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设

时间:2022-03-19 11:58:49

例谈数学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得的.新课标也倡导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是从接触到探究性问题开始的,所以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现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真正成为可能.

一、从特殊例子的分析出发

从特殊例子入手,让学生去观察分析,探索一般规律.以起点低、 容易观察 、规律性强、感性和理性容易结合等特点的背景问题,引起每个学生的兴趣.

【例1】 “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

师:阿P和小D看《阿Q的故事》,字母P、D、Q各表示什么?

生:人名.

师:小军和小民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字母A、B各表示什么?

生:地点.

师:(1)练习簿的单价为0.5元,100本练习簿的总价是多少?

生:0.5×100=50(元).

师:(2)练习簿的单价为a元,100本练习簿的总价是多少?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问题(1)与(2)有何不同?

生:用字母a表示单价.

师:a在这里表示什么呢?

生:数.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题――用字母表示数.

这里,先以字母表示人名、地名,看似与学习内容无关,实为突出用字母表示数的主题,单刀直入,切入主题.

二、从具有迁移背景的材料出发

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可以先提供一段含有数据或方法的阅读材料背景,然后提出原因解释或问题解决方案.在学习了材料后要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或者解释探究其中的原理和思路.如勾股定理的历史、无理数的产生过程、乘方的故事、负数的产生过程、概率故事等,我们都可以把故事的过程作为探究情境,让学生经历科学的发现过程,感受学习探究的方法,同时激发学习的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从问题设置的应用性背景出发

在数学教学中,从问题设置的应用性背景出发,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象化、生活化,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

【例2】 “不等式习题”的教学.

有这样一道题:已知a、b、m均为实数,并且aab.

这是一道应用十分广泛的“糖水不等式”,如果直接去证明,枯燥单调,学生兴趣不浓.但如果创设一种应用型问题情境,如:有白糖a克,放在水中得b克糖水,问此糖水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出:a/b.又问:若在上述糖水中增加m克白糖,此时糖水的质量分数又是多少?学生也能毫不费劲地得出结论:a+m/b+m.这时教师再发出疑问:糖水是变甜了还是变淡了?学生毫不犹豫地指出:“变甜了.”于是就显而易见地说明得到了这个不等式a+m/b+m>ab是成立的.下面再提出问题:如何用代数方法给出证明呢?

这样,学生轻松愉快地了解到这个不等式的实际背景.而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乐于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从问题变式出发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

通过提供图形或命题成立的固定条件、开放结论,或变换条件及探究办法,或改变图形可能的条件和结论对题目进行变式,进而引导学生猜测、证明可能成立的命题.

【例3】 “特殊四边形”的教学.

以中点四边形的内容为例,设计如下.

问题: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图形(我们称为中点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变式1:中点四边形和原图有什么关系(从相似、面积、周长等角度思考)?请说明为什么.

变式2: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图形?你认为它是与原图的形状有关,还是与原四边形的什么元素有关?

变式3:它可能是矩形吗?需要原图形满足什么条件?

变式4:中点四边形可能是菱形吗?正方形呢?为什么?

这样的探究性问题情境能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独特性、创造性有特殊功效.

上一篇: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下一篇:遗传规律中的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