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问题导向”应用探究

时间:2022-03-13 04:56:52

初中语文“问题导向”应用探究

【内容摘要】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向”,重在从提问上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以“善问”来优化学生认知,恰当的借助于“问题”来构建师生互动的良好情境。

【关键词】初中语文 问题意识 善问 应用实施

一、问题导向重在“导学”

马赫穆托夫是最早提出问题教学论断的学者,他将问题作为课堂组织结构的重点,以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来增进逻辑思维和认知成长。问题导向的关键在于“导学”,以针对性、主导性的问题作为语文课堂组织的导线,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中促进有意义的学习。现代学习理论也将问题作为重要课题来探讨,一方面强调问题在教学内容的贯穿中是推进学生认知的动力,另一方面强调问题的生成是组织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对于问题导向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从问题的梯次、基本形态及表征上有序展开。如有些问题由教师主问,有些问题由学生主问,有些问题由师生共同发问。对于问题的组织与生成,要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具体内容,特别是对于“预习”环节的实施,注重从预习的导引、训练中强化学生对问题导向的理解。

二、教师的“善问”

《学记》中有“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问题导向教学的关键是“善问”,问题的设计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推进学生的认知形成意义重大。教师在“善问”意识培养上,主要从问题的提出、合理的假设入手,在保证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领悟深度。

我们以《乡愁诗两首》为例,分析善问的基本要求。第一阶段,要引导学生从预习和自读中来感性理解这两首诗,从自我的感情上来品评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结构及妙处。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掺行,以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利用配乐朗诵方式展示课件,教师在朗诵完成后,将学生作为对象,提问学生哪一首诗最喜欢?接着对学生在欣赏诗人的作品时,哪些字、词不理解?对于学生的情感感受,有什么自我认知?第二阶段,将本文的诗歌与余光中的《乡愁》以及席慕蓉的《乡愁》进行对比,提问学生在诗歌的意境表达上,哪首诗最能打动人?期间,要鼓励学生从自我感知中发问。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故乡的竹笛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对于该问题的设疑,教师可以将之转向给学生,让学生们来探讨。有学生表示:月亮升起的时候,多是人们望月生情的时刻,吹笛的人也会在这个时候来表达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还有学生设疑:为什么乡愁总是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相连?为什么将“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树”?没有年轮的树是不存在的,对于乡愁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就好比没有年轮的树一样永远年轻,挥之不去。从本例的问题设疑及提问导向上,学生的提问层次也十分广泛,并未进行明确的限制。当然,学生的提问并非无休止的延续,而要从问题的审视中,从问题的必要性、可行性上来及时解决。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些问题的导入中,教师要对问题进行预先安排,特别是学生的发言应该预先准备。初中阶段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要鼓励学生从自我意识上表达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负责、勇敢、自信的学习品质,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及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初中语文问题导向教学中的误区

初中语文的问题导向教学,从课堂结构安排上要把握整体性和具体性特征。对于实施中的常见教学误区要加以审视。

一是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在语文课堂开展问题导向教学,隐性线索是教师通过有序的创造对话来解决问题。对于课堂中的问题,并非都在于解决疑问,更多的是借助于问题背后的思维启发,来传递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从已有问题基础上增强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参与性。对于教学中的问题,并非止步于“问题的结论”,教师要从提出问题的过程及解决方法上,从倾听、细节思考来关注学生的情态变化。如在《生命、生命》教学片段中,对于文中所举的事例,小虫子、小瓜苗的生命能否调换顺序?存活几天的小瓜苗为什么说“擎天撼地的生命力”?这些问题尽管显得琐碎,具体问题的并未真正解决,课堂上的“问题”情境的营造,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是简化“教学过程”≠简化“认知过程”。对于课堂教学过程,有学者强调“减负增效”概念,片面追求教学的实用性,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实际。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有意义的学习上,对于知识、学生的情态及思维训练,不能从简单的知识传递中来灌输。化繁为简是通过对文本的透视与阅读,从精心组织的教学任务中来启发学生针对性的训练。

三是学生提问≠学生的质疑。问题导向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将问题作为课堂组织的线索,鼓励学生从问题中来增强意识。但对于学生的提问,并非就是质疑。质疑属于提问,但质疑并非等价于提问。在学生发问时,教师要尽力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从理解的基础上来提出问题,倡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上做出理性的发问。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在学习后提出“对济南的感受”,这一问题严格来讲属于非语文问题,很多学生没去过济南,也就是说这一问题纯粹属于课堂“误导”,不仅降低了课堂氛围,也难以从中将语文教材与所传递的信息建立综合。

可见,问题导向教学,要鼓励学生从文章的内容及表达中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要从示范、组织、鼓励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江西省崇义县第三中学)

上一篇:胡军:康总,我的柔情你不懂 下一篇:让化学教学回归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