕时节劝农告农桑也是必然,但在屏南开县之初,农业生产与农民教化问题相对突出,这可从沈公《治屏管见》中得出答案。其文云:“治屏之要,莫先乎教养。”“屏民习于懒惰,耕获之外别无所事,每见冬成后唯闭门向火,男妇皆然,良可笑也。”“屏南虽自古田分出,然从前百姓实未识有官长,与生苗无异,其朴陋山野之状难以言喻。”8《沈志》卷五“风土”载:“(屏南)山多田少,耕作常远在一二十里之外,晨往暮归,逾岭涉山献,工去其半。”清乾隆开县前屏南水稻岁只一获,且产量低,民无以为生,多出外谋生,沈种上任后经调查提出许多措施,如推广“蓄水灌田法”、“杂粮豆麦法”、“设猪圈屯灰粪肥田法。”9等,同时还兴修双溪水坝等全县多条水利工程,并每年开春于劝农桥上率众吏鞭春劝农,可以说,沈种的确是名良吏,在他课桑重农下,屏南农业在清乾隆朝及以后二百多年来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在劝农桥上劝农成了每位县令开春后的常例,不管沈公之后的170多位县令几人用心、几人作秀,廊桥被官方做教化民众之场所确实实实在在的。

庆元如龙桥作为村落教化空间功能也很突出。一个村落中小到夫妻口角,大到宗族纠纷都可拿到廊桥上由众人评说。如果出现一个道德失范之事,当事人是难以承受廊桥之上众口一词的舆论指责。同时,廊桥上有神明,神明崇拜除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道德维系功能,“抬头三尺有神明”,在因果报应思想的长期灌输下,人们在神明面前不敢说谎,神明也就成为乡村道德治安的有力维护工具。屏南陆地村订有许多村规民约,包括禁鱼、禁伐、盗窃、毁物等方面,处罚包括罚戏、罚物、公开道歉、张榜检讨等等。

三、建桥登科

在浙江一带有“建桥登科”的风水之说。例如,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浙江宁波定海县令王阮一上任,了解到本县尚无人由科举取得功名,他十分迷信风水,听从风水先生说,在城外架了一座石拱桥,并亲自题写一副桥联:“人从桥上过,状元此时生”。桥中间设有神龛,供奉文曲帝君,祈愿文教昌盛、人才辈出。桥成后,名日状元桥,据说大有利于发荣科甲、文运昌盛之意。平时许多文人学士争相过桥,以祈登科。果然不出几年,当地文教大振,有几个学子文武登科,应验了“状元此时生”之言。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当地有个名叫张信的书生,中了解元,族人出资造了一座石桥,名为解元桥,以示光宗耀祖。翌年,他又中了状元,人们便相信是造桥缘故。时至今日,科举制度早已废除,但当地每年有些高考生,深受民间口碑传说影响,为图个吉利,在考前也会在状元桥、解元桥上往返走一遍祈盼“人从桥上过,状元此时生”的洪福降临身已考上理想大学。把桥与功名联系在一起,来是属于一种偶然巧合,但却被风水先生牵强附会说成是风水的必然现象。

四、桥头送客

古有在桥头迎送客友之俗。起源于我国史载最早的一座桥——绍兴舜桥。《会稽地志》载:“舜桥,舜避丹朱于此,百官候之。”从此,开创了一个久传不衰、盛行各地的迎送桥俗。凡帝王临幸桥梁,地方官吏要在桥头迎恩;凡派到地方的官吏赴任或离任,地方其他官吏也要迎送到桥头。此习俗,逐渐延伸到文人雅士、平民百姓在桥头送客别友的桥俗。

古人送客到桥头,折柳送别亲友,是古时的风俗。因为“柳”与“留”是谐音,表示主人挽留之心。用柔柳挽系离愁的习俗可追溯至汉唐。《三辅黄图》卷六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当时灞水两岸多柳,长安人送客,必至桥头折柳而别。唐诗人裴说《柳》诗云:“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五、桥上赏月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端午、重阳并列为我国民间传统的“五大节日”。中秋明月皎洁,晶莹团圆似镜,人们把它当作幸福美满的象征,并出现许多中秋赏月的故事。旧时,在江南、中原、西南一部分地区,中秋之夜有在桥上赏月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西周,唐宋时代此风甚盛。古时,说拱桥是人间彩虹,顺着这道彩虹可上天。据《龙城录》记述,有年中秋之夜,唐明皇李隆基在桥上遥望明月,遐想着跨上“天桥”进入月宫见“广寒宫”前有仙女起舞,便记下其乐曲。当他回到人间后,将嫦娥舞曲记述于《霓裳羽衣曲》中,乐工演习,乐音清丽动人,宫女翩翩起舞,为赏月助兴。历代帝王沿此习俗,代代相传。南宋《癸辛杂识》中说:“中秋之夕,帝王在京都临安德寿官内桥上焚香拜月,遥寄美丽善良的嫦娥,并在桥上宴饮赏月,池之两岸宫女穿白绸衣,与月光相映生辉,舞于桂树下,乐工奏乐助兴。”在《东京梦华录》中也有记载,说中秋明月夜,富贵之家结伴到台榭桥亭饮酒赏月,民家争占酒楼赏月。

明清时,宫廷内桥上赏月礼仪流人民间市井。旧时,孔子门徒仲子路的故乡山东泗水卞庄一带,每逢中秋之夜,村民汇集在一座名叫“卞庄双月桥”的古桥上共赏明月,祭祀孔子,看桥下双月戏水。

六、桥头聊天

在江南水乡苏州、绍兴和四川成都一带乡镇,桥头常建有茶楼酒馆,桥上设肆摆摊,商贾、行人、游客常在此处品茶饮酒,买卖交易,赏景聊天,热闹非凡。许多人常到桥上石级或低矮条石状桥栏上,席地而坐,小憩、闲聊。尤其是夏日晚上,明月高悬,河水盈盈,凉风习习,桥上更是近处居民纳凉好去处。三五成群坐在一起,纵论古今人世百态,趣闻逸事,付诸一笑,其乐无穷。这种江南盛行的“桥头聊天”千年遗风,至今仍为人们所继承。

总之,在我国传统的文化现象中,如科举、风水、命相、宗教、建筑、学宫、农事、娱乐等等,都与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沿成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桥俗,蕴涵着古老历史文化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表征。

参考文献:

[1]吴积雷.民俗文化视野下的庆元木拱廊桥[J].语文学刊,2006(1).

[2]韩增禄.藏风聚气选居所[J].绿色家园,2004(7).

[3]符号与象征——闽东古廊桥建筑文化探析.李华珍[J].华侨大学学报,2007(2).

54海德格尔.筑·居·思[M]//孙周兴,编译,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

上一篇:在生活中快乐地习作 在习作中幸福地生活 下一篇:小学作文教学应具有三种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