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力促三网融合 专家放言5年没戏

时间:2022-03-17 05:02:36

国家力促三网融合 专家放言5年没戏

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受行政格局和政策瓶颈制约,融合一直未果。如今,国务院再次高调推动,预计最迟2015年能全面实现。业内欢欣之余,三网能否承受住融合考验,从“各据一方”走向“全面竞合”。

博弈了12年之久的三网融合,在2010年年初,再次让人看到了破冰的曙光。

2010年1月1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重提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话题。在此次会议上,温总理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处于探索阶段;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业界分析人士认为,和以往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形相比,一条宏大而又务实的三网融合路径总算被清晰地勾勒了出来。此次借力于政府的支撑,长期陷于尴尬境地的三网融合将加快行动步伐。据分析,我国已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此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三网融合将正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不过,有行业观察家提醒,业界在雀跃欢呼的同时也应意识到:道路依然曲折。未来需要逐渐形成管理机制,形成主导技术。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国内著名电信专家阚凯力的看法最为悲观:“三网融合5年内没戏”。

不管怎样,可期的前景之下,加之政府的助推,我国多个城市的三网融合业务已经开始呈现风生水起之势,不对称状态下的广电体系已经快步伐加速了整合行程。

政策“破冰”

早在1998年,国内就有人提出三网融合概念,之后,它屡被列入“十五”“十一五”规划以及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但一直进展缓慢。对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人士首先注意到了它一改往年单一的“政策性表态”,注重实质性推动,首次明确提出了阶段性目标。依据规划,最迟到2015年,我国将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起体制机制。

另有业内观点指出,此次国家首次明确推进三网融合的时间点,也预示了相关部委将根据此次会议精神,有所针对地部署和出台一系列细则。电信专家陈金桥就认为,此举可视为推进三网融合的一次破冰之举。

“三网融合将带来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由此使得人民生活方式发生进一步的改变。”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泰尔管理研究所副所长、三网融合专家杨子真认为。国联证券的分析师也指出,从全球成功经验来看,三网融合是必然发展趋势。政策对整个产业链带来的重大利好还将培育增量市场的成长,之前三网融合中遇到的种种障碍可望逐步扫清。

政府的助推之力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一直以来,三网各方都试图进入对方的领地,但又通过行政壁垒的方式阻止他方入侵,以致长期陷入僵局。而此次明确的推动政策,可望自上而下强行炸开三网融合的部门利益堡垒。广电部门和电信运营商间的隔阂有望在国务院决策下得以冰释。

广电先行

由于通信网与互联网均为电信运营商旗下资产,这两者之间的融合开始较早,因此,此次会议的重点落在整合有线电视网络上,各方希望广电体系率先迈开整合步伐。也就在最近,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在一次内部会议上透露:“三网融合”今年试点将以广电为主,为时一年。他强调:无论由谁来传输和制造内容,播出和审查必须由广电负责。

然而,于广电体系来说,喜讯似乎还没来得及消化。一张亟待整合的广电网络就摆在眼前,能否迅速有效整合给相关负责人也带来了不少压力。

据本刊记者了解,三网融合将选择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双向进入试点。符合条件的广播电视企业可以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和部分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以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政策鼓励广电企业和电信企业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早在20世纪末,广电体系就曾试图摸索开展一些电信业务,但受到电信运营商的强烈抵制,冲突不断,在一些地区甚至发展到破坏对方的网络传输设备。2005年,电信企业也开始在部分省市推出网络电视(IPTV),利用互联网传输电视节目,但迅即遭到广电部门的阻击,直到2008年才有所松动。多方利益的冲突是一个尤为敏感的问题。

此次政策“破冰”之后,2010年1月18日,深圳广电集团率先行动,与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立信”)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展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标准下的三网融合、三屏联动解决方案及集成应用等方面的合作。深圳广电同时推出了独立域名网站“中国时刻”,作为旗下的新媒体全息跨界平台,预备打造“三网合一、破频传播”的创新传播组合。

“爱立信一直根据市场的大趋势来开拓广电市场,所以我们对政府这一举措并不感到意外,我们也相信三网融合是电信和有线电视行业运营的大势所趋。”爱立信企业及行业大客户部副总经理高军良告诉《IT时代周刊》。他指出,深圳是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深圳广电集团在三网融合中也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双方的合作能为用户带来真正融合的、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媒体收看及互动体验。

深圳广电无疑开了一个好头。据介绍,此番行动之后,用户将可以通过任何一种“屏幕”――手机、电脑或电视,随时随地收看和点播深圳广电集团的任何电视节目,并能在不同“屏幕”之间自由无缝地切换正在观看的节目内容。三屏联动下的“一根线”革命已经红红火火开展了起来。

但与此同时,面临半打开的电信之门,以及基础、增值等电信业务,广电旗下的有线电视运营商亟需快速突破自身体制瓶颈,在一年保护期和两年的试用期内赢得市场的认同。

“一切都要提速,广电有太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业内人士指出,广电体系无论是在硬件方面,还是在软件部分,都有待向电信运营商学习,加快提速。歌华有线副总裁罗小布也表示,政策上的偏向,可以是100%的利好,也可以是100%的利空,关键看如何操作。

另据报道,除了深圳,上海也紧锣密鼓开始开展三网融合,做到广电和电信双向进入;今年长沙也将启动电信、电脑、电视三网融合;重庆也拟将有关方案形成草稿……南京、杭州、武汉各地呼声一片。而早在2009年5月,广东省云浮市就先行一步开始了三网融合的试点,创建了“三网融合示范市”。在政策利好的形势下,多个省市积极响应,试点三网融合业务,开展得有声有色。

专业广电研究机构――格兰研究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已经开始网络整合工作。北京、天津、河北、吉林、安徽、广西等省市已基本完成省市县三级网络整合,河南、内蒙古已整合到地级市网络,全国广电网络正在走向规模化运作之路。其中,行政整合模式和资本整合模式基本对半。

互联网分析人士谢文分析,“多年来,电信网和互联网早已高度融合,结为一体,而所谓三网融合实际上变成了二网融合的问题。”突破广电体系的瓶颈,解决好其与电信体系的二网融合问题之后,一切问题可望迎刃而解。

长期博弈

不论从长远还是从短期来看,三网融合都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但当其步入快车道的同时,融合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典型难题依旧,各方的利益博弈仍旧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落实三网融合政策时,仍需要注意趋利避害。”陈金桥强调,尤其是随着网络融合度的不断提升,产业间的利益层次将更为复杂,负面效应或将有所显现。他建议内容部门、技术部门以及网络监管机构等,提前做好监测技术平台等工具,未雨绸缪,携手营造健康网络环境,维护产业有序发展。

从过去的情况来看,三网融合过程中各方利益羁绊不清,引来质疑不断。工信部、广电总局羽翼下企业众多,谁都不肯轻易将主导权拱手相让。因此,有分析指出,是否根据三网融合的需要设立统一的管理部门或协调机构是首先要解决的难题。独立分析人士项立刚认为,“三网融合是一个复杂困难的问题,要找出一个适合融合的管理机制。”他建议,可以从工信部、广电系统里拆分出一个新的诸如“信息部”的部门,专门协调融合问题,形成一个利益均衡的协调机制。

尽管宏观政策层面已经为“三网融合”定调,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如何让消费者真正受益才是最关键点。

业内人士表示,操作中应实现消费者可以更轻松地获得上网、打电话、看电视的选择权。同时,消费者支付的消费价格也应该随之大幅降低。“如果只是电信和广电机构的‘垄断’利益的重新分配,对消费者无实质利好,三网融合也就达不到预期。“他们认为,过去三网融合相当长时期的“雷声大、雨点小”状态,已磨灭了不少人的信心和耐性。

“不仅是要打破垄断局面,更需要三方的合作。”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电信专家曾剑秋深刻分析了三网融合在以后推进过程中的困难。他认为,三网融合需要逐步推进,同时三网融合也在逐步拓展,朝更进一步广义的融合方向发展,即互联网、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融合。

相比曾剑秋的乐观,阚凯力就显得比较悲观。“作为一个已经喊了十多年的口号,三网融合却始终无法推进下去,最大的障碍就是体制问题。”对于此次国务院提出的各项阶段性目标,阚凯力更是认为“5年内没戏”!他坚称这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体制问题,体制问题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对于国务院的出面,阚凯力也仅表谨慎态度,认为会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大,他表示,真正起作用的在于,三网融合的三方其中真正涉及到利益关系的广电体系和电信体系两方的不对称难以平衡。因此,看来三网融合仍是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

上一篇:张磊为何不回国捐款 下一篇:3G手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