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形势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8:09:52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范文第1篇

冷战结束后,亚洲一直是全球安全形势甚为严峻的地区,具有复杂和突出特点。未来,包括亚洲在内的全球和平发展总趋势,使亚洲国家构建安全框架出现可能性。

维护亚洲以至世界的安全关键在于,不同制度、不同宗教、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虽难以建立共同的信任,但必须相互依存,在各种矛盾和冲突面前,须努力保持战略冷静、克制,在可能实现的安全框架下规范军事行动。

亚洲安全形势严峻的几个相关数据

据统计,冷战时期,共发生180多起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其中持续性最长和规模最大的战争都发生在亚洲,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以及两次印巴战争。

冷战结束后,亚洲是大规模局部战争和军事行动发生最多、规模最大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全球发生战争的国家或地区有43个,其中,亚洲占了22个;此后至今,全球发生11场较大规模的战争和军事行动,亚洲占6场,包括冷战后全球规模最大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

国家间武装冲突持续最长,如巴以冲突、朝韩冲突、印巴冲突等,长期持续并还将持续下去,甚至进一步加剧;一些国家的战乱、内乱造成地区性的动荡,如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各派武装冲突、伊拉克各派政治力量的武力对抗、叙利亚与反政府武装的武装冲突、缅甸与反政府民族武装冲突、印度国内武装内乱等。

核武器、核材料扩散最为严重。亚洲有核国家、实际拥核国家和潜在拥核国家共8个,即:横跨欧亚的俄罗斯、中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之外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潜在拥核国家朝鲜、伊朗;以及被一些国家忽视的具有快速拥核能力的日本。

导弹技术、化学武器扩散严重。亚洲为全球导弹技术扩散严重地区,拥有导弹技术和潜在拥有导弹的国家不仅数量大,而且有继续增长之势,一些国家不仅有近程导弹、中程导弹,而且竞相发展远程导弹,此外还在寻求发展巡航导弹。

受恐怖威胁的国家数量多、指数高。多年来,在中亚、西亚、东南亚发生的恐怖活动对整个地区的影响十分严重,中国面临的恐怖威胁指数更是呈明显上升趋势。冷战结束后,“东突”分裂势力及活动进入历史上的高峰期,在境外恐怖组织的支持下,“东突”分子在中国新疆甚至内地连续制造了极为恶劣残忍的恐怖袭击事件,近日发生在中越边境的事件,证实也有新疆恐怖组织背景。

全球性战争潜在战争热点多。多家国际评价机构和分析机构认为,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西亚、中亚、东海、南海,及两年以后的中国台海地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有随时爆发武装冲突或一定规模战争的可能性。

美国在亚洲投入军费和兵力多、签订防务条约多,主要军事基地在亚洲多,与亚洲国家签订所谓集体防卫条约最多。由于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缘故,从21世纪开始,美国在亚洲投入军费和兵力已超过在欧洲地区的投入。美国与相关国家签订防卫条约共7个,其中与日本、韩国、菲律宾、东南亚等国家签订的条约则有4个。美国在欧洲、中东、韩国、日本、关岛的五大军事基地中,亚洲地区居多。

亚洲安全形势突出特点和未来趋势

长期以来,亚洲安全形势严峻的主要表现是:霸权国家操控,局部战争不断,历史结怨持久,武装对抗持续,民族矛盾复杂,宗教冲突激烈,社会问题严重,恐怖活动升级。

亚洲安全形势严峻成因十分复杂,为全球少见,其中包括:领土争端、领海争端、民族冲突、文明冲突、宗教极端主义等。此外,从地缘上说,亚洲地处世界能源供应中心、国际贸易交通运输要冲、欧亚地缘政治结合部,以及东西方文明冲突交汇前沿。

冷战结束后,亚洲安全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的直接介入或背后操纵,导致亚洲地区局部战争或武装冲突不断。除海湾战争为联合国授权外,其余发生的战争均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和发动,所造成的一些国家平民的伤亡为多年少有。事实证明,美国等西方国家介入和参与,是造成亚洲地区安全形势严峻的首要原因。

与美国战略初衷相悖,在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大战争泥潭后,特别是西方国家和地区出现严重金融危机后,美国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开始动摇。与此同时,以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崛起,以及战略地位的提升,开始改变原有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曾令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战争班子最为得意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事实上成为美国战略地位相对下降的历史转折点,这促使美国不得不进行全球性的战略大调整。几年来,美国实施所谓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特别是在伊拉克战场上的大规模撤军,在客观上减少了这一地区发生局部战争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亚洲安全形势仍然存在严重的安全威胁:一方面,美国在阿富汗撤军以后,这一地区由于存在各种矛盾,还将发生新的或武装冲突,恐怖组织和恐怖活动不会减少和停止;另一方面,刚刚发生的乌克兰事件,虽然可能使美国、欧盟与俄罗斯的矛盾有所加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立双方不可能发生新的冷战和严重的对抗,乌克兰事件不会减轻美国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的战略压力。

中国等新兴国家群体的兴起和发展,使国际战略力量和博弈更加复杂,亚洲地区的安全形势呈现新趋势,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战略对手和遏制对象。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整体出现相对衰退趋势,新兴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已经和正在改变长期以来国际关系“北强南弱”的失衡态势。

世界政治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框架注入新生力量和活力。同时,包括欧盟、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亚信组织等在内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和合作平台,在世界经济和安全领域发挥作用。面对单边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颓势,发达国家被迫做出一些调整和让步,新兴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得到提升。

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发展表明,旧的国际格局正被逐渐打破,多极化进程加速发展,国际战略力量博弈更加复杂和激烈,这种新趋势使美国的战略不断发生新变化。美国面对已经势微的全球经贸主导地位、全球政治领导地位,惟一可在亚洲及全球起主导作用的军事主导地位,已经显得力不从心。美国的所谓重返亚洲战略,其实本质是巩固其在亚洲以及全球势微的国际政治、国际贸易、国际军事主导地位,避免在亚洲失去领导作用。

美国实施这一战略的结果,有可能导致亚洲以及其他地区出现激烈的军事竞争,尤其是美国有可能更加放纵盟国和盟友对中国的战略牵制和围堵,存在武装冲突甚至局部战争的风险。如今,美国等西方国家积极谋取在多维作战空间的军事优势,组建战略联盟对潜在对手实施战略围堵,使得国际军事竞争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更加突出。同时在非传统领域里,亚洲也面临新的威胁和危险,如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电磁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等。

客观冷静面对国家信任和相互依存现实

冷战历史告诉人们,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不断加剧的军备竞赛,特别是包括核生化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武器疯狂发展,虽然使新的世界大战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但是具有摧毁能力的双方不得不保持战略冷静和战略克制。人们知道,未来如果爆发世界性战争,全球没有赢家;同样,如果亚洲爆发战争,不但亚洲没有赢家,世界也没有赢家。

由于国家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差异、国家利益矛盾、经济贸易摩擦、西方世界挑拨、国际舆论控制等诸多原因,亚洲国家间本来缺少应有的信任,加上西方国家的背后操纵、挑拨和介入,这一战略信任就更受到新的冲击和破坏。不过,和平发展毕竟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也是亚洲各国的共同愿望,各国经济利益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使包括亚洲在内的世界紧密相联,对此,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也不否认。

各国相互信任的道路漫长,国家间完全的和长期的信任难以实现,信任是相对的和动态的交流过程,实质是一个各国都需要的国际政治舞台。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间可以没有完全的信任,但是国家必须承认相互依存,这是建立安全框架消除安全威胁,特别是消除发生大规模战争的迫切需要。

作为仍然在亚洲起主导地位的美国,长期以来采取双重标准支持或纵容一些国家挑起武装冲突或采取军事行动。如今,处于经济困境的美国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战争,同时,不希望再将自身卷入那些难以获利的武装冲突。但是,美国和西方国家仍希望继续主导亚洲安全,获得政治和经济利益。

在维护亚洲安全的政治博弈中,美国仍然继续居于主导地位,不可能将其他排除在政治、经济、军事的舞台之外。中国应在维护亚洲安全领域里发挥政治智慧,寻找与美国战略利益的交汇点、共同点,避免冲突点、对抗点,努力建设与美国稳定的、坦率的、互动的、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核心利益中有趋同或重合的部分,中国表达的核心利益有三大项,即:保持和捍卫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国家安全、确保中国和领土的不可侵犯、保持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美国表达的重要核心利益主要有:防止和减少对美国和美国海外驻军遭受核生化武器的威胁、确保美国盟友的生存与美国的合作、与可能成为战略对手的中国、俄罗斯建立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富有成效关系等。以上可以看出,在经济领域,中国与美国有共同战略利益和合作需求。

过去,人们常说“不共戴天”,现在,人们则必须“共同戴天”。在亚洲以至在全球,正常关系国家间完全可以建立战略互信;潜在对手国家间虽然难以建立战略信任,但是相互必须有起码的战略冷静、战略克制,形成这种战略冷静、战略克制,需要相互间的有效交流。

当然,战略冷静、战略克制并非放弃战略威慑,战略威胁的目的是制止战争,而非挑起战争;是战略预警,非战略威胁;是战略警告,非战略讹诈。中国希望和平,但是为了和平则必须做好就对武装冲突,甚至局部战争的准备,只有敢打赢和能打赢局部战争才能制止大规模战争。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东亚安全;安全困境;安全机制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044-04

关于东亚安全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世界安全理论体系。但是自二战结束至今,东亚地区安全的紧张形势并没有因为世界安全理论体系的建立而缓解。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东亚既有安全格局的解体使东亚地区陷入“安全困境”之中,这使得对地区安全机制建设的讨论与创新成了东亚安全研究领域的新方向。2009年美国宣布“重返亚太”战略给东亚安全增添了新的变数,而东亚地区持续升温的领土争端问题及朝鲜核问题使安全困境不断加深。为此,许多学者贯古通今、高瞻远瞩,从多个角度解读了东亚的安全形势,并提出了一些极富建设性的安全机制建设路径。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东亚安全形势研究”、“以国际关系理论为视角对东亚安全问题的研究”、“影响东亚安全的大国关系研究”、“建立东亚安全机制的研究”四个方面对国内学术界关于东亚安全问题的研究进行回顾。

一、东亚安全形势研究

国内学术界关于东亚安全的研究成果初见于苏联解体之后,东亚地区原有的安全格局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被打破,并涌现出新的安全问题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

(一)对东亚安全形势的综述

目前能够找到的对东亚安全形势最早的综述类文章刊载于1993年11月发行的《战略与管理》杂志,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田新建在他的文章《东亚安全的分析与展望》中对两极格局终结之初的东亚安全状况进行了描述与展望。他认为,东亚地区的集团意识逐步削弱,自主观念和地区意识不断增强,对话和合作在解决地区性问题上开始发挥重要作用[1]。在看到以上利好因素的同时,作者也观察到了在新格局下不断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例如朝鲜半岛核问题、北方四岛问题、美日与美韩的同盟体系和东亚地区的经济问题等。这些问题在后来的东亚安全形势发展中的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两极格局终结到9・11事件发生,东亚地区接连发生了几起危及地区安全的事件。朝鲜于1993年3月12日宣布推出《核不扩散条约》,而后在1998年夏季试射了“大浦洞”导弹,朝鲜半岛形势骤然紧张。美日两国于1997年6月签署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引入了“日本周边事态”的新概念[2]。东亚地区大面积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甚至引发了个别国家的政治动乱。面对这些影响,宋城在《世纪之交的变局――东亚安全形势综述》(刊载于1999年1月《亚非纵横》)中认为它们没有给东亚的安全形势带来根本性的变化,而东亚地区能够保持稳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金融危机在给个别国家的经济带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加强了各国间的相互依赖,从而使保障东亚安全的措施显著增多。此外作者还看到,虽然东亚地区的热点问题热度依旧不减,但是各国对这些热点问题的控制力增强,东亚安全形势总体向好[3]。同样对东亚安全形势发展持乐观态度的还有著名学者杨成绪,他在《东亚安全问题的分析》(刊载于1994年3月《国际问题研究》)一文中也详细阐述了当时东亚安全形势的利好因素[4]。

911事件之后的10年,东亚地区安全局势出现了冷战后第二次重大调整,出现了一些新形势和新特点。东亚地区中韩等国经济持续崛起使全球的经济权力重心向东亚转移,各主要大国开始重新规划在东亚的战略利益。中国与这些大国的战略竞争开始超越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明显扩展到海军力量、海洋影响力以及争夺海洋势力范围等一系列新领域。一些担心中国崛起给自身带来危险的国家为了寻求安全保障,纷纷表现出对美国主导的东亚安全秩序的依赖[5]。

另外,朝鲜半岛局势在这10年间愈加复杂,朝韩之间的矛盾出现激化。朝鲜分别于2009年和2013年进行了两次地下核试验;2010年3月朝韩发生“天安舰”事件;2010年11月3日朝韩又发生了延坪岛炮击事件。朝鲜不断做出危险动作造成朝韩两国的多次摩擦使朝韩关系降至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点,半岛地区的安全形势急剧恶化。为了回应朝鲜的行动,美韩两国在对朝进行制裁的同时调集军队开展军事演习,美国借军演之机扩大自己在东亚的存在给东亚安全增添了几分复杂性。

(二)对东亚安全困境的研究

“安全困境”使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用以解释国际紧张、对立乃至冲突形成机理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指国家行为体间因缺乏互信,出于维护自身安全目的而扩充实力的国家行动。许多学者认为目前东亚安全形势的紧张与该地区陷入安全困境有关,东亚的安全困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东亚地区多数国家的军费在冷战后连年增长,出现了开展军备竞赛的趋势。东亚地区国家的防务开支平均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是世界军费开支增加最快的地区。日本借口与中俄韩的岛屿争端和防御来自朝鲜的导弹威胁扩充自卫队的力量,加强夺岛能力和导弹防御能力。日本在2013年下水的“出云”号“直升机驱逐舰”最大满载排水量已经达到了2.75万吨,并且可以搭载F-35垂直起降战机,这种军舰实际已经完全超出了日本自卫的需要。台湾地区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统独之争”从美国购进大量先进武器,使台海地区的军备平衡维持在较弱的水平。东南亚地区的军备竞赛势头虽然一度因为金融危机而放缓,但随着各国经济的逐步复苏,东盟内部也掀起了新一轮军备竞赛[6]。

第二,东亚国家之间缺乏相互信任,冷战之后遗留下来的国家间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仍然是建立国家间互信的最大障碍。美日韩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戴着有色眼镜审视中朝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它们鼓吹“中国”,并把朝鲜定义为“邪恶轴心”、“无赖国家”。日本不断做出损害中韩人民感情的事情,中日和韩日之间因为历史原因难以建立互信。中日关系的冷淡和韩日在美国主导军事同盟下的貌合神离严重影响各国之间的双边关系。

第三,美国主导东亚安全体系带来两方面作用。一方面,美国在东亚地区拥有韩、日、菲、泰4个盟友。这5个盟国都在美国的主导下形成共同防御或集体防御的联盟,对维护东亚的安全稳定具有积极意义[7]。另一方面,美国不断在东亚地区制造事端,增加了维护东亚地区安全的难度。美国明确表示在归属问题上不持立场,却宣称日本拥有对的行政管辖权和争端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纵容日本扩充军力解禁集体自卫权。东亚地区安全稳定的局面并不是美国和几个盟友能够造就的,它需要东亚地区所有国家的合作。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这些国家不得不采取军事手段维护自己的安全,这样一来东亚地区的安全困境就不可避免。

二、以国际关系理论为视角对东亚安全问题的研究

(一)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视角

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当前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主要流派,国际关系学院的李松寒和王森就从这两个视角出发对东亚安全进行了分析。

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的根本特征是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运作的推动力是权力。东亚地区国家自然是处在一个“无政府”的环境下,都对权力的分配状况及其变化非常敏感。近年来美国为了应对中国崛起进行战略东移,符合现实主义中“权力平衡”政策的构想。在东亚地区不能出现一个权力过大的国家,必须有一方对这个国家的权力予以制衡。日本在地区事务上强行引入美国势力的做法明显是“霸权稳定论”的反映,认为美国有助于威胁各种潜在危险的发生[8]。

新自由主义也认为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下,但这种无政府状态不同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而是一种有序的无政府状态。新自由主义认为国家一切对外活动都受到国家利益的支配,国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掌控权力。由此看来新自由主义对东亚安全的看法比现实主义乐观得多,它在看到各国为夺取权力而斗争的同时也看到了各国进行安全合作的可能性[8]。几乎所有东亚国家都在追求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使开展军事行动的代价加大,因此东亚地区的国家应当更倾向于进行安全合作而不是军事对抗。

(二)建构主义

传统的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两大理论流派在解决东亚安全问题上存在一些漏洞,无法为东亚安全问题找到出路,如现实主义理论下的霸权稳定论认为美国势力的介入东亚地区会平衡地区力量,而现实却导致了东亚的安全困境。面对这些问题,有学者开始用建构主义理论来审视东亚安全问题。

建构主义并不认为东亚地区现存的安全困境是国际政治的固有特征和事实,相反安全困境正是东亚地区国家在互动中建构起来的。既然东亚国家可以建构起安全困境的状况,那么他们也可以建构起维护东亚安全的机制。在对地区形势进行建构的过程中,不同的规则可能产生不同的建构结果。东亚至今没有建立起能够有效维护地区安全机制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欧洲式的硬机制性的安全合作途径,如共同的法律、条约、组织等机制[9]。

虽然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缓慢、文化和政治体质差异给建构东亚安全机制带来一定的阻碍,但一些东亚地区特有的优势也给未来建构这种机制带来可能。如东亚国家普遍崇尚“和”的观念、历史上合作维持地区安全的传统等。建构主义正欲利用这些优势来“建构”东亚安全机制,实现该地区的持久稳定和平。

三、影响东亚安全的大国关系研究

东亚地区大国林立的特征加大了维护地区安全的难度,一些大国之间的关系对东亚安全形势有着决定性影响。冷战后,东亚地区中俄美日四国之间的关系牵涉重要的安全利益,虽然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像在冷战时期那样剑拔弩张,但也没有对东亚安全合作产生太多的促进作用。由于东亚地区能够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实际威胁的只有美日两个国家,国内学者便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中美日三国之间的关系。

(一)美日关系对东亚安全的影响

美国不是一个东亚国家,但它在东亚地区存在着巨大的战略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美国自二战结束后就很重视同日本的关系并与它结成了军事同盟。美日同盟在美国的主导下经历了几次变革:1951年美日两国签订允许美国在日驻军的《美日安全保障条约》;1966年美日签署了《美日共同合作与安全保障条约》;1978年美日又制定了《美日防务合作指针》,规定了“日本有事”时美日的分工;冷战结束后的1996年美日在签署《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的同时还签订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突破了美日同盟专守防卫的职能。日本从美国冷战时期的“桥头堡”,变成了21世纪遏制中俄的战略支点。

美日同盟在对东亚安全的维护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美国在日本境内驻扎大量的军队对日本构成了有效的监视,至少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美国对日本形成了有力的限制,这本身就有利于东亚地区的稳定。对于可能发生的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冲突来说,美国也有强有力的管控手段,美国有能力制止日本与一些国家发生有损东亚地区局势的摩擦和冲突。

在奥巴马宣布“亚洲再平衡”战略之后,美国开始放纵日本在东亚地区挑起事端。2014年4月奥巴马访日时称支持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显然是默许了日本在东亚地区的军事扩张,两国因为有强有力的同盟存在而降低了对建立东亚安全机制的兴趣[10]。美国担心如果东亚地区建立起完整的区域安全机制,自己会被排除在机制之外而失去对东亚的控制。美国既然可以依靠在亚洲的若干军事同盟实现自己在东亚的利益,它们绝不会冒着被排挤出东亚的危险来支持东亚安全机制的建设。

(二)中美关系对东亚安全的影响

当前中美关系的总体特点是合作与冲突并存。进入21世纪之后,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安全领域的合作有了许多进展,两国在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解决朝核危机上都进行了密切的合作。中美两军交流次数增多,中国还应邀参加了美国主导的2014年环太平洋军演。不过,冷战后中美之间的冲突令人们难以对中美未来安全合作的前景持乐观态度。1999年美国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2001年中美之间又发生了南海撞机事件。这些冲突都曾经给中美关系造成很大的破坏,从这些冲突中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的遏制远多于合作。

中美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东欧剧变让两国原有的为抵抗苏联霸权主义而建立的安全合作关系不复存在。中国一贯主张世界格局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这与美国谋求东亚地区霸权的野心格格不入,除朝核问题外两国在各自的东亚安全战略上合作的空间很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使美国感到来自中国的安全压力倍增,尽管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事务中一直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固有的冷战思维和根深蒂固的“国强必霸”观念还是引起了美国的不安。美国不仅鼓吹“中国”来强化与东亚地区盟友的关系,还野蛮干涉以为代表的中国内政,企图从内外两个方面削弱中国的实力。随着中国崛起的步伐加快,中国的国家利益开始扩展到美日的传统利益区,中美之间会不会因为利益分歧引发新的摩擦还有待关注[11]。

(三)中日关系对东亚安全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都是东亚地区的大国,东亚安全形势关乎两国的切身利益。两国双边关系对东亚安全形势有决定性影响。但21世纪以来由于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在上的错误立场和两国的领土争议问题,中日关系并没有为推动东亚安全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日本一直在宣扬“中国经济”和“中国军事”,近年来又在领土问题上不断逼近中国的底线,这使得两国安全合作陷入停滞,也成了阻碍东亚安全建设的最大障碍[12]。

日本当今的安全战略目标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日本想借美日同盟的力量拓展自己的安全空间,扩大其在东亚地区的军事影响力。另一方面日本也对美国企图称霸东亚的意图有所不满,特别是美国对日本的军事管控,日本想通过提高防卫独立性、自主性摆脱美国的限制[13]。为了实现这两个方面的战略目标,日本必须不断为自己的军事膨胀寻找借口,于是日本在炒作“中国威胁”的同时还故意挑起与中俄韩的领土争议,以此裹挟美国寻求“松绑”。目前安倍内阁试图通过修改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和提升自卫队夺岛攻击能力的做法增加了东亚地区擦枪走火的可能,这些做法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不利于东亚地区的安全稳定。

四、建立东亚安全机制的研究

国内学者在深入分析东亚安全形势与影响东亚安全的大国关系之后,对东亚安全合作的现状做出了如下总结:第一,东亚地区缺乏有效地安全合作机制,目前最早建立的东亚地区安全机制――东盟地区论坛因为缺少大国的主导而作用甚微。第二,东亚地区难以找到安全利益的契合点,东亚地区有不少国家试图扩大现有的安全空间势必会损害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难以达成利益共识。第三,东亚地区军事同盟的存在让安全合作困难重重,东亚地区存在着以美国为主导的若干个军事同盟,同盟内的国家更愿意依靠与美国的军事同盟而不是地区安全机制来维护自己的安全[14]。从这些现状来看,东亚安全机制的建设成为了一个短期内难以破解的难题。

面对这个难题,许多学者对东亚安全机制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构想。学者杨值珍在他的论文《东亚安全合作呼唤新安全观》提到了要缓解东亚地区的安全困境,就必须从信任方面着手,在东亚地区推行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在新安全观的基础上,东亚国家应当减少对他国战略意图的误判,加强经济、安全领域的合作,抛弃传统的冷战思维,从依赖军事联盟维护自身安全转变为通过合作寻求地区安全的稳定。

一些学者还关注到了东亚地区现有的安全机制。在东亚地区的若干安全机制中,东盟地区论坛是现有的最为成形的安全机制。在其建立之初,许多学者坚信东亚安全论坛会成为推动东亚安全的最有效机制。经过10多年的运行,东盟地区论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影响东亚地区安全的一些问题无能为力。东南亚地区的小国根本没有能力主导东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地区大国也不愿意把在论坛上取得成果付诸实践。另观其他的东亚安全机制如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和香格里拉对话都存在和东盟地区论坛同样的问题,这种仅仅通过建立互信而保证地区安全的机制在东亚似乎并不奏效。

东亚地区大国的利益交织纷繁复杂,只有通过厘清国家利益,找到各国共同利益契合点的方法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东亚安全机制。如何突破现有的安全形势的束缚,在对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安全机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东亚安全机制进行创新是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在未来研究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田新建.东亚安全的分析与展望[J].战略与管理,1993(11).

[2]朱利群,肖月.简明国际关系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宋城.世纪之交的变局――东亚安全形势综述[J].亚非纵横,1999(1).

[4]杨成绪.对东亚安全问题的分析[J].国际问题研究,1994(3).

[5]朱锋.东亚安全局势:新形势、新特点与新趋势[J].现代国际关系,2010(12).

[6]杨丹志.东亚安全困境及其出路[J].现代国际关系,2003(9).

[7]王志伟.东亚安全的基础、困境与出路[J].延边大学学报,2007(8).

[8]李松寒,王森.东亚安全: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视角评析[J].学理论,2012(8).

[9]赵光勇.“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东亚安全合作的建构主义转向[J].延边党校学报,2009(4).

[10]杨扬,王文余.美日同盟的转型与东亚秩序的建构[J].亚非纵横,2012(3).

[11]李景治.中美日关系与东亚安全[J].教学与研究,2006(3).

[12]罗志刚.大国关系与东亚安全合作[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13]姚文礼.共筑东亚安全大厦――浅析21世纪之处的中日安全合作[J].日本学刊,2002(5).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范文第3篇

一、各级领导和各级组织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安全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坚决贯彻落实保密工作“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严格标准、严格管理”的原则。

二、各单位党政负责人为本单位保密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保密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保密工作法律法规、上级文件精神以及学校保密委员会的各项决议。

三、各单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本单位保密工作组织机构,要结合实际完善本单位的保密管理规章制度,认真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真正把“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落到实处。

四、各单位要切实做到把保密工作与本单位党务、行政、教学、科研工作一起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同奖惩。

五、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对本单位人员和广大师生员工开展经常性的、形式多样的保密教育和保密培训,要确保宣传教育不留“盲区”和“死角”。

六、依照保密法规,认真做好本单位各项业务所产生的国家秘密事项的密级确定及变更、计算机及办公自动化设备、存储介质、载体、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的保密管理。

七、严格依照有关规章制度,做好出国(境)、引进人才、、信息载体交流等保密审查审批工作。

八、要坚持人防、物防和技防相结合,加大对保密工作技术防范投入力度,确保本单位计算机及办公自动化、存储介质、载体、要害部门部位的安全。

九、要积极配合校保密办的工作检查,同时要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保密工作自查,及时发现和堵塞本单位失泄密隐患和漏洞。

十、学校对保密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责任不落实或落实不力而发生失泄密案件的,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严格执行保密法规、保密措施有力、未发生失泄密案件的,依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保密奖惩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十一、本责任书两年一签,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保密委员会(章) 负责人:

年 月 日

责任单位(章) 责任人:

年 月 日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范文第4篇

使命即将终结

>> 波兰驻阿富汗部队将装备JIM LR观测镜等 一位驻阿富汗士兵的爱情 苏联特种部队攻杀阿富汗总统阿明 阿富汗日记 “掘金”阿富汗 9・11后德国的阿富汗战略 阿富汗还在路上 麻烦的阿富汗 阿富汗的未来 阿富汗看病记 “后拉登时代”驻阿富汗美军战略调整初探 印度驻阿富汗大使馆遭袭等 做市场上的快速反应部队 北约快速反应部队准备战斗 美国在东非部署快速反应部队 快速反应部队的炮兵火力支援 英国将成立全球疫情“快速反应部队” 德国竞争标英国未来快速反应系统 快速反应 阿富汗迷局的困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科技 > 德国驻阿富汗北部快速反应部队 德国驻阿富汗北部快速反应部队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吕占广 黄岩 郝东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

使命即将终结

自2001年阿富汗战争以来,阿富汗的安全问题即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难题,由于政权并未被完全消灭,基地依旧十分猖狂,阿富汗安全形势并不乐观。所以阿富汗战争后仅过了十余天,联合国安理会便通过决议向阿富汗派遣国际安全援助部队(英文缩写为“ISAF”),以协助阿富汗临时政府维护社会治安,并开展战后恢复与重建工作。ISAF是一支兵力庞大、成员广泛且地位特殊的多国联合武装力量,虽然其部队并非全部来自于北约成员国,但从一开始就处于北约的直接领导之下。ISAF的司令部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北约为了更好地完成驻阿富汗任务,将ISAF设为5个指挥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喀布尔。各指挥部在他们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执行所有作战行动、情报活动、后勤保障和指挥控制。

这支部队进驻阿富汗十余年,为当地的各项恢复和重建工作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比如改善当地的医疗设施与服务,帮助当地政府和企业发展经济,建造基础设施,培训安全部队,解决难民问题,解放妇女权益等。但其所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如滥施武力并造成大量无辜平民的伤亡。据国际人权观察组织粗略统计,仅2006年就有上百名阿富汗平民死于北约和联军的火力。不仅如此,ISAF还以诸如“防暴”、“治安”乃至“反恐”为名,在阿富汗进行新式武器试验,这些武器不仅技术先进而且威力惊人。种种做法都导致阿富汗国内民怨沸腾,安全局势也随之不断恶化。

美国最初发动阿富汗战争时,本以为依仗大规模空袭和少量特种部队及情报人员便可赢得战争。但没想到阿富汗安全形势非常复杂,再加上美国很快又打响了伊拉克战争,因此无暇顾及阿富汗的战后重建,到2003年,北约同意接替美军的职责时,阿富汗的安全形势已经严重恶化。经过十年的努力,虽然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有限的兵力显得捉襟见肘,自身的伤亡还在不断增加。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经过权衡利弊,北约最终决定要从阿富汗全面撤退。北约的计划是,在2014年底将13万士兵全部撤出阿富汗,将治安权限完全移交给阿富汗政府。 任务繁重的

北部快速反应部队

ISAF虽然逐步从阿富汗撤离,但面对阿富汗不可预知的未来形势,北约不可能袖手不管。2013年9月27日,北约副秘书长亚历山大・弗什博表示,北约在2014年仍将驻扎阿富汗,从事阿富汗安全部队的培训和咨询工作。他说,北约虽然在缩减其领导的阿富汗驻军人数,但同时会努力保障阿富汗武装力量和警察完全做好准备在2014年底前承担起确保国内安全的责任,这些工作全部到位,国际联军才算真正完成了维和任务。

2013年10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强调必须在一个综合框架内加强阿富汗安全部队的运作能力、专业素质,鼓励ISAF和其他伙伴保持努力,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训练和辅导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同时,决议还呼吁联合国会员国向ISAF提供人员、装备和其他资源,并继续努力支持阿富汗的安全、稳定和过渡。

德国驻阿富汗安全部队是ISAF的重要力量之一,随着英国等北约国家将驻阿富汗的大量军队和武器装备重新部署,德国驻阿武装部队也加快了这一进程,其最后一支黄鼠狼-1 A5A1型步兵战车部队于2013年底从阿富汗撤回。但这并不代表德国武装将全部从阿富汗消失,为履行继续努力支持阿富汗安全、稳定和过渡的联合国决议,德国留下了一支北部快速反应部队(NRU),以继续完成后续过渡期任务。这是一支多种力量合成的步兵部队,成为如今德国留在阿富汗北部地区仅有的主力作战力量。

随着北部快速反应部队成为北方司令部唯一的作战部队,其任务区域十分宽广,首要任务就是为北方司令部提供一支能力强大、高度机动且行动自由的预备队。北方快速反应部队能完成所有步兵担负的任务。

北部快速反应部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确保ISAF能够在阿富汗北部地区自由行动,另外还担任警卫任务,例如当美国清路分队(RCP)清除路边炸弹时保障他们的安全。侦察是这支部队的另一项任务,通过收集情报帮助北方司令部提高态势感知能力。北部快速反应部队还接受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ANSF)的请求,例如当他们缺乏联合火力支援或爆炸物处理能力时,及时为其提供援助。

2013年8月15日,驻扎在阿富汗马扎里沙里夫的北部快速反应部队展示了其作战能力和快速反应力,受到上级部门的赏识。接着,这支部队代替了以前的马扎里沙里夫合作与咨询特遣队的部分职能。当年10月,当德国主力部队从昆都兹(Kunduz)省撤走后,北部快速反应队还接管了其他的附属部队,包括第二步兵连,这样,这支部队进一步获得了全维作战能力。

2013年11月底,北部快速反应部队有约540名官兵,其构成是:指挥与后勤保障连、第一步兵连和第二步兵连、情报监视与侦察连、工兵连。其中,步兵连的组成为1个连部和3个步兵排。情报监视与侦察连由连部、1个装备有“月神”(Luna)无人机的无人驾驶飞机排、1个人力情报排和1个装备有“非洲小狐”轮式装甲侦察车的轻型装甲侦察排组成。工兵连由1个连部、1个装甲工兵排和2个反简易爆炸装置排组成。 机动装备与新型装备

北部快速反应部队的机动装备主要有各类装甲车,包括GTK拳师犬A1型(8×8)轮式装甲输送车,ATF“野狗”2型(4×4)全防护巡逻车,TPZ-“福克斯”(6×6)轮式装甲输送车和“非洲小狐”(4×4)轮式装甲侦察车。

GTK拳师犬A1型轮式装甲输送车由德国、英国和法国联合设计,但后来英国和法国因成本太高而退出,荷兰填补空白于2009年与德国共同完成后续研发工作。该装甲车的突出特点是主要组成部分(车体和底盘)采用模块化配置。这一设计形式有助于减少装甲战车的维护成本,可以快速更换受损的元件并根据环境条件和担负的任务实现所需的防护水平,也方便了后勤装备保障。

“野狗”2型全防护巡逻车是克劳斯・马菲・韦格曼公司以梅塞德斯・奔驰公司的卡车为原型研制的。该车拥有装甲车体和三防系统,可以有效防护炮弹的杀伤,对核生化武器有一定防护能力。根据不同的任务,车顶上可以安装7.62mm、12.7mm机枪或40mm榴弹发射器。该车信息化能力较强,装备有德国陆军战术自动化指挥系统,必要时可作为陆军部队的机动指挥所。

TPZ-1“福克斯”轮式装甲输送车为两栖装甲输送车,借助于安装在车体后部的螺旋桨可以在水上机动。其装甲防护力较强,能保护乘员免受轻型武器和炮弹片的杀伤。动力装置为梅塞德斯・奔驰公司生产的OM402A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功率222千瓦),载重量4000kg。车上可以安装7.62mm MG3机枪或20mm自动炮,左侧还装有6具烟幕弹发射器。乘员舱共10个座位,每侧5个,士兵通过后门下车。

“非洲小狐”轻型轮式装甲侦察车全重仅10.5吨,乘员3人。主要加装武器是7.62mm机枪或40mm榴弹发射器。该车采用道依茨涡轮增压柴油机,功率179千瓦,最高速度115km/小时,可爬60°斜坡,涉水深1m。该车最大特点是灵活机动,战场生存能力强,尤其是先进的侦察系统使它在当今轻型侦察车中独树一帜。

北部快速反应部队还装备有“月神”无人机。这是一种全天候轻型无人机,可在50km范围内执行实时监视、侦察和目标定位,续航时间为4小时。该机最初安装的光电探测器难以在烟雾笼罩的恶劣战场环境条件下有效工作,为弥补这一缺陷,德国将一种新开发的小型合成孔径雷达(MISAR)改装到无人机上,并成功进行了试验。MISAR通过应用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可以全天候实时地提供侦察图像,具有很高的可靠性。MISAR质量仅227g,专为小型高性能无人机应用而设计。该无人机于2000年3月进入德国军队中服役并多次成功在阿富汗执行侦察任务。

虽然从阿富汗撤退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但新式装备仍旧不断地装备到北部快速反应部队,除以上先进装备外,北部快速反应部队还是德国军队中第一个用上增强型未来士兵系统(IdZ-ES)的部队。该系统为士兵提供增强的网络作战能力。

北部快速反应部队工兵连的反简易爆炸装置排也装备了性能优良的装备,如设计新颖的道路障碍清除车辆,包括摇控“狼”微型排雷车,装备有地面扫描雷达和一个金属探测器的新型鼬鼠1型遥控侦察车。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004-02

党的十以来,顺应时展要求和国家利益需要,坚持把国家安全问题放在当今世界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加以思考,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运筹,强调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2014年4月15日上午,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安全观中提到“从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来看,主要存在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被破坏的危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被打断的危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多发叠加,面临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

而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也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生死存亡。对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安全现状的分析,有利于认清楚当前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从而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从国内人民意识形态淡化和国外分裂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状况两方面来阐述。

一、国内人民意识形态淡化

1.部分群众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繁荣的背后带来了很多问题。社会两极分化拉大,贫富差距明显,区域、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公共服务覆盖面不够。人民面对教育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压力,部分人并不是利用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财富,而是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获得大量财富。但同时社会还有一些吃不饱、穿不暖,没有工作,没有生活来源的人需要帮助。这些问题使部分群众看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产生怀疑和不信任,使党的形象和威信受到严重破坏,一些群众开始失去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2.部分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低,功利主义倾向突出

一直以来,党都是先进理论的引入者和教育者。而作为教育者的党员干部,现在的意识形态素养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严重不足。一些干部中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突出。而意识形态则成了抽象的政治概念和标语化的口号,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今社会的问题结合起来,并没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员内部的精神力量和行为准则。党员干部追求短期的效用,而没有从培养党员队伍的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素质这一远大目标作为指导,使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不成体系,并不能化为内在的动力和行为准则。所以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应提升党员干部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针对性地聘请专业老师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使其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和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使其增加同当今社会思潮对话的能力。例如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等。党员干部要有能力从理论上对这些理论进行分析以拆穿它分裂社会主义的真实面目。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政治理念,形成稳定、成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

3.部分高校师生存在意识形态安全危机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脊梁,把握着未来发展的趋势,担负着中国社会进步的责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但是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不容乐观。2014年11月13日,辽宁日报记者走遍大半个中国,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重点高校教育城市的20所高校,用了半个月时间,听了将近百堂专业课。在对多地区高校文科课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发表了《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一文,文中概括出三种问题:“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解密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将同中国历史上的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解构历史。二是缺乏政治认同。将中国社会中出现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等问题归结为理论错误。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教学生利用“厚黑学”明哲保身。”[1]此文客观反映了我国高校中存在的师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够,信仰缺失。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教师是关键。如果教师都教给学生如此的世界观、价值观、政治信仰、处事原则,那么怎么确保我们可爱的学生们能有崇高的社会主义信仰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呢?高校师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危机责任在老师。所以应严把教师政治素质关,把政治立场作为聘用教师的主要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应该是信仰教育。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以文化软实力为重点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对此,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历史定位,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二、国外分裂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

1.文化产品输出

目前,在世界文化市场上,文化输出大国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美国、欧盟、日本。以图书刊物、音像制品、网络产品为代表的大量文化产品冲击着我国文化市场。国外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随着未曾筛选的文化产品汹涌而来。青少年群体是我国未来的希望,然而青少年大多比较感性,思想上具有开放性和宽容性,他们喜欢新鲜事物,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产品所包含的价值观。这些文化商品一边收获巨大的经济利润,一边传播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产生好奇和模仿。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被侵蚀、我国文化独立性被破坏、甚至我国文化有被同化的倾向。大量外国文化产品的输入,冲击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归属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我党意识形态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我国也应不断加强文化产品的发展,增加文化产品输出。通过文化产品向世界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扩大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影响力,从而粉碎西方利用文化分裂我国的目的。

2.宗教渗透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学术工作的逐步恢复,基督教的研究也随之复苏。由于教内人才的奇缺和教外人士的兴趣,所以研究者以教外学者为主,研究的立场和方法也具有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特色。在90年代,基督宗教研究在学者们的努力下继续发展。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已经超过1949年起30年间那些毫无学术性科研的书文好几百倍,还有哲学、伦理、教育、文学、艺术、美学、甚至教义神学等方面的研究。除了研究内容大大扩展之外,研究人员也已从少数社会科学院内的研究者,向高等院校的教师扩展。”[2]

在西方分裂势力主导的意识形态高校渗透计划中,利用文化宣传宗教已经成为一种隐性形式。一些宗教组织和民间组织以“学术交流”的旗号,资助国内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翻译出版以宣传宗教为目的的图书,并且组织开设带有宣传教义性质的研讨课和讲座,这一类的利用文化宣传宗教,是境外敌对势力争夺我国大学生的重要举措。

3.利用各种名目基金、智库、网站掌控我国社会思潮

西方国家和其私人资本大财团出巨资,打造自己的学者、智库和网站,培育自己的政治理论人才,以“学者”和“思想家”的身份对外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掌控社会思潮的话语权。由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的《2013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报告》指出:“部级有组织网络攻击频发,我国部分重要网络信息系统遭受渗透入侵,2013年CNCERT监测发现境内1.5万台主机被APT木马控制。2013年,境内6.1万个网站被境外通过植入后门实施控制,较2012年大幅增长62.1%;针对境内网站的钓鱼站点有90.2%位于境外;境内1 090万余台主机被境外控制服务器控制,主要分布在美国、韩国和中国香港,其中美国占30.2%,控制主机数量占被境外控制主机总数的41.1%。”这些由境外控制的网站目的就是通过国内网站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实现对我国“不战而胜”的政治解构的战略意图。各种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夸耀资本主义的思潮迭起,与马克思主义争夺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指导权和支配地位。

尤其2014年发生的非法“占中”活动,就是香港少数激进团体在外部势力的怂恿下,围绕行政长官普选问题,精心策动的一场香港版的“”。策动“”是一些西方国家打着“民主化”的旗号、颠覆他国政权的惯用伎俩。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其对我国的渗透破坏指向越加明显,活动越加猖獗,加紧实施网上“文化冷战”和“政治转基因”工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铸魂与蛀魂,固根与毁根,较量更加激烈,成为我国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面临的重大现实危险。

参考文献:

[1]辽宁日报编辑部.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N].2014-11-

13(A04)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范文第6篇

>> 玉树重建土地纠结 中国着手布局利比亚战后重建 从利比亚看战后重建商机 再陷困境的利比亚安全局势 利比亚上空的鹰 利比亚的穴居屋 打利比亚的代价 利比亚的启示 利比亚的石油往事 利比亚的转型困境 利比亚的农村婚俗 利比亚的文明背影 RIM纠结安全“后门” 欧洲国家欲瓜分利比亚重建经济等 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国家安全治理 走进变化中的利比亚 深水暗流的利比亚政局 拨开利比亚上空的迷雾 引发利比亚动荡的根源 利比亚的孔明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纠结的利比亚安全重建 纠结的利比亚安全重建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江涛")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在内战结束两年以后,利比亚的政治重建相对顺利,但是安全重建进展缓慢。

利比亚总理扎伊丹9月17日到访伦敦,就利比亚安全问题向英国首相卡梅伦寻求支持未果。两天后,包括卡扎菲次子赛义夫在内的利比亚前政府38名官员陆续受审,但这丝毫无助于该国的维稳进程。9月11日,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遭袭一周年,利比亚外交部班加西分部发生爆炸事件,约10人受伤。次日晚,毗邻阿尔及利亚的利比亚边境小镇迪拉杰爆发武装冲突,造成4名边防军士兵和7名部落武装人员死亡。

在内战结束两年以后,利比亚的安全环境没有好转迹象,反有局部激化和恶化的趋势。利比亚总理扎伊丹认为,暴力事件频仍同内战结束后大量武器落到地方武装力量手中有关。为加强国家军队建设,利政府已经向国会提交了从土耳其购买2万支G3突击步枪的申请,还从俄罗斯接收了10辆BMP-3型战斗装甲车,并在寻求购买武装直升机。然而,解决利比亚安全困境的根本不在于武力弹压,而在于如何建立一个协调制度,妥善解决游击队问题。 复杂的安全形势

2011年9月~10月,以联合国通过的决议和利比亚宣布全国解放为标志,利比亚的冲突后重建正式启动。至今,利比亚的政治重建相对顺利,基本上按照过渡委承诺和国际社会要求按部就班地实现,经济重建有波折但总算能化险为夷—一度被罢工工人和民兵占据的港口和油田已经开始恢复生产了,但是安全重建进展缓慢。

利比亚当前的安全困境,表现在地方、国家和区域三个层面:首先,地方(尤其是革命的中心城市和热点地区)治安事件层出不穷,不同派别的游击队和民兵组织之间时常擦枪走火。在后卡扎菲时代,主要威胁来自内战中崛起的“革命组织”。许多“革命组织”抢劫财物,设立关卡,私自逮捕和扣留犯罪嫌疑人,制造爆炸事件,占领机场和油田,走私武器,袭击军警,甚至公然围攻政府机构(今年4月和7月,外交部和内政部先后被“围”),要挟政府。著名的国际危机集团对利比亚安全形势的月度评估表明,自2011年12月以来,安全形势几乎都是恶化或者没有根本好转。

在国家层面,针对外国人(尤其是领馆和使馆)的各种恐怖袭击日益猖獗,政府无力保护在利外国人的安全,外国政府和机构纷纷加强其安全防范,并陆续将其人员撤出该国。2012年6月到8月,米苏拉塔和班加西曾先后5次发生针对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暴力行为,而从2012年6月到2013年9月,多国领馆和使馆及其外交和领事人员也先后遭到不同程度的武装袭击。这些袭击虽然规模并不是很大,但反映利比亚安全治理的缺失,损害了利比亚的国家形象。不少外国公司(如BP)也开始从利比亚撤出工人,以防不测。

就中东地区层面而言,利比亚的动乱局势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外溢效应。2011年以来,由于利比亚当局无力保证其边境的安全,因此,该国与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尔等国的交界地区从来没有完全平静过。利比亚南部与尼日尔接壤,该地区被称作多孔的边界,其非法越界和走私据说已有2000年的历史,现在更为猖獗。利比亚战争爆发后,大量卡扎菲招募的图阿雷格军人重返马里,加剧了马里北部的叛乱,最后迫使法国和其他国家出兵干预。2013年1月,阿尔及利亚发生了伊斯兰极端组织绑架多名西方人质的事件,这也和利比亚国内的局势脱不开干系。多种迹象表明,的蔓延和渗透已成为包括利比亚在内的中东动荡外溢效应的重要表现。从某种意义讲,该地区已经成为全球恐怖主义威胁新的策源地之一。 班加西民众在烈士日巡街。 安全困境的根源

与该地区其他国家相比,利比亚的安全重建和民主过渡要复杂得多,当前的安全困境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早在卡扎菲时代,利比亚的安全部门就呈现出碎片化、非集中化的特点,这些缺陷使得革命后安全部队的建立不得不从零开始。卡扎菲以军事起家,在他刚刚上台的时候,也十分重视军队建设。但是当1975年革命指挥委员会两名成员发动的企图被挫败后,卡扎菲终止了建立一个强大的职业化军队的设想,开始了军队的个性化和碎片化的进程,以便保护自身的安全。由于安全部门的官员是根据部族和出身而不是根据能力获得升迁,因此,武装部队整体上士气低下、没有凝聚力。更为严重的是,许多部队的装备严重过时,缺乏维护,还有一些部队仅仅是名义存在。

其次,利比亚执政当局的失误和迟钝制约了安全环境的改善。一般说来,冲突发生后有一个安全黄金时期,该黄金时期持续数周或数月,新的执政当局可以获得民众广泛的支持,反对势力也需要时间重新集结。这一时期必须尽快确立最低限度的临时法律。但是利比亚过渡当局没有足够重视这一问题,使得直到今天依然没有一支像样的军队。过渡委重视政治重建,希望以此来推动全国和解的进程,并在这一和解进程中消化利比亚的革命武装。于是乎,就利比亚政治重建,存在一个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而就安全重建,相关思路和措施都比较模糊。利政府日前表示,为保证边界安全和加速部队建设,正商请外国安保公司承担保卫边界的任务。但这即便落实,也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

最后,鱼龙混杂、各自为战的游击队已经日益成为利比亚国家和社会稳定的毒瘤。在处理这些游击队特别是其手中枪支的问题上,利政府进退两难。客观地讲,这些游击队具有两面性,尤其是来自米苏拉塔、津坦和班加西等地方的游击队,在反对卡扎菲的内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仍然扮演着重要的维稳角色。另一方面,内战结束后,许多游击队和武装组织无法约束其成员及其行为,且一些武装组织已经向正规部队转变,开始采取类似政府运作和管理的形式。随着利比亚政治重建的加快,不少武装组织也开始介入利政治的两极化,其负面性日益显现,最后的解决日益紧迫。在此问题上,利比亚执政当局面临着“第22条军规”的困境:它无法解散所有的武装组织直到建立强有力的全国军队,而除非其解散所有的武装组织它才可能建立强有力的全国军队。 安全治理:理论与现实

当前利比亚的安全困境,实际上是冷战结束后许多国家面临的冲突后安全治理问题的一个缩影。一般说来,解决安全困境的路径主要有三种:解除武装、复员和重返社会(DDR)、安全部门改革(SSR)和临时稳定措施(ISM)。

解除武装、复员和重返社会,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管控从战争过渡到和平时期局势的一种工具。解除武装是从战斗人员和一般平民手中收集、记录、控制和处置小型武器、弹药、爆炸物和轻重型武器的过程;复员是活跃的战斗人员正式地和受控制地脱离武装部队和团伙;重返社会是前战斗人员获得平民身份,并获得可持续的就业和收入的过程。

安全部门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概念,其基本思路是在冲突爆发后,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在法律范围内重建军队,为百姓提供安全的环境。

而临时稳定措施(ISM)则主要适用于冲突刚刚结束到初步的安全环境确立这段时期,主要包括建立民用服务团、军事一体化(即按照法定的程序将非法定武装团体融入法定的安全框架)、将现存的武装部队转化为过渡时期的安全部队,以及一定时期内在国家框架允许的情况下保留过渡地方自治部队等。

要想打破利比亚的安全困境,没有一个单独模式,必须采取综合方式,有针对性地下药。

首先是利用制定宪法这一契机,建立更为广泛的全国和解机构。在重建国始终存在着一些力量,它们的行动与该国的重建目标不一致。使冲突向协调转化的措施很多,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一个协调型的制度(或机制)的存在。制度的关键功能是增进秩序,当秩序占据主导地位时,人们就可以预见未来,从而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其次,区分不同类型的游击队,创造条件,逐步割掉这些毒瘤。利比亚的游击队至少可分为四类:一是在东部和西部都存在的革命部队,这些部队一开始是非正式巷战团体,但现在逐渐发展成为甚至有能力攻击坦克的组织;二是不受监管的旅,它们是从当地的军事委员会和革命旅中分裂出来的,执行社区的功能;三是后革命武装,它们来源于被击败的卡扎菲部队,主要存在于支持卡扎菲的地区,其作用基本上是填补安全空白;四是包括有组织的犯罪团体和极端分子在内的游击队。对于第三、第四类,应该以打击为主,而对于第一和第二类,可以采取临时稳定措施(ISM),借鉴南非和科索沃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比照DDR和SSR方法逐步消化。

最后,与在该国有着重要利益的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协调,寻求必要的支持,并在特定的情况下要求联合国派遣维和部队。在后卡扎菲时代,西方大国显然无意广泛介入利比亚的重建行动,阿盟和非盟没有足够力量和能力部署维和行动。联合国具有丰富的维和经验,主导利比亚的重建具有很高的合法性,也可以减轻利执政当局对问题的担忧。因此,未来将联合国利比亚支助团升级为维和部队可能是一个优选。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范文第7篇

一般认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网络环境理信息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以及使用性受到保护。安全网络主要是做到或者确保经网络传递的信息,在到达目的地时没有任何增加、改变、丢失、或被非法读取。

我国网络安全问题的现状

计算机系统遭受病毒感染和破坏的情况相当严重。据2001年调查,我国约73%的计算机用户曾感染病毒,2003年上半年升至83%。其中,感染3次以上的用户高达59%。

电脑黑客活动已形成重要威胁。网络信息系统具有致命的脆弱性、易受攻击性和开放性,从国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95%与互联网相联的网络管理中心都遭受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或侵入,其中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是黑客攻击的重点。

信息基础设施面临网络安全的挑战。面对信息安全的严峻形势,我国的网络安全系统在预测、反应、防范和恢复能力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制约着提高我国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的因素是什么

(1)计算机网络和软件核心技术不成熟

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自主技术支撑。计算机安全存在三大黑洞:CPU 芯片、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网关软件大多依赖进口。

(2)安全意识淡薄

目前,在网络安全问题上还存在不少认知盲区和制约因素。网络是新生事物,许多人一接触就忙着用于学习、工作和娱乐等,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无暇顾及,安全意识相当淡薄,对网络信息不安全的事实认识不足。与此同时,网络经营者和机构用户注重的是网络效应,对安全领域的投入和管理远远不能满足安全防范的要求。总体上看,网络信息安全处于被动的封堵漏洞状态,从上到下普遍存在侥幸心理,没有形成主动防范、积极应对的全民意识,更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网络监测、防护、响应、恢复和抗击能力。整个信息安全系统在迅速反应、快速行动和预警防范等主要方面,缺少方向感、敏感度和应对能力。

(3)运行管理机制的缺陷和不足

第一,网络安全管理方面人才匮乏:由于互联网通信成本极低,分布式客户服务器和不同种类配置不断出新和发展。按理,由于技术应用的扩展,技术的管理也应同步扩展,但从事系统管理的人员却往往并不具备安全管理所需的技能、资源和利益导向。信息安全技术管理方面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水平,都无法适应信息安全形势的需要。

第二,安全措施不到位:互联网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和动态性特点,这同时也是互联网不安全因素的原因所在。然而,网络用户对此缺乏认识,未进入安全就绪状态就急于操作,结果导致敏感数据暴露,使系统遭受风险。配置不当或过时的操作系统、邮件程序和内部网络都存在入侵者可利用的缺陷,如果缺乏周密有效的安全措施,就无法发现和及时查堵安全漏洞。

对解决我国网络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1)充分研究和分析国家在信息领域的利益和所面临的内外部威胁,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的计划能全面加强和指导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并投入足够的资金加强关键基础设施的信息安全保护。

(2)建立有效的国家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改变原来职能不匹配、重叠、交叉和相互冲突等不合理状况,提高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效率。

(3)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改变目前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太笼统、缺乏操作性的现状,对各种信息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做出明晰的法律界定。

(4)在信息技术尤其是信息安全关键产品的研发方面,提供全局性的具有超前意识的发展目标和相关产业政策,保障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安全产品市场有序发展。

总结

本论文从多方面描述了网络安全的解决方案,目的在于为用户提供信息的保密,认证和完整性保护机制,使网络中的服务,数据以及系统免受侵扰和破坏。比如防火墙,认证,加密技术等都是当今常用的方法,本论文从这些方法入手深入研究各个方面的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可以使读者有对网络安全技术的更深刻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叶炳煜.浅论计算机网络安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03).

[2]袁家政.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应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范文第8篇

一、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理念

国防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战略性工程,既是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历史证明国家没有国防就谈不上国家独立和国家安全,更谈不上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早期战事中因自身对和平思潮的深信不疑,进而在国防教育上放松警惕,导致国民的国防安全意识淡薄,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吸取历史的教训,我国在大学生的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加强国防教育,通过国防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理念,同时也让他们更加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进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充分认识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将爱国热情内化为建设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平年代里长大的当代大学生,对待国家安全并不重视,国防意识淡薄,因此,高校在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理念方面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自来就有“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一个民族如果丢失这种忧患意识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不仅不利于社会发展,甚至危及国家和民族的存亡。生活在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珍视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的和平,自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树立忧患意识,时刻警惕威胁国家安全的隐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局势变幻莫测,国家安全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在@种环境下,如果对国家安全缺乏危机感和正确的认识,将会给祖国的繁荣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因此,加强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时,以更清醒的头脑去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去参与到国家建设中去,。

(三)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建设性人才,其素质的高低将对国家未来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当前高校重要转型期,倡导的素质教育,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国防意识,同时也是学生关心国事民情和强健体魄的重要契机,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防素质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方法,同时也为我国未来国防建设培养了重要的战略人才。

二、当前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一)国防教育形式化严重。处在当前的和平年代,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人们对战争的记忆模糊,国防意识逐渐淡化,这就导致为提高学校的就业率,高校对国防教育的开展并不重视。对于国家明文规定的国防教育方针政策,虽有设立相关课程,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很多时候为了整体教学进度服务,国防教育课时被无限缩减,有时只以一场军事讲座应付了事,因此,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学效果也可见一斑。

(二)国防教育的师资素质参差不齐。由于高校对国防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师资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水平普遍偏低,国防教育投入资金较少,缺少专门的研究室,更谈不上教师的再培训工作了。同时,很多高校的国防教育课程的教师都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加之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繁重,导致国防教育课程质量一直堪忧,学校的不重视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学分管理上,很多高校将国防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学期末的考试有些也是采取交论文和开卷考试的形式结课,这就导致学生对国防教育课程也不够重视。

(三)国防教育的教学过于形式单一。由于国防教育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所占分数比例并不大,学生自然对其重视不够。同时由于其滞后的教学配置,教师在课堂上所讲内容往往是很久之前的知识,与时事联系较少,也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甚少,为此,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国防教育的实践课程中,军训课程也是被删减简再删减,除了基本的军队礼仪课程,技术性的射击、战略战术学习基本都被删减掉了,高校也只是以走过场的形式来应付法律赋予的国防教育的义务。

(四)国防教育投入不大。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设立国防教育的专门的教学经费,因此,师资投入不足,在硬件设施投入上也是少之甚少,针对国防教育的训练基地更是无从谈起,针对国防教育的专业化课程如射击、体能训练等课程,大多以跑跑步,站站军姿了事,有些学校军训任务由地方军校或者部队来指导,然而学校的专业理论课程与训练课程脱节严重,学生很难得到系统化的培养。

(五)学校的国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由于高校对国防教育课程重视不够,各方面资源投入不足,相关实践活动较少,即使有也得不到重视,活动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这就导致很难在校园文化中营造浓厚的国防文化氛围。

(六)学科专业之间相互交流较少。国防教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学科与学科之间联系较少,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系统,不利于知识的全面掌握。

三、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 国防教育 制度 缺陷 改进

中图分类号:DF3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国家为捍卫和领土完整,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有关思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重视和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的教育内容,但目前有关制度尚不足以保障高校国防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结合高校国防教育中的现实困难,探讨制度上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一、高校国防教育的法律地位

经过军、地有关单位和各学校三十年来的不断探索,高校国防教育成绩显著[1]。为保证国防教育的深入开展,国防教育立法也逐步发展完善。我国的国防教育法是调整全民国防教育领域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属于国防法的范畴。国防教育法的立法主体包括: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务院有关部门、中央军委各总部,拥有立法权的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地方人民政府。在法律制定层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拥有国防立法权,制定并颁布国防类法律,目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与国防教育有关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以下简称《国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下简称《国防教育法》);在国防法规制定层面,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中央军委制定军事法规,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享有国防立法权,国务院有关部门与中央军委各总部可以单独或者联合制定国防类规章,为细化国防教育法律的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国务院有关部委、中央军委各总部相继出台和修订了一系列有关学生军训和学校国防教育的政策文件;在地方性法规制定层面,拥有立法权的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性国防类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2]。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国防教育地方性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共同构成了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制度保障。

二、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普通高等学校都能按照国家要求开设国防教育课程,但一直以来,大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重点往往集中在重点学科领域,国防教育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组织机构边缘化

虽然国防教育是国家法律法规赋予高等学校的一项基本职能,但实际情况是,高校对国防教育的关注程度和投入力度有被弱化的趋势。在国防教育的机构设置层面,高校国防教育规范的组织结构应是成立一个国防教育委员会,下设武装部和军事理论教研室。可是,一些高校片面地认为开展国防教育的效果有限,与学校的学科发展无关,没有必要成立独立的部门,造成高校国防教育组织机构不独立,原来设置的武装部(军事理论教研室)被合署、合并甚至取消,编制得不到解决,在编人员数量不足。国防教育机构的边缘化,极大削弱了国防教育的人员力量,增加了开展实际工作的难度,影响到国防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着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方面,高水平教师极度缺乏。由于国防教育专职教师的职业发展缺乏保障,很少有人愿意投身国防教育专职教师的行列,高水平的军事教师只能更多依赖军事院校或部队的教员。但军事院校教师人数有限,教学科研任务重,对普通高校学生情况了解不够深入,难以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另一方面,承训教官严重不足。受军队深化改革的影响,我国军队建设的主要目标转向战争力生成,使得向高校输送的承训教官越来越少,承训教官缺口严重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逐步聘请社会营利性培训机构开展军事训练,素质良莠不齐,质量难以保证。

(三)教学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教学设施不完善

在开展国防教育过程中,军事理论课教什么,军事技能训练学什么是大学生最为关心的内容。有关调查表明,目前高校国防教育的课程设置多是重技能传授,轻理论教学[3]。在军事技能训练环节,形成了以队列、拉练、整理内务为主的训练模式,虽然国家制定了大学生军训大纲,但能按纲参训的高校寥寥无几。在军事理论课教学环节,存在教学课时不足和教W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的问题。除了规定的军事理论教学要求外,极少有高校开设国防教育的选修课程,学校也很少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的国防教育活动。由此可见,目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设施条件远远无法满足有效开展国防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

接受国防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军事、政治等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对国家安全形势没有概念,认为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训练不是专业课,对以后的就业升学没有直接关系,参与热情不高。此外,在普通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几乎没有国防安全、国家安全的内容。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缺失。

三、高校国防教育法律制度的缺陷和改进方向

造成当前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深究起来,核心问题是存在制度性缺陷。主要表现如下。

(一)法律规定具有宏观指导性,但操作性不强,有必要通过配套法规增强操作性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国防教育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但都是从全局上进行宏观指导,原则规定多,配套措施少。即使是在专门规范国防教育的《国防教育法》中,高校国防教育的条文也只是包含在“学校国防教育”一章,只作规范性要求,没有细化具体的实施措施、保障条件和考核奖惩等条款,操作性不强。

(二)配套政策具有操作性,但效力等级偏低,有必要制定地方性法规提高其法律效力

立规毕,执行始,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为落实《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军事机关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的细化措施,在“国防教育”实现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增强其可操作性。这些文件内容具体,措施明确,可操作性强,却大多以“通知”“意见”的文件形式作出,法律效力层级偏低,较之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缺乏较强的法律约束力和强制力。同时,有些政策规范在制定之初意义重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已经发生变化,之前的规定在当下可能已不合时宜,而这些规范性文件只标注了成文日期,却没有有效期的界定,这也给政策的取舍带来障碍。因此,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政策的法律效力,增强其法律约束力和强制力,对于保障法规政策的贯彻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三)要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师资力量

优秀的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国防教育法律制度中关于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定较少,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又是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主要来自专职教师、聘请军事院校或部队的教员或由本校其他专业课教师兼任。由于国防教育学科地位迟迟未能得到确立,专职教师的编制难以落实,整体发展缺乏规划,教师的职称、职务无法评定等方面的制度和待遇一直没有理顺,导致高水平教师极度缺乏。与此同时,近年来高校还面临着军事技能训练承训教官缺口严重的问题。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国防教育的课程教学和今后学科的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通过立法来规范国防教育教师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把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立法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调整地方、高校、军事机关在学校国防教育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

(四)有必要加强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监督考核与责任追究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履行法定义务应当依法受到追究。高校组织开展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的职责,但是法律要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离不开相应的约束机制和奖惩措施。《国防教育法》《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法规均有对国防教育进行考核的要求。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省军区司令部也于2010年制定了《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评估标准》(试行)。但现实中这些规章均难以落到实处。可以说,有法不依也是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处于寰车脑因之一。当前,很多高校不重视国防教育,一个直接原因是上级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情况基本不检查,学校对国防教育的效果不关注,国防教育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因此,如何将考核和责任追究落到实处,是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法规政策中应当完善的内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和基本要求,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国家安全工程。国防教育工作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重视依法开展国防教育,科学制定教育内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逐步健全国防教育的法律规范,形成上下贯通、纵横相连的法律结构体系,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西平.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探析[J].中国市场,2014(21): 155- 156.

[2] 姚茂斌. 防法可成为独立法律部门[N].中国社会科学报(692):2015- 1- 14.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国防教育;国家安全;爱国精神

当前,我国的国防教育在完善组织机构,构建法律体系,形成经常性教育机制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这对增强人们的国防观念,提高国民参与国防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外思想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国防教育也受到一定的冲击。这就要求必须着眼新的时代背景,采取有力举措,确保国防教育能够更加深入有效开展。

1 着眼市场经济特点,增加国防资金投入

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效益。当前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人们更多的是关注效益,尤其经济效益,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还会逐渐深化这种意识。以前革命战争年代主要靠教育说服、依靠民众自身的自觉性参与国防教育,投身国防建设的情况,正在逐渐地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探索新路子,制定针对性措施,做到与时俱进。一是增加国防基础教育资金投入。通过采取合理的分配、补贴方式激发国民的热情,促进国防教育活动的开展。二是要逐渐增加学校、企事业单位对于国防教育资金的数额,设立专门的国防教育基金,奖励在国防教育方面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建立起“谁组织谁受益、谁参加谁受益、谁做贡献谁受益”的制度起来;三是加大社会对国防教育中心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拓展新的载体和空间,开辟新的国防教育阵地,为国防教育深入普及,注入新的活力。

2 着眼信息时代特点,增强媒体思想渗透

信息时代的突出特点就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对受众的思想影响渗透作用明显。当前,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为国防教育提供了新的媒介和渠道。尤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国防教育传播具备了新的途径。一是在充分发挥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媒体之外,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教育,实现立体覆盖。二是通过在互联网或者社区、企事业单位局域网开设国防教育微博、论坛,结合实际增设国防教育专栏、开发国防网络游戏,设立网上国防教育知识讲堂等等,进一步普及国防知识,提高国民的国防观念。三是要积充分利用手机、移动网络覆盖性广,受众数量多的优势,构建全天候的国防知识引导普及,增强国防教育效果。

3 着眼法制化特点,维护法律执行权威

国防教育深入开展离不开法律制度保障。当前我国涉及国防教育方面的法规,诸如《宪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以及《兵役法》、《人民防空法》等都涉及到了国防教育的相关内容。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防建设的发展。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尽管法律规定了国民参加国防教育的一些要求规范,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尚存在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不强,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这就要求:一是要加强法规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新的国防活动领域、地方性规章等子法律建设,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国防法规体系;进一步做好国防法规的论证、修改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更加适应国防和军队跨越式发展;二是要通过制定诸如人大代表监督国防法规制度落实制度,设立领导国防教育工作绩效考评指标,确立国防教育活动考评机制等措施,将落实国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规范起来;三是要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惩处任何违反国防法律法规的行为,坚决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国防律权威。

4 着眼和平建设环境,增强国防危机意识

国防教育作为一项旨在提高国民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的活动,必须作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工作抓实抓好。尤其是长时间处于和平建设环境中,缺乏战争洗礼,很容易造成思想松懈,使人滋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麻痹思想。这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防实力,提高国民积极建设国防、巩固国防的意识显然会造成极其不利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做到采取措施增强国民的危机意识教育。一是要着眼当前和平建设环境,重新构建浓厚的国防教育模式,采取有效方法,提高对国防教育的重视力度:增强对国民的国防危机意识教育;二是通过屈辱历史回顾,组织红色旅游、组织老红军作报告等活动,唤醒国民对于革命战争年代国防建设的重要性的记忆,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思想意识;三是在整个社会营造“忘战必危”的严重后果,培养国民强烈的国防观念和尚武精神,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激发国民的勇于为国家安全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通过教育,使国民认识到没有危机就是最大危机,满足现状就是最大陷阱,不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从而构筑起稳固长久的国防之基。

参考文献

[1] 杨晓东、骆立言等,《国防观念之基》,金盾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上一篇:企业民主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销售风险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