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戏曲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跨文化障碍

时间:2022-03-13 02:29:47

浅谈中国戏曲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跨文化障碍

【摘 要】中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标志性文化形式,承载着我国多年发展的历史精髓。中国的戏曲不仅仅只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一种我国与其他国家交流的方式与途径。但是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还是遇到很多的障碍,其中包括很多方面的原因,如文化的原因、历史的原因等等,所以在下文中笔者就中国戏曲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跨文化障碍进行较为具体的阐述,希望可以推进中国戏曲的对外发展。

【关键词】中国戏曲;对外传播;跨文化障碍

中图分类号:J8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45-02

我国戏曲艺术的对外传播之路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大约在13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戏曲的对外传播,但是在传播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由于国家之间的文化历史政治等方面的较大差异,在戏曲认同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阻碍。特别是在与其他国家的戏剧艺术融合交流的时候这种差异更是十分明显,各个方面的明显差异使得交流过程中很难产生文化认同感。现如今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的交流开始逐渐地增多并且越来越密集,戏曲的对外传播之路也要越走越远,但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依旧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对我国的戏曲艺术来说这种传播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去逐步克服这些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与困难。

一、中国戏曲对外传播的早期阶段

(一)早期戏曲的传播发展

说起中国的戏曲传播最早是开始于13世纪,从那个时候开始西方的很多国家已经知道了中国的戏曲,这一点从一些西方国家的资料记录中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来,其中就包括了马可・波罗编著的《东方异闻录》,上面记载了一些有关于东方戏曲的资料。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戏曲开始不断地被引进到国外,在国外也掀起了一股中国戏曲的潮流,从17世纪开始西方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有关于中国戏曲的相关记载,很多的西方人对于中国戏曲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认知。在意大利与法国还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戏剧表现方式,就是将中国戏曲中的一部分拿过来融合在自身的戏剧艺术形式之中,诞生了一种全新的戏剧形式。到了18世纪,西方出现了更多的中国戏曲的改编与传播,其中元杂剧《赵氏孤儿》传播得最广,改编的次数也最多,对于西方的影响最大。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西方也逐渐地出现了一些中国戏曲舞台,专门上演中国戏剧[1]。

(二)早期中国戏曲传播中的阻碍与困难

1.文化的差异。在中国早期的戏剧传播过程中,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文化差异,东方与西方之间明显的文化差异成为了传播的主要障碍,东方的审美认为戏曲一定要有着自身的韵味所在,在弹唱的时候也是如此,其中的动作也都有着自身的严格规定。但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审美明显与西方人的审美大相径庭,西方人很难接受这样的一种戏曲形式,所以在西方人对于中国戏曲的评价上还是有着很多的负面评价。就如在上演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时候就有着很多不好的评价,很多的西方评论人认为戏曲中的很多词调吐字不清,而且十分难懂,所以在之后的改编过程中就将元杂剧中的很多词调都删掉了,这样一来也就失去了其戏曲的原有韵味,其艺术价值也是大打折扣。那个时候伏尔泰也对于中国戏曲进行了一些负面的评价,他认为“中国文化在其他方面有很高的成就,然而在戏剧的领域里,只停留在它的婴儿幼稚时期”,认为中国的所谓“悲剧”,“其实只不过是堆砌一大堆不合理的情节罢了”[2]。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成为了戏曲传播的最大障碍,一些较为偏颇的评价使得戏曲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经济因素的影响。除却文化差异这样一个主要的原因,影响戏曲传播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因素,这个原因在美国较为明显。一开始中国的戏曲在美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特别是在美国的旧金山一带,有记载称那个时候的中国戏曲开演时可以称得上是座无虚席,反响非常好。但是在美国经济进入了大萧条时期之后,中国戏曲的传播就开始进入了困难时期,人们被经济的问题困扰着,不再有很多的心思来关注戏曲,中国戏院的生存情况变得十分艰难。

二、中国戏曲对外传播的高潮

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中国戏曲传播的一个鼎盛时期,其中要以中国戏曲大家梅兰芳先生访美为重要的标志,中国的戏曲传播进行到了一个高潮时期。梅兰芳在访美之前已经开始在国内积极地对西方介绍中国京剧文化,之后在美国出演了《嫦娥奔月》,开始真正地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的京剧。之后又开始在北京的胡同院子中接待了来自各个国家的国际友人,通过这种形式去传播中国的戏剧,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为出国访问作了充足的准备。在这一时间段中,最大的阻碍来自于中国自身的一种文化的自卑心理,在传播的过程中,中国人自身已经对于中国戏曲文化不再有自信,而且还处在了一种全盘否认的状态之下,所以这期间的戏曲传播最大的阻碍是来自于中国人自身的文化认同的严重缺乏。

三、新时期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交流

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逐渐对我国的戏曲文化进行恢复与发展。当然,“”时期的戏曲发展并没什么实质的意义。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国际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在戏曲上的发展也逐渐地走上了正轨,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活动逐步增加,与国外的交流也在不断增多。但是在交流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很多的困难,阻碍着戏曲交流之路的发展。

(一)开辟国际市场的困难。虽然近年来中国戏曲的对外传播逐渐增多,戏曲在国外的演出场次也在逐渐增多,但是在实质上中国的戏曲表演依旧没有形成规范的国际表演机制。一般情况下会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之中去安排一些中国的戏曲表演,但是这种戏曲表演只是一种形式而并非有着实质的市场意义,一般在国外来看中国戏曲表演的也大部分是一些华侨与留学生等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种传播。当然也有一些外国人观看中国的戏曲表演,但是这些外国人更多的只是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理来观看,对于文化传播没有什么过于积极的意义。所以如果不建立一种稳定的国际机制,中国文化还是很难融入到西方文化中,真正地达到文化之间的交流,这种传播也很难达到最初的目的[3]。

(二)跨越理解障碍的困难。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之中,文化接收方对于文化的理解难度也是一种比较突出的困难,中西方的文化审美差距较大,导致了在中国戏曲的传播过程中西方观众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中国的戏曲在表现风格上一直是一种写意风格,有的时候一些场景只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只是一种形式化状态,相比于国外偏重于写实的戏曲形式,这种过于写意化的形式就比较难以接受。还有就是在音乐上,中国的戏曲音乐大部分都是锣鼓齐鸣,这在一开始西方观众也是难以接受的且不能理解的。还有就是服装,那种厚厚的靴底和呼啦圈一样的腰带,这在从来没有接触过东方文化的西方观众看来简直是荒诞的,全程下来都不能理解其本身的意义所在。还有就是戏曲语言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很难对于戏曲语言中的意蕴之美进行把握,有的时候翻译过来的戏曲已经没有之前的意思,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

四、结束语

中国戏曲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之中从早期到新时期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障碍,其中就包括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所以在戏曲的传播过程中要不断地克服这些困难,真正做到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不断地克服文化之间的障碍,让戏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彭涛.基于“有讲解的京剧巡演”模式的京剧海外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徐翠.戏曲跨文化传播研究:从“比较文化学”到“跨文化传播学”[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04):77-80.

[3]董新颖.跨文化传播中戏曲英译的翻译原则[J].戏曲艺术,2013,(02):109-111+122.

作者简介:

赵献军(1970-),男,河南郑州人,毕业于河南大学本科,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与表演。

基金项目:本文系课题“古老剧种大弦戏的发展现状研究”(课题编号:SKL-2015-1573)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程派张韵”看火丁 下一篇:戏曲乐队审美特征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