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语文课响亮起来

时间:2022-03-18 04:04:21

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语文课响亮起来

作者简介:周金渝,女,汉族,四川巴中人,毕业于西南大学文学院。现就职于四川成都列五中学

摘 要:新课改对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可以通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词进行表述。它改变了以往按照语文知识、能力系统进行设计的思路,转而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设计。本着这样的设计思想,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以学生为本,把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课程的根本目标。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提倡以人为本。“语文”二字,顾名思义,是又能“语”,又能“文”的。而且是先“语”而后“文”的。 老师们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通常是从抓“文”开始。特别是升学考试,只考“文”的部分。这固然无错,但从提高学生素质水平来说,似乎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就不仅仅局限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上。《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的出版说明中指出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可是,我们又有几个语文老师依照这一教学思想在讲课呢?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和提出了一些拙见。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课堂 反思 策略

一、高中语文课堂现状

语文这一学科已成为学生们忽视的学科,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不能积极投入,厌恶情绪增加,认为学与不学语文对期末测试分数都没有多大影响,包括高三的学生都是这么认为。而这一现状的普遍存在,不仅仅在于学生,老师也应该负很多的责任。在课堂上,老师不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用少数人会了掩盖多数人不会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善于总结提升,学生学习的轨迹从零回归到零,根本实现不了“一课一得”,尤其是阅读教学经常出现学生课始不知要学什么,课终不知学了什么的情况。课文学完了,不知哪些观点是正确的,更不知哪些观点是错误的。用有些人善意的批评叫做“月朦胧,鸟朦胧,人人都朦胧”,课堂效率几乎为零。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人为提高要求,随意拓展延伸。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也特别强调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但一些教师却人为地提高要求,随意地拓展延伸,致使当堂的语文教学目标无法完成。

例:高中语文课堂现状调查

对象:南开中学学生 。

学科:语文

问题:影响你语文课堂学习效率提高的因素有哪些?

(数据来源于重庆南开中学)

二、反思

新课改对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可以通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词进行表述。它改变了以往按照语文知识、能力系统进行设计的思路,转而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设计。本着这样的设计思想,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以学生为本,把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课程的根本目标。从教材构成来看,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安排,体现了“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根本理念。但是,我们现在的课堂几乎没有践行新课程理念对高中语文课堂的思想,不少错误的做法屡见不鲜:

(一)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不会灵活运用新教材;以老师讲授为中心,学生感悟少。

新教材与高考应试,这两者在不少语文老师看来都是矛盾的,根本不可能同时实现最优化。教学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课时不够,内容繁多。因此,为了应付考试、应付高考,许多老师根本没有灵活运用新教材,反而还是以传统教授法为主。而语文教材作为课程内容,似乎也早已被反复固化,精确性、示范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师生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最终教学被简单化地处理成了诵记过程,并越来越呈现为单一化、模式化的过程。而对于学生,课堂上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悟”是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和体验的过程,即自己去实践、去探寻、去体会、去品味,从而真正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一种能力。

(二)教材变了,教法未变,联系课外少;重知识,轻做人教育。

新课改后,我们会发现,教材变了,高考题型变了,学习目标变了。这样的变化需要我们有相应的改变。观念得变,方法得变,过程得变。但是我们改变了吗?我们的改变落实了吗?答案是我们没变。我们现在的教学,教师为了适应考试,让学生整日局限在教材和习题之间,使学生没有时间关注课外,关注生活。教师以例讲例,要求学生熟记字词句的用法,并用习题巩固训练。课外的东西学生看不懂,也不想看,甚至在有些教师眼里也认为课外阅读是消谴、是浪费时间,不如多做几道题来得实在。其实这种想法是幼稚的,我们认为若要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就必须既重课内积累又重课外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大量内容比较丰富,写法比较生动的读物,才能感受到触类旁通的乐趣,读过之后便会产生再读同类其他读物的愿望,这样他们在自我阅读中独立思考,独立实践,提高了兴趣,增强了识力,不但课内知识更加巩固,而且求知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对课堂的要求自然会提高。高中语文读本编排的初衷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如果我们能做到课内课外结合,必将推动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只有从日常教学中那种只重语言材料的分析,将文章的思想性束之高阁,忽视品德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三)教学资源严重浪费,不善于总结提升,学生从0到0

普遍存在这样一些课,一幅精心准备的挂图只在开课时作为导语一带而过;一个耗时多日制作的课件,只在课中演示一遍就完成其使命,而学生也仅仅是惊诧于课件中图片的精美,变化的神奇,被激起的兴奋点也随着课件演示的结束很快归于平静;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学生读的只是被人为抽取出来的只言片语;学生课前搜集的各类补充资料,也只是拿出来走马观花地看上几眼……这些现象在现在的课堂上已经屡见不鲜,甚至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过去,我们评价课堂效率可能更多地关注一节课所呈现出的效率,但是对这种课前花费大量精力准备在课上却利用得“轻描淡写”“无足轻重”的浪费教学资源的现象,却似乎很少引起重视。但它却从另一个侧面警示了我们,资源的浪费已经影响了效率的提高。试想,如果把一个课件仅仅作为一节课的小小装饰,不能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不能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那么这个课件资源的开发本身就是一种浪费。如果把授课时课件的使用和课前课件制作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比照,毋庸置疑,这种效率是极低的。

三、策略

(一)转变师生关系 讲究课堂提问艺术

教育专家钱梦龙提出:“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语文老师应该把教材由语法知识小径回归人文精神之堂。以往的教材多是“文选式”,以知识点、能力点统摄范文,以范文例证知识点、能力点,单篇教学,孤立、封闭地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谈不上。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材料的性质,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人文精神的回归,使语文素养的提高在教科书中得到了落实,充分体现了让中学语文教材走出狭窄的语法知识小径通向人文精神之堂。而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由教练员角色回归平等中的首席。李海林教授曾用三句话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定位:1、语文实践活动的参与者;2、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3、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新课程新教材把语文课当作一门素养课而不是过去那种纯粹的知识课,所以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过程。

(二)诵读第一,让课堂响亮起来

诵读法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宋代朱喜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步骤是:必须成诵,即“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数遍。”“凡读书须整顿儿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定,仍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干遍,其义看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子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的地位。诵读是一门艺术,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并不追求诵读艺术的完美,但要落实诵读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逐步的。它表现为,诵读要通畅,诵读要有语感,诵读要有情感。

(三)“小老师”进课堂 “演员”进课堂 “小画家”进课堂 “小作家”进课堂 “小记者”进课堂

小组学习是语文课堂上体现出的一大亮点。小组学习其实不是新的方式,但是,由小组学习可以延伸出许多新的方法,比如讲诗歌专题时可以让“小老师”进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讲小说戏剧课文时,可以让“演员”进课堂,充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表演能力;讲游记散文时,可以让“小画家”进课堂,这样可以让学生既深化了课文的学习,又让自己兴趣盎然;讲写作教学时,可以大胆让“小作家”进课堂,这样就充分延伸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讲语言运用专题时,我们还可以让“小记者”进课堂等等。这些方式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合作精神得以体现,探究在合作中进一步强化深度和广度。这样地形式运用得当,能充分发掘学生个体的潜力,分层教学也就能相应取得成果。总体来说,这些学习形式,取得的成效虽有一定的差别,但或多或少地都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益处,课堂也不同程度地动了起来,从语言层面到情感、价值层面,学生的思想都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碰撞,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目的。新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俄国著名教育家契诃夫说:“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课堂中学生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完成发现、质疑、探究、反思、形成个性见解的过程。任何一节语文课堂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取得实效是我们评价一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 王晓然.新课改形势下的几点思考[J].教育周刊

[2] 毕淑敏.先有“语”后有“文”.中学语文教学

[3] 张琳莉.对当前语文教学效率现状与分析[M].试教通讯义务教育周刊

[4] 杨建国.高中语文课堂现状效益的调查报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5] 周月芳.浅谈新课改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堂提问.教学视点

[6]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 教育周刊

上一篇:浅淡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