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时间:2022-03-12 10:54:33

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科学的阅读方法有赖于科学的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发展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有必要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课外阅读方法。如:低年级儿童阅读时着重训练他们的“语感”,引导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表象的再现(形象思维)去理解文章。中高年级学生要注意训练他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和系统化的抽象逻辑思维。根据学生的思维与阅读特点,我尝试着对学生进行如下几种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拓宽阅读视野,掌握读书方法

1.选择适合年龄特点的有益读物

学校自从开展读书读报活动,调动了广大学生捐书献书的积极性。书源丰富了,学校阅览室也有了,而且班班都有书报角、图书橱,因此,帮助和引导学生选择读物也至关重要。现在出版的各种书籍很多,由于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面较窄,鉴别能力又较低,因此在选择读物上,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值得强调的是,《中国少年报》、《当代小学生》、《创新作文》、《小学生文摘》等,这些书思想内容正确、健康,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能与课内教学结合,很适合小学生阅读。

2.看书内容要广泛,读书方法要多样

(1)一边读一边想。课外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依靠思考,课外阅读必须有思维参与。古人读书提倡“俯而读,仰而思”。说明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小学生读书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先对每句话、每层意思有一个初步印象;读完文章,再前后联系起来想一想,印象就加深了。

(2)一边读一边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动笔墨大致有圈点、勾画、批注、摘录、写心得几种方法:

a.读记事的文章,侧重让学生把握住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从事情的发展变化入手,分析文章。

b.读写人的文章,在指导阅读时,让学生把作者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圈画起来,分析领会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品质。

c.读童话、寓言故事的文章,先让学生懂得这类课文是讲故事、说道理、教育人的。然后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熟读故事内容,从故事情节中领悟所含的寓意,明白其中的道理,从中受到教育。

d.读状物类的文章,帮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叙述的,各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阅读方法。

e.参观、游记一类的文章,教会学生明白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怎样分段,以及懂得时间、地点的变换是这类文章划分段落的主要依据。在阅读分析文章时,抓住表示时间及地点方位的词。

f.读写景的文章,让学生懂得要弄清作者写什么地方的什么景,这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些景色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恰当表现景色特点的。

二、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阶段的阅读要求越具体,学生对阅读的目的也就越明确。他们一旦有了确定目的的能力,就能够把教师的指导要求转化为个人的目的。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还需要不断地提高思想认识。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直接感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必要性,提高课外阅读的紧迫感。使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课外阅读是学习、工作、生活迫切需要的,从而增强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内驱力。学生若是认识到课外阅读的社会意义,就会把读书当作一种高尚的享受,并且促使乐于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长久的保持。

在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课外阅读过程中,可以学到观察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也可以从中获得表达的素材,这是表达内容的一个重要的间接来源;还可以丰富词汇,学习语言,同时体会到如何通过词和句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

三、多一些亲身体验,少一点死板的说教

经常听到有人谈起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小时候在大人的要求下,胡乱地读了一些古诗,似懂非懂。可等长大后,遇到类似的“情”与“景”,那些童年时读过的诗歌就一下子涌上了心头。

如果没有对“此情此景”的体验,即使读了诗文的注释,也未必能真正懂得诗的意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内容平实朴素、通俗易懂,相信每个孩子看了注释以后都能正确说出其意思,可他们真的读懂这首诗了吗?真正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了吗?所以给予学生必要地体验是使之真正领悟的根本。

以上这些读书方法和观点,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有意识的渗透,让学生真正掌握阅读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养成多读书、多观察、多讨论的习惯,反复实践,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玉山镇镇武完小)

上一篇:作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之我见 下一篇:颜色错觉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