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中缺失的“语文味”回归课堂

时间:2022-03-12 08:51:12

让语文教学中缺失的“语文味”回归课堂

一、由“问题课例”引发的思考

1.“综合”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的认识与定位,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于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更加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但实践中把握却颇有些偏失。语文不能“包打天下”,如果搞泛化教育,“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不仅使语文课程负担过重,也失掉了语文独有的真味。

2.“多媒体”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

多媒体进驻语文课堂,其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颇受广大老师的青睐。特别是“公开课”,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但我认为要区别看待,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苏州园林的景致,但我们无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人独钓寒江雪”所蕴涵的意境。如,《安塞腰鼓》一文因学生对安塞腰鼓完全不知,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带领学生较早地进入文本。而像《桃花源记》等文章笔者以为不必要,桃花源本身就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完全可让学生自由想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桃花源不是更好吗?

除了以上几点,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缺失还表现在另外很多方面。如,教师本意在于想提高学生素质,丰富课堂内容,于是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导致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缺失。所以,在新课标下如何使语文教学中日渐消失的“语文味”回归,便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回归语文课堂的追求

1.立足文本,感受语言

人们常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语文也同样,言语内容决定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务,两者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不仅要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如,学习刘成章写的散文《安塞腰鼓》,绝不是为了记住“安塞腰鼓是怎样一种鼓?这种鼓怎么打的?姿势怎样?”等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刘成章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些更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

由此来推断,有“语文味”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课堂:“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相统一的课堂。让学生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从而提高言语能力。

2.深入文本,品味体悟

教师要注意创设阅读的氛围,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后,在让学生交流。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产生新的发现,在与学生相互交流中产生新的感悟。语文课要关注对字、词、句的品味,仔细解析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序、色彩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增强教学境界的艺术美。如:上陶渊明的《饮酒》时,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大的“见”与“望”;让学生进行品味:“见”是不经意而见,无意之中,表现诗人田园生活的恬静和悠然;而“望”字则有意而为、刻意而为,显得不自然。

3.心灵共振,走进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好的语文课,应该有灵魂的体验,有对语言独特的敏感,也有对文本世界的阐释和发现。

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读、去品,从而进入文本。这中间,教师的情感投入至关重要的。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语文教师必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语文教师还需要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了解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让“语文味”诗意地栖息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

(作者单位 青海省格尔木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浅析中学美术课在教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探讨当前小学中年级语文“情趣”教学