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

时间:2022-04-26 12:25:07

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创设情景、角色扮演、走出校园等形式,放手让学生交流思想,主动探究,从而获取情感体验,感悟人生哲理,提升道德境界,让思品课堂活起来。思品课合作情景生活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笔者深切体会到,要搞好思想品德教学,就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去交流,动脑去体验,动情去表演,动手去实践。下面就这个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走进小组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生做人,学会并践行社会道德规范、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培养一定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思想的交流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收获别人思想的同时,也可以进行自我反思,并在反思中成长。所以,我认为思品课堂一定要用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在开学初将学生按每组四至六人分成若干小组,性别搭配,成绩好般差搭配,不同性格爱好搭配。学习小组分好后教师还应指导各组分好工,并对组长进行一定的培训。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并制定出相应的考评机制,激励每个同学积极参与发言,畅谈自己的学习体验,向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想法,最后形成小组意见,如难度较小的预习题,一般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经过小组交流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一般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形成组内意见,最后班内交流达成共识,小组或班内交流前一定要给足给够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否则合作交流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另外,教师还应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课堂巡视及时掌控各组的交流情况,有选择性地参与到一至两个组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交流,适时提供指导,从而增加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总之,教师应尽力为学生提供和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让小组内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

二、走入情景,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动”起来

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激发出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加深体验,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一是可以利用经典诗歌和故事创设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九年级第五课第一节《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朗诵诗歌《母语声声》导入新课,朗诵过程中教师以高昂的激情,激发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二是可以运用视频和音乐片断创设情境。如八年级(上)第七课第一节《礼貌显魅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常宝华、常贵田二人表演的相声《礼貌语言》片断,让学生从笑声中感受礼貌用语的重要性,为学生讨论交流创设意境。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可还以根据需要向学生出示社会生活、文化体育、军事、热点事件等图片资料来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并出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提高教学效率。如在九年级《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教学中,我抓住“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这一新闻事件创设教学情境,并据此层层设问:(1)说一说一个拥有“正能量”的人应具备哪些优秀品质?(2)想一想传递“正能量”,发掘身边平凡的感动,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宣传形式?(3)谈一谈我们应如何以实际行动做传播“正能量”的使者?这些教学情境创设,选取的是当时最新、最热点的新闻事件,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对于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走进生活,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动”起来

在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用小品再现生活,让学生先表演后讨论,使他们借助具体的形象,在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教学过程中接受思维训练和情感体验。

学生先根据教师要求选择课文中的部分故事情境,也可以结合生活经历和体验编排与内容相关故事情境,师生共同分析角色特点,明确角色之间的关系,熟悉所要表演的内容,并在组内或班内进行表演。表演进行前后,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辩的问题,学让生充分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质疑能力。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把握住教材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引导学生讨论与教材观点相关的问题,对人物的言行与情感进行深入剖析,评价剧中人物的言行,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判断能力,提供更好的行为方式,达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的。如我在上《礼貌显魅力》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践行礼貌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在如下情景中任取一个进行即兴表演,情景一:老师到家里来家访……情景二:你打电话给远方的姑姑……情景三:向人问路时……两人表演,两人观看并做出评判,然后交换。学生在表演中对礼貌用语、服饰礼仪、电话礼仪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在反思中得到了进步。

四、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使他们热爱生活、健康成长,但仅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这些任务的,还必须延伸扩展到课外。由于受安全压力的影响,统一组织校外活动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我一般让学生利用假期分散开展活动。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就近原则,如在上八年级上册《做诚信的人》时,要求学生放假回家后在本社区开展采访活动,让被访者说出他心中最值得信任的人;二是贴近生活原则,如在上九年级《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我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写一篇“社区环境现状调查及建议”的调研报告;三是小中见大原则,教师布置给学生的校外实践任务不宜过大,如在上八年级上册《我知我家》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庭意识,我让学生回家后采访自己的家人,然后从曾祖父开始自编一份家谱。校外活动教师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做好活动前的指导,即有什么要求,要注意的事项,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达成目的等这些要与学生沟通交流,要进行一定的指导,二是做好活动后的总结,既要总结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又要总结收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段特点,开展他们力所能及的校处活动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大有好处的。

实践证明,只要学生“动”起来,思想品德课堂就会“活”起来了。首先,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在“动”的过程中学生们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并逐渐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最后,它能让学生感悟做人道理,在“动”中学生有了更真切的道德体验,培育了健康的情感,感悟了人生哲理,提升了道德境界。因而,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动”手。

上一篇:正确引导,架起幼儿成长的桥梁 下一篇:对燃气公司企业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