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慈善总会负责人就慈善药品援助项目答记者问

时间:2022-03-15 08:13:30

中华慈善总会负责人就慈善药品援助项目答记者问

社会上对中华慈善总会慈善药品援助项目不太了解,前一段时间又出现了网友的质疑,也有几家报纸和网络做了相关报道。为进一步增进群众对药品援助项目总体状况的了解,日前中华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就此接受了《人民政协报——慈善周刊》和《慈善公益报》记者的联合采访。

问:既然是慈善药品援助为什么有的患者还要自费购买药品?

答:关于患者自费购买药品的问题,回顾一下中华慈善总会开展药品援助项目的过程,这个问题就清楚了。中华慈善总会最早设立的格列卫项目,只对城乡低保户中的患者全额免费援助药品。但很多非低保患者面对每年30多万元的费用无法承受,他们既得不到全额免费援助又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绝大多数人只能绝望地终止治疗。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华慈善总会和生产企业求助,许多患者提出能否由自己购买一些商业药品,慈善机构援助他们部分慈善药品,使他们获得治疗机会,得到生的希望。本着努力扩大慈善救助范围的初衷,中华慈善总会与捐赠方多次协商,尝试着对非低保困难患者给予部分援助,这就是所谓的“共助计划”。这个方案的好处有二:1、兼顾了困难患者承受能力与慈善援助药品有限性,有利于慈善项目的持续发展;2、加大了慈善救助面,使更多的困难患者得到治疗机会。该项目从2003年9月份开始实施到2006年12月,每年援助300位左右城乡低保患者。2006年初推出“共助计划”,当年援助非低保困难患者就达到925人,大大超过每年低保患者援助数量,确实达到了使更多患者得到救助的预期目标。由于这种方式得到各方认可,中华慈善总会陆续实施的药品援助项目,都设立了非低保困难患者的共助方案。截至目前,中华慈善总会药品援助项目救助非低保困难患者47863人,低保患者为2686人。如果只援助低保患者,那么我们的救助面仅仅只有2600多人,而其余的47800多人则没有机会受助,其中的绝大部分很可能因此而彻底失去治疗机会。只要简单作一个对比,我们在“全额免费援助”基础上所实施的“共助计划”,其积极意义便一目了然。特别需要强调一点,所有项目中非低保患者自费购买的药品,都是其在就医医院按医嘱服用的商业药品,并始终秉持自愿原则,与中华慈善总会的慈善援助药品没有任何关系。

问:请问中华慈善总会到底有没有买卖援助药品?

答:中华慈善总会可以负责任地说,从来没有以任何形式出售过任何援助药品。目前,中华慈善总会接受了6家跨国制药企业的12种慈善援助药品,在包装、发放环节上与商业药品完全不同,而海关进口、药监备案的系统管理使政府部门能对援助药品进行跟踪监管,中华慈善总会根本不可能对慈善援助药品进行买卖。这是因为:一、这12个品种的商业药品和慈善援助药品在包装上有显著区别,所有慈善援助药品都有慈善物资严禁销售之类的明显标识,所有患者群体较大的援助药品在包装时就与商业药品在外观、文字或单盒数量上作出明确区分。二、海关和药监部门的监管是确保援助药品无法进行商业销售的重要保证。目前所有受助患者数量大的援助药品分批次进口,这些捐赠药品与商业药品批号各有区分,对应批号的药品在海关和药监部门均有备案。按照我国《海关法》规定,海关具有对免税物资的监管权。作为全额免除进口税和增值税的慈善援助药品,如果出现销售行为,不仅违法而且会造成巨额税收流失,同时也是海关监管的失职。因此,中华慈善总会药品援助项目是海关的监管重点。各级药监部门根据批号监管慈善援助药品,一旦发现流入市场,即迅速查处。近年来,中华慈善总会的药品援助项目每年都受到海关、药监部门和政府审计部门的监管和审计并得到了他们的肯定。三、从药品销售渠道来看,中华慈善总会根本无法销售慈善援助药品。按相关法规规定,只有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即所谓GSP认证证书的企业,才能在国内经营和销售药品。慈善机构不可能获得GSP认证,中华慈善总会更没有销售任何药品的资质。四、这些捐赠援助药品的企业都是商业药品在我国公开上市用于临床治疗的生产企业,捐赠企业绝不愿意其捐赠的慈善药品流入销售领域冲击正常的经营活动。每个向中华慈善总会捐赠药品的企业,都把确保援助药品不流入市场作为实施药品援助的先决条件。

问:为什么受援低保患者比例这么低?既然获得援助的低保患者人数这么少,为什么不能扩大一些范围,对低保边缘户也免费援助?

答:按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份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大陆人口(不含港澳台)总数为13亿3792万人。按这次人口普查基点2010年11月1日,对应到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截止到2010年10月底的城乡低保人数为7409万人,据此算出低保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为5.53%。总体而言,患者群体中的低保比例也应大致在这个比例上下。因此,中华慈善总会药品援助项目低保比例应该与之相匹配。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华慈善总会药品援助项目低保患者与受助者总数比例为5.31%是合理的,比例并不低。

中华慈善总会是慈善机构,缺乏调查确定患者经济状况的手段和权力。目前,我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特困居民界定相对合理、科学、权威的制度,也是参照世界各国通行的贫困标准。因此,中华慈善总会只能依据政府的低保制度作为特困患者的药品援助标准。对于低保边缘户等困难患者,全国没有统一的制度和标准,也不具备操作性,更没有经济能力把全额免费援助面扩大到低保边缘户。

问:为什么要求患病前的低保患者能免费援助?

答:关于病前低保的问题,首先要说明不是所有的药品援助项目都只对病前低保免费援助,血友病、戈谢氏病等患者援助项目就没有这样规定。某些项目只对患病前就是低保的患者免费援助的做法,是项目发展过程中逐步加强管理的结果。中华慈善总会几个较早的药品援助项目,在开始实施后相当长时间内没有对低保患者进行分类。随着项目实施,出现了利用个人关系办理低保以获得援助的个别情况。在一段时间内,很多项目还发现了患者患病后拿到低保证但没有得到任何低保金,低保证只用于申请各种社会救助的情况,甚至出现病后低保患者比例大幅增加的问题。据某项目2004到2007年的统计,病后低保患者高达65%。中华慈善总会收到不少群众反映,这些病后低保患者占用大量慈善药品,对于真正的困难群众是不公平的。因此,自2009年起,中华慈善总会要求所有慈善药品援助项目,不再受理病后低保患者的申请。最后,需要强调一点,慈善援助项目不是政府行为,不具备普惠性,慈善资源有限,必须用于真正应该获得帮助的困难群众。这既是慈善性质的体现,也是工作现实的要求。当然,我们今后将在工作中听取各方意见,不断完善我们的工作。

上一篇:也谈中学语文课的“语文味” 下一篇:浅析语文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