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的三个层次及其互涉性

时间:2022-03-13 06:07:38

【前言】跨文化交流的三个层次及其互涉性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物流的发展直接刺激着和指向了语言交流的需求,于是跨文化的语流层次出现了。语流层次指的是人们以语言为主要交流方式的信息符号交换过程。在这个层次上面,人们的交流只满足于理解对方的意思。其最初的动机并没有包含文化交流的思想性,因而此时语流层次的最大特点是...

跨文化交流的三个层次及其互涉性

【摘要】跨文化交流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从物质到精神的各个层面形成了跨文化交流的立体化局面,因而是立体的;在其立体的系统里,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互有所涉,从而构成了跨文化交流的完整体系,因而形成了互涉性。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层次;互涉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192-01

一、三个层次的阐释

在本文划分的跨文化交流的三个层次中,物流层次指的是物质(物品、商品)交换过程中所包含和体现的信息和思想交流,其中包括物品交换(商品交换)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与形式等元素。在人类历史经验中,物质交换实际上就是最早的跨文化交流形式,而语流和脑流只不过是人们在以货易货的过程中才逐渐赋予的内容与形式。由于物流注重的是通过买卖来实现交换,因此,本文选用了material trading,以便使其语义更加一目了然。以蚕丝贸易为例,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现蚕丝、最早养蚕丝的国家。中国的蚕丝很早就传出了中国,传到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蚕丝交换到国外,给跨文化交流的受体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使他们通过产品中质地、质量和工艺,从而提高了对中国人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认知。

物流的发展直接刺激着和指向了语言交流的需求,于是跨文化的语流层次出现了。语流层次指的是人们以语言为主要交流方式的信息符号交换过程。在这个层次上面,人们的交流只满足于理解对方的意思。其最初的动机并没有包含文化交流的思想性,因而此时语流层次的最大特点是工具性,跨文化的视觉艺术、现象学的观看方式、传播学的传播风格无疑都强调了这种工具性。但是随着语言交流机制的进一步建立,语流层次上的交流不仅仅满足于信息的交换,而是向传情达意方向发展,最终达到了通过符号传递文化思想;思想交流的内容逐渐融入其中,使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内涵了人文性,语言交流也就成为了脑流的载体。

脑流,也就是思想交流,其历史过程也是源远流长。脑流通过物质载体和符号载体交流着不同文化群体的抽象思维方式、哲学思想、想象和情感。以佛教传入中国为例,早在汉代,印度佛教传人了中国。佛教东传中国,是一种外来宗教向另一个文化高度发达国家的传入。经历了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佛教已溶汇、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并以其独特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予了人们以新的启发,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各国的对外交往史上,不乏思想交流的例子。美术音乐的跨文化交流更多地不是在美色与美音之中,而是在于这些美色美音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思想。

二、三个层次间的互涉性

这三个层次中,第一个层次的物流是最低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层次;第二个层次的语流为中间层次,也是人类走向更高层次的必要过渡层次;第三个层次的脑流层次为最高层次,也是人类跨文化交流的最高境界。必须指出的是,这三个层次中的每一个层次并不是单纯地执行某一项功能,也就是说物流层次不是只用来物质交换而已;语流也不仅仅是简单地交换信息与符号;而脑流层次在很大程度上则需要通过信息符号作为物质载体来传递思想。因此每个层次在交流过程中都有可能包含另外两个层次的内容和功能。

三、层次间的互涉性及其理据

如果把英语学科建设互涉性的外延延伸到社会的现实,我们就会发现如今的社会正在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其主要变化的特点是:1.社会各种群体需求的多元化,即随着民主时代的不断推进,人们的要求,尤其是以往处于弱势群体和草根群体的要求不断地发散,由此带来了企业事业等单位部门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多元的产品和服务,而跨文化交流的需求量和种类也随着这些要求在不断地呈现;2.各文化背景下不同种族群体交流手段的互联化,即随着信息时代的进一步推进,各个种族群体再也不满于处在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状态,也不满足于层次单一的交流状态,他们的交流面和交流层次不断地扩展;3.世界的构成日趋复杂化,即随着交流面的扩大和以利益为分类和表达诉求为分类的各种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加,贴上各种群体标签的跨文化交流群体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带来了形式风格迥异的特征,形成了社会结构的多样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局面;4.人类自身的立体感愈发强化,即在上述背景之下,人们的社会感受和人生目标变得丰富多彩,由是对世界的空间认知也就呈现出多面立体的倾向。这些特征构成了我们提出上述跨文化交流分层次的理据。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尹丕安.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法.跨文化的学与思[M].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6.

[4]张绍杰.扩大教育开放给外语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兼论外语人才的培养[J].中国外语,2011(3).

[5]周思源.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思想政治工作与基层实践 下一篇:论藏传佛教对藏区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