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多了“洋”面孔

时间:2022-03-16 07:22:34

在世界经济尚在复苏之中的时候,2009年的山东零售业市场却异常热闹,多家世界零售巨头几乎同时进军山东的零售市场。

2009年10月30日,英国特易购(TESCO)山东总部店暨济南东二环店开业典礼在济南举行。英国特易购集团作为全球第三大零售巨头,非常重视在山东的投资发展。

此前的3月份,特易购在山东的第一家门店在潍坊开业,经营业绩良好。此外在青岛的第一家自购地产项目已于2009年投入运营,还在山东多个城市开展租赁门店和自购地产项目的选址洽谈。目前,在鲁投资总额已达5亿元。

来自山东省商务厅的消息显示,继本世纪初前后沃尔玛、家乐福、易初莲花等世界知名零售企业进驻山东之后,2009年又有多家外资巨头进军山东零售业。

亚洲最大的百货零售企业之一的日本永旺,在青岛和烟台相继开店。

佳士客在济南、威海、济宁、淄博等市的大型购物中心项目正在推进中。计划到2010年在山东省设立20家大型超市,覆盖17市,总投资10亿美元以上。

韩国乐天集团旗下的乐天玛特开设的青岛城阳宝龙城市广场店,成为乐天玛特在中国开出的第一家直营店。乐天玛特在青岛开店的举动意味着其正式启动山东战略,除青岛外,济南、淄博、烟台、威海、潍坊等省内经济发达城市已被列入其扩张的最佳选择地。

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山东始自上世纪90年代初。1992年,中国正式对外开放商业领域。1993年12月,山东首家中外合资大型零售企业――青岛第一百盛有限公司奠基。1999年7月,中国了《外商投资商业试点办法》,将开放领域由原来的11个城市扩大到所有的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从此越来越多的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山东。

1999年家乐福进入青岛;2004年台湾统一集团通过合资方式抢占济南市场;2005年1月,易初莲花落户济南,成为2004年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后国内设立的第一家独资超市;2006年沃尔玛在济南和青岛同时开设门店⋯⋯

尽管短短几年间就有10多家外资零售企业全面进入山东,但相对其它领域的外资发展速度,外资抢滩山东零售业的速度明显迟慢。

“除了选址方面的不可控因素外,需要进行本土化适应是外资零售业脚步放缓的一个原因。”省内零售业专家认为,由于地域习惯等差异,几家洋超市最初的经营并不像预计得那样乐观。进行“本土化”是洋超市进入中国后需要克服的第一个难题。适应调整过去之后,外资零售业在“本土化”中快速成长,吸引了更多外资企业的进入。

对于2009年零售业外资的大举进入,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以及中国刺激消费的政策,是引导国际零售业巨头向国内扩张的重要原因。2008年,山东省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二,巨大的零售市场吸引了外资零售企业的竞相入驻。

有关数字显示,外商投资企业零售企业中有90%是在2004年后进入中国的。从入世之初对“狼来了”的担忧,到今天的“鲶鱼效应”,外资企业促使国内的国有商业加快了改革步伐,激发了民营资本的进入,连锁经营、产销联盟等新型业态迅速推广,不仅改变了国内零售业滞后于制造业的传统形象,而且零售企业在某些领域开始引导制造企业的流向,充当起“产业先导”的作用。

外资不断进入零售业,激活了国内零售市场。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外资进入带动了国内的零售业业态的完善、技术水平的提高、电子化的应用,供应链流程进一步的完善。

更为重要的是,零售业的不断完善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要。跨国零售企业的购物环境较好,服务质量比较高,消费者对它们的信任程度也较高,可以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选择需要。在有跨国零售企业的城市,居民节假日到这些商店购物成为大家一种消遣的方式。

而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在欢迎跨国零售巨擘进入和维护本土零售企业的利益之间,如何寻求平衡点?

在欧美,越来越多的跨国零售巨擘凭借对市场终端的高度垄断,不仅挤垮本土中小零售企业,并且极度压缩生产企业、运输企业的利润。从目前看,中国零售市场正走向一条类似的道路以沃尔玛、家乐福等代表的众多跨国零售资本正努力想成为整个终端的话语者。

有专家建议,要保护和扶持本土零售业,当地政府可以再用严厉的规则、严格的税收措施来限制海外零售商,维护本土零售商的利益的同时,还要利用优惠政策扶持本土企业,对本土零售企业进行调整优化。对于本土零售企业,联合起来共享资源是抗衡跨国零售企业的有效办法,为本土制造业和运输业保留自己的零售体系,并与之结合形成本土的生产、采购、流通一条龙配套系统,从而有效遏止跨国大零售企业的垄断势头。

在中国,本地零售企业还有一个外资零售商不可比拟的优势――本土意识。利用消费者对本地品牌和土特产的特殊依赖心理,本地零售商要凭借丰富的本土特色产品与跨国大零售品牌进行差异化竞争,还要着力在生鲜等地方性产品方面树立品牌形象。这样,本土零售企业才可能巩固和扩大市场,进而寻求在国际市场的空间。

除外资企业觊觎山东零售市场外,国内的世纪联华、苏果、物美等一批民族商业品牌也正加紧向山东的县一级市场进军。山东零售市场的竞争已渐入白热化状态。不过,多个商家的贴身“肉搏”,给山东的消费者在商品种类和服务方面更多的方便和实惠,已经成为事实。

When the world economy was still recovering, the retailing market in Shandong prospered in 2009. Many world retailing giants entered Shandong’s retail market almost at the same time.

Foreign retail enterprises started to enter Shandong in the early 1990s. In 1992, China opened the commercial areas to foreign countries. In December 1993, Qingdao No. 1 Parkson Co., Ltd.―the first Sino-foreign joint retailing enterprise in Shandong Province―was incorporated. In July 1999, China promulgated the Pilot Measures Concerning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Commercial Areas, which enlarged the open regions from the previous 11 cities to all provincial capital cities and central cities. Since then, more and more foreign-funded retailing enterprises have entered Shandong.

As far as the large scale coming of foreign-funded retail enterprises in 2009 is concerned, most people engaged in this business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Chinese policies of stimulating consumption ar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 retailing giants to enter Shandong. In 2008, the total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 in Shandong Province exceeded 1,000 billion yuan, ranking secon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e giant retail market, therefore, attracted the coming of the foreign-funded retail enterprises.

The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retail industry has activated the domestic retail market and improved the technical level of Chinese retailing. As a result, the supply chain has been also improved.

上一篇:外企们的“独立生活” 下一篇:给外资一顶“安全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