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上播撒创造的种子

时间:2022-03-13 12:55:32

在语文课堂上播撒创造的种子

提到学生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很多教师都认为这应该是数理化等学科的事,是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而语文课堂教学则是为学生传授各种语文知识,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这样的看法,笔者不敢认同。培养创新人才,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置身事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创造力的形成固然离不开知识的支撑,然而首先需要的是意识的培养和基本素质的形成,诸如问题意识、自主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都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创造的胚芽,为他们创造性的人生打好底色呢?笔者认为,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适合创造的氛围

从教师主讲、学生倾听的一言堂模式,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和谐课堂,教师似乎已经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并走到学生中间了。但事实上,更多的语文教师似乎弃“主导”之“导”,转而行“导演”之“导”。在课上,教师从引导学生学习的向导变成了控制学生学习的导演,将课堂活动写成了“剧本”,这样的教师,徒有引导之名,而行操纵之实。这样的课堂,其实质依然是教师权威主宰,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依然牢牢掌控在教师手中。试想,在教师权威阴影的笼罩之下,面对教师“高山仰止”,学生的思维又怎么可能突破教师的预设?又怎能打破常规局限的框子?学生的创新意识又从何而来?因此,教师的姿态要低一些,真正的与学生平起平坐,做学生平等中的首席。

在课堂气氛沉闷的时候,说几句调侃风趣的话,像一缕春风吹过湖面,让课堂重新焕发生机;在课堂波澜不惊的时候,连连追问,以数言激起千层波,使学生的内心泛起涟漪;在学生产生争论的时候,不妨适时地加入弱势的一方,以达到均实力,促辩论的效果;当双方势均力敌,难解难分时,不妨推波助澜,甚至煽风点火,以使课堂气氛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这样的课堂,才算是教学平等、心理相容的课堂。

平等中的首席―角色的转换为点燃学生创造性的火花形成和谐的氛围。

二、让个性的旗帜在课堂上飘扬

曾出过81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芝加哥大学有句名言:明辨之路在于争论,而非顺从。由此可见,个性的言论是何等重要。此外,教育学指出: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教育对人的个性化功能突出表现在它能为培养个体的创造意识,从而焕发个体的创造。心理学也认为: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由此可见,个性是独立创造的前提和基础。总而言之,个性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但是,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学生正襟端坐,认真听讲,期待而又忠实地接受记录一个又一个的权威标准答案。长期以来,不断地如此循规蹈矩,几乎毫无自由思想的空间。学生不断追寻着真理,而真理又是永远掌握在老师的手中的。于是,学生总是揣度着老师的意思,思维便自觉不自觉地往老师的标准上靠。从此,课堂上没有了不同的声音,即使有,也便会马上被教师极有课堂艺术的引导拉回“正题”。有时,如果稍有出格答案者,甚至会被叱呵,视为荒谬和无稽之谈。于是乎,不同的学生在相同模式和一致答案的切割下,全成了规则的标准件。试问,如此被僵化和禁锢了个性的学生,有何创造力可言?

其实,给学生一个可以质疑的问题、一个可以疯狂的思想空间、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环境和氛围、一个可以发表个性见解的机会,远比给几个准确的答案和总结几条规律重要得多。只有放开限度,学生的创造力才会跟我们所给他的自由的空间一样无限制地扩张。把话语权交给学生,那样我们的倾听才会成为一种享受,因为只有更多的不同的声音汇集在一起,才会谱成一曲动人的乐章。

三、课堂评价打破常规二元论

尽管教育部门早已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事实上,现如今的课堂仍然是以知识教学和技能传授为主的;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依然是对与错的二元论;对价值的评判,依然是重结果、轻过程。这些现状都显示出忽略学生思维过程含金量的可怕事实。长此以往,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必然会大受影响。

对与错的二元论的评价,损伤的不仅仅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更可怕的是,它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对错的条条框框里,扼杀了个性的创造。建构主义者所认为的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也许这句话有些过激,但却有一定道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知识技能的更替速度正越来越快。今天先进的,明天也许就落后了;今天正确的,明天也许就错误了。整个社会处在这样动态的更新之中,而我们的课堂是永远都不能将这些穷尽的,只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和方法才能与之相匹配。所以,我们不仅要用对错来评价,更要以合理性来衡量。要知道,认知的局限可以逐渐改变,而僵化了的思维却很难再次将之唤醒。

说到这里,不禁想到曾看到的一个美国课堂教学的实例。教师问学生:“你知道鸡有几只脚?”学生甲说:“一只脚,我看见鸡是一只脚站着休息的。”教师表扬说:“OK!你能观察。”学生乙说:“应该有三只脚,听爸爸说三点确定一个平面,三只脚才能站得稳。”教师表扬说:“OK!你能学习他人的经验。”学生丙说:“有四只脚,因为小猫小狗都有四只脚。”教师表扬说:“OK!你联想很丰富。”学生丁说:“有许多只脚,我与妈妈到超市,看见有数不精的鸡脚。”教师表扬说:“OK!你进行了推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学生的答案都是错误的,但美国教师对所有学生的回答都给予了肯定,因为所有学生都说出了各自的理由,而这些答案是他们依据各自生活常识和认知创造性的结果,所以都得到了老师的称赞。据此,笔者以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肯定学生所有符合逻辑的答案,不以对错论英雄,以包容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论他的结论和观点看起来多么标新立异、离经叛道甚至荒诞不经,只要他们有依据,能自圆其说,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多么的重要。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远非是以上所说几点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立足于课堂这块不断耕耘的土壤,给学生播下一粒粒创造的种子。相信他们一定能不断地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方可以让自己自由挥洒的天空。

上一篇:浅谈课外实验对初中物理教学的作用 下一篇:创新阅读教学 完善学生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