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因素分析和政策建议

时间:2022-10-30 02:31:46

影响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因素分析和政策建议

内容提要:碳金融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应运而生。近年来,国际碳金融市场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碳金融在我国仍然处于认知和起步阶段。本文在深入分析影响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因素基础上,提出从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两个方面入手共同推动我国碳金融的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 碳金融 宏观引导 产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5-049-03

2009年岁末,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在争议声中落幕。尽管会议并未如人们所愿达成共识,但这不能改变“低碳经济”到来的坚定步伐,“碳交易”、“碳金融”随之成为炙手可热的字眼。被誉为“国际金融市场新宠”的碳金融,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金融业的未来,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历史性的机遇。碳金融在我国仍然处于认知和起步阶段,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碳金融的发展。

一、碳金融:国际金融市场的新宠

碳金融是随着碳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所谓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碳交易中介服务、银行贷款和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历史很短的碳金融可以追溯到2005年,当年的2月1 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要求38个工业化国家在2008~2012年期间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因为有了《京都议定书》的法律约束,碳排放额开始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也具有了商品的价值和进行交易的可能性。同时,《京都议定书》设计了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机制(JI)和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三个灵活的市场机制,从而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碳交易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围绕碳减排的国际碳金融市场。

目前,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纷纷涉足碳金融领域。国际范围内碳金融主要包括六方面:一是传统的融资支持,即在原始碳排放权的生产中由金融机构直接贷款支持相关的产业,这是碳金融领域最基础的融资形式。二是围绕现行的碳交易体系开展的中介服务,包括CDM项目的识别设计、为项目业主寻找碳购买方以及协助办理减排量的核证等。三是成立各种低碳基金或环保基金,目前世界银行已经设立了8个碳基金,总额高达10亿美元,同时,越来越多的私人基金也开始逐渐进入碳交易领域。四是开展碳交易保险或担保业务,分担碳交易各环节的风险。五是发行与碳排放权挂钩的债券。六是推出碳交易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产品。

二、影响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因素分析

就在全球碳金融快速兴起之时,我国政府做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郑重承诺,让国际金融业对中国碳金融的前景充满期待。但是碳金融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业务模式主要体现为“绿色信贷”,参与的主体主要是个别商业银行。这些局部意义上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无论深度、广度还是规模,都与我国碳市场的潜力不符。目前,影响我国碳金融业务发展迟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碳金融的认识不到位

碳金融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认知程度还不高。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碳金融的作用。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利润空间、运作模式、风险管理、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认识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目前除兴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浦发银行、中国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北京银行等商业银行开展了碳金融的具体业务外,大部分金融机构仍处于观望状态,没有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运行机制、风险管理等方面着手应对碳金融的机遇和挑战。

(二)碳金融的交易复杂

碳金融由于涉及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部门和环保企业,国内减排单位和国外购买企业等多方面利益,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交易程序要复杂许多。首先,碳金融涉及的多是“两高一资”行业(即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型行业),金融机构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时需要开展复杂的环保风险评价,增加了审查的难度和交易成本。特别是CDM项目,从开始准备到实施,直到最终产生有效减排量,需要经历项目识别、项目设计、参与国批准、项目审定、项目注册、项目实施、减排量的核查与核证、经核实的减排额度签发等主要步骤,技术投入多、开发程序复杂、交易规则严格,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

(三)碳金融的风险因素多

除了面临基本的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外,碳金融还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和可持续发展风险。首先,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的失望落幕使《京都议定书》的延续性问题成为碳金融发展的最大政策风险。《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期到2012年即结束,目前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在2012年之后是否会延续不得而知,这种不确定性对形成碳金融的发展产生了最大的不利影响。其次,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的经营成本会大幅上升,盈利能力会下降,而且转型周期较长,为碳金融在宏观调控和企业自身发展变化中,增加难以预知的变数。再次,低碳产业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当前一些低碳产业还处在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行业标准和技术都不成熟,即使现在采用了所谓最新的装备和工艺,也可能会被迅速淘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四)碳金融的综合配套政策不完备

碳金融是一个与环境、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密切相关的新生事物。碳金融的发展需要财税、环保及金融监管等各项配套政策的大力扶持,然而目前的各项配套政策并不完备,无法发挥支持碳金融发展的应有作用。首先,碳金融的政策法规缺失。目前与碳金融相关的政策法规主要是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由于此项政策仅涉及到绿色信贷方面,对于碳金融的综合协调发展,缺少具体的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可操作性不强。第二,环保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2007 年4 月1 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把环境执法信息纳入征信管理系统,此举为我国金融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征信体系中的环保信息不够细化,且存在一定的时滞,影响了信息的实际使用效果。第三,宏观政策的引导作用有限。目前,我国对于低碳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对于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引导作用有限。

三、推进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几点建议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向低碳经济转型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必须。为此,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需要共同努力,推动我国碳金融的健康发展。

(一)政府部门:加强碳金融的宏观政策引导

1.加强碳金融需求的培育。碳金融具有政策性强、参与度高和涉及面广等特点,发展碳金融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提高全社会对碳金融的认知程度,加强碳金融需求的培育。人民银行可以和环保部门等部门联合开展环保宣传,提高全社会的低碳经济意识,加强社会公众对碳金融的认识,让企业充分意识到CDM机制和碳金融所蕴涵的巨大价值,推动企业根据所在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划,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开发CDM项目,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2.建立统一的碳金融交易规则。首先,应借鉴赤道原则的有关条款,制定我国的《碳金融管理指南》。《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是目前赤道原则中关于国际碳交易项目融资通行的环保标准,对制造业、化工、能源等63个行业环境问题、解决方案和标准做了规范,我们可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特点的、具体的、细化的碳金融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其次,应发挥行业组织和协会的作用,建立基于环保要求的产业指导目录,如明确各行业的产品类型、加工工艺、污染程度、如何排污等,具体体现出各行业不同环保水平的信息。再次,政府部门需要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有关低碳经济的国际谈判和国际规则的制订,提高我国在国际碳交易中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为碳金融发展创造稳定的制度环境。

3.完善环保信息沟通机制。首先,环保部门应建立并完善环保信息库,将企业环保违法情况、缴纳排污费的情况、限期治理情况、限产限排情况、停产治理情况、责令关停情况、环保评比情况等信息纳入环保信息库,并加快信息的更新频率,及时将信息提供给人民银行。其次,人民银行将环保信息纳入征信体系,并及时通报循环经济、节能技术和产品等产业政策导向,做好压缩、淘汰、关停等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提示,发挥企业征信系统的警示作用。再次,金融机构在为企业或项目提供授信等金融服务时,把审查企业信用报告中的环保信息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依据,严格信贷环保要求,并将信贷情况反馈给环保部门,以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4.制定碳金融的扶植政策。将碳金融纳入发展低碳经济的整体规划中,统筹安排国家环保投入资金,设计专项扶植政策。首先,通过财政拨款成立专项基金,为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提供利息补贴,为低碳经济支持力度大的金融机构提供专项奖励资金;第二,在税收方面,对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收入提供税收优惠;第三,在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方面,可以建立与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相关联的信贷规模指导政策,加大碳金融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降低碳金融贷款资本金要求等,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业务向碳金融领域倾斜。第四,在外汇管理方面,研究并开通碳金融绿色通道,考虑将跨境碳资本的自由流动列为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目标。第五,鼓励碳交易的人民币结算。目前欧元是碳交易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伴随各国在碳交易市场的参与度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搭乘碳交易快车,提升本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我国必须抓住这一机遇,推进碳交易的人民币计价结算。

(二)金融机构:加快碳金融产品的创新

从根本上讲,碳金融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除了期待政府部门的配套政策外,金融机构应树立为低碳经济服务新理念, 加快碳金融产品的创新,使更多的资金能够流入到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各个行业中去。

1.拓宽绿色信贷领域。我国的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领域已经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碳金融需要继续拓宽绿色信贷领域,具体而言,金融机构应对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生态农业、研发生产环保设施以及从事生态保护建设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而对污染企业实行信贷限制措施,以达到有效引导资金向优秀环保企业流动的效果。同时,针对绿色信贷往往缺乏抵押担保品的情况,金融机构可以在抵押品上创新,对CDM 项目可以采用碳排放权抵押贷款。针对企业环保技改项目对长期贷款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方式,积极为企业提供长期信贷支持。

2.开展CDM项目中介服务。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客户资源以及渠道优势,为国内减排企业提供CDM项目开发、交易和全程管理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在项目开发流程,金融机构开展项目分析,并对项目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并确定开发成本以及开发风险;在项目交易流程,金融机构协助CDM项目业主选择合适的买家,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以降低企业的交易风险。

3.发行碳基金产品。碳基金是目前国际碳市场的主要资金来源,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也先后推出了与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挂钩的基金理财产品,为客户提供了购买绿色环保类金融产品的投资机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发行碳基金可以在现有实践的基础上,设立低碳产业投资基金,为具有良好开发潜质的环保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4.开展融资租赁服务。融资租赁是一种集信贷、贸易、租赁于一体, 以租赁物件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特征的新型融资方式。在CDM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往往需要投入使用较为先进的设备,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可以利用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为项目企业购买设备,企业从出售碳减排指标的收入中支付租金,从而释放企业的流动资金,保持资金的流动性。

5.开展碳交易保险。碳交易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碳交易保险可以为碳交易提供一定的保障。2009年以来,我国的保险机构已经着手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各项试点工作,在易发生污染事故的企业、储存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和危险废物处理的企业、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和各类工业园区六大领域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此基础上,可以不断丰富碳交易保险的品种,拓宽被保险企业的范围。一方面,通过为节能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等提供新险种来规避环境风险;另一方面,适应碳交易发展的需求,开发碳交易保险,为碳交易合同的买方或开发CDM 项目的企业提供保险,以转移项目违约风险。

此外,金融机构传统的信用证业务、保理业务、票据融资业务等多种业务在碳金融中也有比较大的市场空间。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支持节能减排企业和环保项目发行碳债券、碳证券也应成为发展碳金融的重要内容,通过股权投资或者项目直接投资,推动低碳项目的建设和碳金融的发展。

作者简介:

邹 颖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

上一篇:关于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维护的思考 下一篇:后危机时代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