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采访中的问话技巧

时间:2022-03-16 09:32:41

电视新闻采访中的问话技巧

电视新闻越来越重视采访对象同期声的运用,因为经典的同期声往往能够让观众耳目一新。其实经典的同期声之所以经典,它除了取决于采访对象的知识水平和真实生活体验之外,更多情况下还取决于电视记者在摄像镜头前,在录音话筒前的提问技巧,好的提问方式就是能够让再笨拙的嘴巴开口能讲,让再难开的“金口”却能“玉言”不断。总之,在电视新闻采访中,好的提问方式能够促使产生经典同期声。任何电视新闻记者必须首先在意识形态里开始重视揣摩当事人的心理活动,重视采访问话的技巧。

在主要获取新闻信息和获取主要新闻信息的前提下,运用同期声主要是为了表达各位当事者态度和看法。为了了解他们的态度,问话技巧对于“电视新闻”其实更有现实意义。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相对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要严格得多。因为我们需要采访对象真实回答的声音与神态随同新闻报道一同展现出来。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件所反映出来的态度、观点等由不得记者过多地用第三人称进行配音转述,那样只会有失生动甚至真实。

笔者认为“现场同期声”与“采访同期声”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有区别的。所谓“现场同期声”,指的就是;摄像机在拍摄过程中随机抓录下来的新闻当事人的话语,此时说话人在心理上往往表现得更加轻松、更加自然,它是一种更加客观的非战装式的采录。而“采访同期声”,是指在得到采访对象允许之后,在当事人知晓摄像机这第三只眼睛望着自己的前提下,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谈话或独白。正是因为大部分采访过程中,都会让采访对象知晓摄像机这第三只眼睛,这才让其中记者的问话披上了“技巧”的衣裳。笔者根据自己平日各种采访报道的经验、教训,将这些“技巧”总结为以下几点:

1.不要急于求成地捕获自己想要的回答。

电视新闻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快餐文化。但是无论这份快餐有多快,我们记者的心绝对要克服急切情怀。这种急切往往容易表现在一些大型的活动现场,记者采访观众,急切地想让对方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例如,不少急切的记者一般都会问:“心情现在怎么样?”“心情激动吗?”这种问话方式往往反映记者只希望得到对方“心情好激动”之类的回答。

其实,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比如:“你好,对于奥运会开幕式,我知道你期待已久,但是家里的电视正在直播,天气这么热,人又这么多,你为什么还是坚持选择在这里与大家一起观摩呢?”这样一番问话,效果果然就不一样,对方的回答往往表明:奥运会在中国举办百年一遇,在中国举办是中国人的自豪,对于这样的经典时刻,只有在现场和其他国人一起分享才更有意思,更有纪念意义!

电视新闻采访,在获取新闻信息之前,要注意去调动对方情绪,这种情绪一种是让对方乐于回答记者问题;一种是让对方对记者采访不会反感,能够正确提供信息。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种情况的使用。它通常用于一些灾难性、悲剧性的报道。有一次记者采访一起三人死亡的车祸报道,当时死者家属十分痛苦,而一位记者直接将自己想要的信息以提问的方式,一个接着一个的问:时间?地点?原因?死者姓名?年龄?之前职业?……结果对方家属十分反感,一个问题都都没有回答,并且还要求记者离开现场。其实这个时候,死者家属更愿意看到记者在情感上与他们的共鸣。

2.问题尽量具体,抽象的问话只会带来抽象的回答。

问题越具体,对于采访对象来说就越好回答,对方越不容易敷衍提问者。如果提问十分理论化,对方往往不好意思表现出自己的无知,于是就容易遮掩自己,用很抽象,很简短的回答来应付提问者。

3.问话主体其实不仅仅局限于嘴巴还有眼神和身体语言。

其实采访的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录音、录像采访的过程,更是一个特殊的交流过程。既然是交流,眼神的对话和手势语言往往可以及时地传情达意,让对方尽情表达。这种身体语言既可以是一种鼓励,也可以是一种引导,还可以是一种赞同,等等。

4.巧用各种问句,达到提问效果。

――明知故问。

这种情况常用于批评报道之中,其实期待的不仅是对方的回答,还有对方的神态。比如说记者这样问道:我知道,在做村干部这几年,你为村子里做了不少事情,村民们都很敬重你,但是最近你还是动了邪念,私下变卖了村头的100多亩土地,从中受益,这是真的吗?如果情况属实,记者这样一问,在镜头前的采访对象如果是肯定的回答,就是对事实的证实,即使没有正面回应,也往往表现出最为真实的窘态,也达到了提问的效果。

――巧妙设问。

还是拿上面这个问题做例子,假如记者不能肯定村干部是否真的私下变卖土地的事实,而另一方面却已经有种种事实可以证明他确实是动了邪念,做了错事。那么为了让对方如实回答,记者往往可以跳过“你是否真的私下变卖了土地?”问题之后直接问:“村支书你好,现在我们最想知道的是你变卖土地之后的所得,在村里和个人之间,你是如何分配的?”这样一来,只要监督对象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自然也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如果对方对所提的第二个问题确实感到莫名其妙,反而可以让记者重新思考事实的本身。当然这种顺逻辑跳问法,往往要慎用,少用,否则有诱导,诽谤、欺诈之嫌疑。

――注重反问。

特定时候要反问、激问,以达到激将对方。反问是容易将采访对象的态度给表现出来的一种问法。面对记者的反问,对方要么表现出瞠目结舌的神态;要么恼羞成怒,丑态百出;要么侃侃而谈,道出原委。但是也有一些采访对象往往因为本身胆小,面对反问,自己却六神无主,最后会影响采访效果。所以这种提问方式往往是用来调动情绪的,很少用在正面报道上,而是用在监督类新闻事件的双方当事人身上。

5.慎用特殊疑问句。

对于特殊疑问句通常分为对“什么人”的提问(who),对“什么时候”的提问(when),对“在哪里”的提问(where),对原因“为什么”的提问(why),对结果“是什么”的提问(what),对程度“怎么样”的提问(how)。通常在新闻稿件中,虽然这些都是新闻中要求具备的信息点(5个W,1个H),但是在实际的新闻采访提问中,我们要少用、慎用特殊疑问句,尤其是少用“How”,比如记者问采访对象:你现在过得怎么样呢?你现在的感觉如何?对于这样的提问,采访对象的回答很少能够让记者满意。

(黄石电视台)

上一篇:电视新闻直播探索 下一篇: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