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小说教法之我见

时间:2022-03-18 10:53:28

中学语文小说教法之我见

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存在于语文教材中,有着无限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小说有篇幅长、短时间内阅读量大、人物活动反映人物性格和主题等特点,在一堂课内是无法面面俱到的。又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都各具个性,他们对小说的解读和理解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小说时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引导学生从某一个方面去探究就可以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尝试和探究。

一、描写:解读人物性格的着手点

小说中细节描写的文字不是很多,有的小说中只有一两句话就能传神写出人物性格。鲁迅小说《故乡》中“……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慢慢地向外走”是在寻找可“拿”之物。“飞也似的跑了”是因为她获得了利益,一个狭隘自私的杨二嫂形象就活脱脱地站在读者面前,在她眼中“利”即是“情”,“情”即是“利”。“利”外无“情”,天地无非一个“利”字。如果没有那“狗气杀”,她可能也懒得搬弄是非,诬陷闰土,人性被利所扭曲,在她的身上表露无遗。

二、对比手法:解读小说主题的入场券

对比就是将同一人物或事物的不同的几个方面勾画出来,不做任何评价,让读者自己去比较,获得对这一人物或事物的至高认识。老师在比较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比较的理念就够了。正如圆和方的比较,不同理念的人会得出不同的认识。鲁迅小说《故乡》中“……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便是少年闰土。大家再看“……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就是中年闰土。是什么原因让他变化如此之大,是生活的重压还是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这时教师应联系课后练习中的四种主题,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悟这篇小说。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还有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性格,跃然纸上。也反映了科举制度的残酷性,人性在这种制度中被扭曲,世态的炎凉更让人心寒。

三、人物语言:叩开人物心灵的钥匙

小说最大的特点是人物语言的运用,人物的语言直接反映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对世界的认识。正确地解读人物语言,可以让读者轻松地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我的叔叔于勒》中“……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以上语段中是菲利普太太的话语,说得非常冠冕堂皇,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重教育。但实质却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都是虚荣心在作怪。下面还有一段:“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这时,旧怨新恨一齐发作,先前的夸赞变成了一个巧妙的讽刺。

四、审美意识:小说解读的至高境界

小说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世态风格上,不是它反映了什么主题。但认识主题又是审美意识活动的开始。小说实际就是将一幅幅优美的社会生活画卷展现给读者,哪怕这种优美是残酷的或忧伤的或残缺的。如《故乡》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忧郁的美,忧郁是悠长的,这种美也是悠长的;《边城》是一种恬淡而忧伤的美;《麦琪的礼物》是一种人性至爱的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一种粗犷而酣畅淋漓的美等等。只要读者善于去捕捉,就会获得美的享受。

总之,只要你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小说,就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认识和体悟。

上一篇: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明确界限 下一篇:试说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