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优本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2-03-18 10:24:41

高校优本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摘要:在高校实施导师制仍是一个尚不成熟的课题。介绍了南京林业大学车辆工程系近年来实施“优本生导师制”的试行模式,探讨了优本生导师制实施的意义和必要性以及目前优本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优本生导师制的建议。

关键词:优本生导师制;试行模式;实践

作者简介:田杰(1971-),女,湖北京山人,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万茂松(1968-),男,江苏溧阳人,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0037)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级高等教育研究课程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A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06-02

改革传统教学的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社会和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教育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殷切期盼。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许多高校施行了本科生导师制育人模式。[1]

以学生为主题,我国导师制的模式主要有全程导师制、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学生宿舍导师制、科研导师制、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社团导师制、项目导师制、论文导师制等。[2]其中,所谓的“英才导师制”又称“优秀学生导师制”,其特点是让优秀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最好的资源,得到最优秀的导师指导,以期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本文提出的“优本生导师制”是一种类似且有别于“英才导师制”的一种导师制。该导师制以优本生为培养核心,但不局限于优本生,而是借助优本生组成一个以其为核心的研究团队,通过个别优本生带动整个班级共同进步,同时,不同的学生在共同项目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具体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本文对南京林业大学现有的“优本生导师制”进行剖析,为完善该体系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提供科学参考。

一、南京林业大学“优本生导师制”的试行模式

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现有22个学院(部)、5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学校于2010年开始在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的车辆工程专业试行“优本生导师制”。推行“优本生导师制”的目的就是通过导师指导以优秀学生为核心的团队参与课题研究,逐步提升研究技能,让他们了解科研的基本过程,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研究动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南京林业大学“优本生导师制”的试行模式经过两年的摸索,从最初的仅限于优本生个人的辅导演变为如下的模式:从大二的班级中挑出优本生作为主要培养对象,并让其组织一个4~5人的团队;为每一个团队配备一名导师;导师为团队制订培养计划,初步确定今后三年每个学期具体完成的培养目标,如一个项目、一个作品、一个奖项、一个专利、一篇文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四个目标即为培养成功。短短两年内,“优本生导师制”在南京林业大学车辆工程系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导师指导下多篇学生论文得以发表,多个团队在各种校极、省级和部级比赛中获奖。

二、可行性分析

1.培养专业情感,扭转失控局面

本科生经过大学一年级的学习后逐步调整并适应了大学的生活,总的来说,大学的学习显得过于轻松。进入大二后,学校允许学生自备电脑,进一步挑战了学生本已脆弱的自我约束力。一些同学开始成绩下滑,甚至走上退学的不归途,班风也因此受到影响。同时,由于没有接触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少同学对专业知之甚少,甚至茫然不知,导致学生学习无兴趣,缺乏专业热情。而辅导员对学生更多的是生活和思想上的关心和帮助,对学生所学专业了解不深,自然谈不上对学生的专业指导。此时,通过“优本生导师制”让专业教师提早介入,学生能很快了解所学专业,有利于专业情感的培养。尤其对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他们也很迫切需要得到富有教学经验、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的导师指点迷津。而每一个优本生都会组织一个以其为核心的4~5人团队,让大家学习之余有事可做,有问题可讨论,进而扭转了失控的局面。

2.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协作精神

以优本生为核心的团队在导师的带领下能够较早地接触到本学科的前沿,拓展书本知识,激发科研兴趣,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培养计划“四个一”的完成,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及撰写论文的能力均能得到提高。同时,由于培养计划的完成需要,团队成员间彼此的协作与支撑不仅发挥了优本生的正面积极作用,而且还让团队的成员学会了合作与分享,这无疑是其走向社会前收获的又一宝贵财富,为他们今后从事研究或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3.实现教学相长,提升科研水平

“优本生导师制”的实行为导师提供了稳定的科研人手,学生的潜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完成培养计划,尤其是学生参与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时,导师需要密切关注专业知识储备,而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促进了导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同时,导师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又将促进整个学校学术水平的提高。高水平的学校必将吸引更多高水平考生的报考,形成良性循环。

三、“优本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目前本校“优本生导师制”的开展初步达到了预期的作用:[3]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补充了课堂教学不可能涉及的部分,促进了学生对学术的主动思考。但同时现阶段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4]其中,优本生的界定、导师待遇以及保障机制是其中的主要问题。

1.优本生的界定困难及解决措施

当今中国的教育仍然着重看学生的分数。若以成绩居前为优秀,应试教育下高分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够,其潜力的大小及其积极作用有待进一步考察。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也的确出现过这样的问题。若以这样的学生作为团队的核心,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如何界定优本生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解决措施:首先让具有导师资格的专业教师担任车辆工程专业的班主任,以期从生活、学习等多方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班主任必须每学期至少对学生所上的每一门必修课随堂听课一次,通过和任课教师们的交流初步确定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并在今后的考试中予以关注。最后,综合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平时的表现,选择肯动脑筋、具有钻研精神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而不是仅以考试成绩的排名先后来确定合适的人选。

上一篇:诗词鉴赏与现代领导人文素养的提升 下一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教学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